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某轿车白车身进行了计算模态分析,得到其计算模态频率以及相应的振型,并通过试验得到试验模态频率及振型,根据振型相关性理论,对试验和计算模态及振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将有限元的动态分析与试验数据有机地结合起来,验证了白车身有限元模型。  相似文献   

2.
轿车白车身模态分析与振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某轿车白车身进行了计算模态分析,得到其计算模态频率以及相应的振型,并通过试验得到试验模态频率及振型,根据振型相关性理论,对试验和计算模态及振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将有限元的动态分析与试验数据有机地结合起来,验证了白车身有限元模型.  相似文献   

3.
罗青松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11):157-159, 188
以预应力简支梁为例,通过Ansys有限元模型,分析模态振型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损伤检测中的技术可行性。结果表明:模态振型不仅可以明确地确定结构损伤的存在,而且可以较准确地确定结构损伤的位置。所得结果对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健康状况检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重型商用车驾驶室白车身的模态分析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某国产重型商用车驾驶室白车身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计算模态分析.同时采用多输入多输出方法对实际白车身结构进行模态实验并经处理得到实验模态.应用模念相关分析理论计算了计算模态与实验模态之间的振型相关度.结果表明:二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有限元模态分析能够足够精确地确定实际结构的整体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罗清 《上海汽车》1995,(6):20-24
应用实验模态分析方法和模态分析系统,对轻型客车车身作了实验,对一种轻型客车车身焊接总成分成二组模态测试,即配置前后和不配置前后窗,以确定车窗对车身模态参数的影响并相应给出了有关模态振型。  相似文献   

6.
基于振型动能法的大跨度斜拉桥振型分析和模态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拉索的自身振型以及与塔梁相互间的模态耦合作用被人为忽略和单凭振型图难以识别出主梁的主振型两大问题,采用多段索单元模拟拉索以便能准确地计算结构模型。通过动力计算分析振型参与的动能比例,实现了振型识别功能,得出斜拉桥的自振频率和振型。分析结果表明:斜拉桥的自振特性表现出明显的三维性和相互耦合的特点,主梁、桥塔、斜拉索之间相互影响;在一个较宽的频率范围内,许多振型都可能被动力荷载激起强烈的振动;为识别出主梁振动为主的振型和主振型方向分析振型参与的动能比例,应采用10阶以上的振型情况分析,为动力测试提供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7.
以优化白车身的模态频率与振型为目标,通过预试验技术定量指导试验模态的激励点及响应点的选取;采用模态置信准则贡献量分析技术定量分析影响模态参数的关键位置,并对关键位置的关键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最终确定优化参数,实现了仿真模型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参数有效提高了仿真模型与试验模型的一致性,得到了更准确的白车身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8.
某型复杂变速器壳体的模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平  项昌乐 《汽车工程》2007,29(8):673-676
首先分析了工作模态法的优点及其所用的随机子空间法理论;然后应用工作模态法对某型变速器复杂壳体的模态进行实验辨识,得到了壳体各阶的模态频率和振型。并利用有限元软件MSC.Patran和MSC.Nastran对壳体模态进行数值计算,通过实验模态和数值计算模态的对比,发现在低频段实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较吻合,说明采用工作模态法能较精确地识别出壳体的低阶模态。  相似文献   

