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政策制定者、规划人员及公众对步行友好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步行友好性原则在建设实践中得到更多的体现,自2013年起,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对中国城市进行了步行友好性评价的探索。截至目前已发布三期评价报告,从不同视角探讨及评价了城市步行友好性。第一、二期报告采用相似的评价方法,构建了以步行的舒适性、便捷性、安全性以及政策与管理4个维度12项具体指标组成的评价方法。前两期报告对总计52个城市进行了步行友好性评价,结果显示香港排名第一。第三期报告参照国际上较成熟的步行分数(Walk Score)的评价方法对287个城市建成区内的所有街道进行评价,在排名时采用了不同城市分组对比平均值和标准差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比城市的步行友好性。  相似文献   

2.
在经历了机动化的迅猛发展给城市带来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后,越来越多的城市为宜居性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着想,主张打造步行友好的城市交通体系,全球主要城市相继推出"街道设计导则",从微观尺度指引街道空间重构。城市建成区既有步行系统的改善需要对既有步行网络设施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以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善步行空间。鉴于此,本文从步行者的主观感受和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连续、安全、便捷、舒适"四个维度共1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用于评价城市和街区尺度的步行系统,并以广州旧城区步行系统为例进行了评价,为重新认识广州旧城区步行系统现状提供了基础,也为今后步行系统改善的评价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向晓夏  刘烨 《交通与运输》2021,34(z1):225-231
儿童独立出行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儿童友好程度的重要指标.各国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实践和各类机构出台的原则指引为现阶段实现儿童友好出行提供了参考,包括"儿童出行路径""儿童友好步行路径""步行巴士"以及相应安全、便利、舒适、多功能性基本优化原则.以深圳市福海街道为例,探讨在旧厂区、城中村和外来非户籍人口集中的城市建成区,如何从儿童友好视角出发,在遵循既有常规策略和交通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街道交通系统优化方案和出行模式创新策略,为其他同样具有复杂交通、功能和社会构成的区域创建儿童友好型社区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城市机动交通的快速增长,步行活动在街道上受到排挤。基于对城市街道公共生活视角的研究,阐述了街道对城市步行化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而城市中机动交通对街道的主宰、建筑与街道的疏离等问题导致了街道步行化公共生活的凋敝。面对现状,街道对公共生活的意义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被重新认识与探索。最后提出了以激发步行化公共生活为导向的城市街道重塑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全球近60座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针对中国中小城市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出行特征,提出C模式概念,即步行和自行车导向型交通模式。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分析C模式下的典型问题与居民出行需求。基于此,提出适应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发展的C规划3C理念,即具有中国特色、步行和自行车友好、跨越用地边界的街道规划。C规划的重点是利用并连通既有城市支路与街巷,形成步行和自行车优先通行的廊道网络;C设计的重点是基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特征和公众意愿,通过跨界设计实现不同出行群体的和谐共生。以沧州市核心区为例进行规划实践并展示典型街巷设计案例。  相似文献   

6.
黄良会 《城市交通》2011,(1):35-39,51
基于目前步行交通在国内城市面临的困境,首先从步行行为分析、影响因素以及步行速度、步行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对步行交通的基本认识.然后从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角度,剖析了步行交通系统严重匮乏的表面症结与深层次问题,指出以往的城市与交通规划理念以及城市土地开发设计,严重破坏了城市原有机理与步行空间.最后强调在以人为本和节约资源的前...  相似文献   

7.
人行道设计建议——以南京市相关调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季  程建川 《城市交通》2008,6(4):47-51
城市道路设计中,多以满足机动车行驶需求为核心,对人行道的设计不够重视,产生如人行道局部缺失、设置不连续或不合理、过街人行道数量不足或缺失等问题,以致人行设施服务水平不高,制约了城市道路的整体服务水平。分别从宏观规划和微观设计两方面探讨了步行友好型城市的未来。在宏观规划方面,提出优良的步行网络应该具有的6要素;在微观设计方面,以南京市为例,针对人行道设计中的人行道宽度、与非机动车道的分离措施、附属设施设计、与换乘车站连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目前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的有关内容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日益恶化、出行分担率普遍下滑的背景下,针对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设计体系进行解读。首先介绍《导则》的编制思路,以及由交通设施设计和交通环境设计组成的设计体系。《导则》编制过程中提出“微笑街道”(SMILE Street)设计理念,强调对人的关注、提升城市街道空间品质。重点分析“微笑街道”的五大设计原则:小尺度(Small)、维护运营(Maintained)、整合协调(Integrated)、街道活力(Lively)和愉悦舒适(Enjoyable),总结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技术要点和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9.
《城市交通》2014,(5):96-97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The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NRDC)在北京发布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这份报告创建了首个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体系。在选取的35个东、中、西部城市中,香港、深圳、上海、广州、大连步行友好性排在前五,而鄂尔多斯、鹤岗、常熟、榆林和吐鲁番被评为“不适宜步行”的城市。  相似文献   

10.
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步行交通系统问题日益凸显,亟须探索符合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步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方法。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三个层面阐述了步行系统的规划方法和规划要点。宏观层面,解决步行交通系统的连续性问题,结合步行分区和集计模型考虑步行主出行链的出行需求;中观层面,考虑不同类型步行子系统中的次出行链;微观层面,结合非集计模型考虑步行支出行链的行人随机行为。最后,指出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