9.
KV490ZQ柴油机主要零部件试验模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锤击法对KV490ZQ柴油机主要零部件(机体、曲轴、气缸盖、连杆)进行模态测试,识别出结构的模态频率、阻尼、振型等模态参数,为KV490ZQ柴油机主要零部件结构动力学分析和建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汽车白车身模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试验模态分析技术应用到汽车车身的结构动态分析中,对该试件进行锤击法激振,通过HP3565S及模态分析软件,首先求出传递函数,再识别出模态参数、显示振型图并进行了初步分析,为设计人员改进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由鼓式制动器关键部件的实际工况,对鼓式制动器的制动底板、制动蹄等构件实现了对应的模态分析,分别抽选了后八阶的模态并归纳了对应的振型情况,由振型图和总结的分析列表,得到了鼓式制动器主要零部件的模态分析结果与达到固有频率的共振评价,为鼓式制动器设计阶段的结构强度分析提供了一定的侧面参考,具有实际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某轻型卡车车架有限元模型,计算了车架的振动模态,得到模态参数,并进行车架模态试验。通过试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得到车架的十阶模态频率和振型。通过比较,发现两种方法得出的模态参数比较一致,表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原结构的振动特性。通过模态分析确定了该车架结构的可靠性,为车架的结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桓 《公路交通科技》2013,(11):317-318
本文依托大通河人行吊桥的设计,对全桥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确定各阶段模态的频率和振型,从中找出对人行荷载敏感的模态,接着确定桥梁的容许行人密度(如有性畜通过,则进行折算)。选用相关规范和指南,评定人行吊桥舒适度指标。最后采用空间有限元软件对人行吊桥结构振动进行模拟计算,利用研究成果对人行吊桥采取振动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按能量比重将曲线箱梁桥的振型分解为竖向弯曲、扭转、横向弯曲和纵向移动四个振型方向因子。以曲率半径为参数建立了4个两跨曲线箱梁桥模型,分析了其模态特性及各振型方向因子随曲率半径的变化规律。认为随着曲率半径的减小,曲线桥刚度的增加比质量的增加要慢,必须充分考虑竖向弯曲振型,扭转振型方向因子随着曲率半径的减小逐渐减小,纵向移动振型方向因子高峰值出现在较高阶次的模态中,高阶模态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非常重要,在抗震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足够多的高阶模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弹性地基板模态试验及地基动参数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脉冲锤击法进行了弹性地基上自由板的自由振动模态试验,并用Me scope软件分析传递函数,得到了7阶位移模态和应变模态。在此基础上,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总结了弹性地基板振动测试的场地经验。对用优质LR12-2元建立的厚板ADS1元进行了Vlasov地基上矩形板的有限元分析,同时对Vlasov地基上板的振型进行了分析,利用刚体模态进行了Winkler地基参数识别,并利用2阶频率,根据模态振型匹配的原则进行双参数地基参数的识别。结果表明:该有限元分析程序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地基板的振型呈模态密集区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白车身的有限元模态及其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车身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采用相关模态提取算法计算其前10阶自由模态和振型,通过分析车身不同阶的模态频率和振型,以及车身局部振动特性,再结合模态灵敏度分析,为使车身具有较合理的动态特性,提出相应结构或尺寸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运用Pro/Mechanica软件对挖掘机动臂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得到了挖掘机动臂模态的各阶频率与振型及挖掘机动臂的模态频率与挖掘机发动机工作频率之间的关系;通过与针对性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Pro/Mechanica结构分析结论的可靠度。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升发动机罩盖的NVH性能,针对振型为扭转和弯曲的两种情况,研究设计参数对模态的影响,选取罩盖设计中的关键参数为变量,运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技术进行Do E分析;基于RBF神经网络方法搭建模态和变量之间的近似模型,建立模态对变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变量对同一振型模态的贡献量、相关性及响应关系不同,且在两种振型下的结果有明显差异,为车型开发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国刚  唐盛华  方志 《公路》2024,(1):93-103
为分析环境激励法模态参数识别的不确定性,对一模型斜拉桥进行了分区模态试验,测试了主梁竖向和扭转、主塔面内和面外模态。首先,分析了非白噪声激励对模态参数识别的影响,提出采用结构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结合稳定图剔除虚假模态的方法。其次,采用特征系统实现算法(ERA)结合提出的虚假模态剔除方法,识别出全桥15阶模态。再次,采用峰值法(PP)、正交多项式法(RP)、最小二乘复指数法(LSCE)、随机子空间法(SSI)分别进行模态参数识别,对比了各方法模态参数识别结果,统计了其不确定性,频率的识别结果变异性小,阻尼和振型有较大的变异性。最后,采用MONTE CARLO法对实测频响函数添加噪声后进行模态参数识别,结果表明,测点位于振型振幅较大位置时,模态参数识别结果的不确定性小,模态参数识别方法的不确定性比噪声的不确定性大。  相似文献   

20.
基于EfI法的桥梁模态测试中传感器优化布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祥林  程高 《桥梁建设》2012,42(2):59-65
为确定大跨刚性桁架柔性拱桥传感器的最优布置位置,采用ANSYS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动力性能,以模态向量矩阵和有效独立法为准则,在MATLAB环境下开发了三维加速度传感器优化布置工具箱,用于刚性桁架柔性拱桥的传感器优化布置,同时,对桥梁结构模型进行模态试验验证传感器布置方案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所选传感器位置能够较好地拟合出桥梁振型,基于EfI的传感器优化布置工具箱对大跨刚性桁架柔性拱桥传感器布置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