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测定了 2 1例急性心肌梗塞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2 8例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和 2 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g)、血浆 D-二聚体 (D- Dime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issue- plasminogen,t- PA)及其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活性 ,并观察了 AMI患者溶栓前后它们的变化。结果 :1AMI、UAP患者血浆 t- PA活性降低 ,PAI活性增高 ,D- Dimer、Fg含量增多 ,提示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在冠心病 (CHD)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UAP和 AMI有共同的血栓倾向或血栓形成机制。 2 AMI患者溶栓后血清 Fg含量下降 ,D- Dimer含量升高 ,t- PA活性增强 ,PAI活性下降 ,提示其与梗塞的冠脉再通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用免疫比浊法测定52例冠心病患者及25例健康人的血清载脂蛋白A1、B100(apoA1、apoB100)浓度,并以发色底物法测定同样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1即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塞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apoB100、PAI-1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PA、apoA1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apoB100与PAI-1活性呈显著正相关,apoA1与PAI-1活性在冠心病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呈负相关。故认为,apoB100与PAI-1的活性相关,在冠状动脉痉挛和冠脉内血栓形成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的血液净化方法治疗急性肾衰竭(ARF)时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37例ARF患者随机分为3组:血液透析(HD)组、血液透析滤过(HDF)组、血液滤过(HF)组,测定治疗前、治疗1、4h后血浆中D-D含量及t-PA、PAI活性,并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为14例健康人。结果①ARF患者D-D含量及PAI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t-PA活性明显降低(P<0.05);②HD治疗过程中D-D含量和PAI活性持续升高,t-PA活性持续下降,各个时间段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DF和HF治疗过程中D-D含量和PAI活性先升高后下降,t-PA活性先下降后升高,各个时间段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③治疗4h后,HDF和HF对D-D含量及t-PA、PAI活性的影响与HD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RF患者体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紊乱,HD可以加重这种改变。采用HDF或HF治疗可以降低或避免对患者凝血机能的影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葛根素对过氧化氢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过氧化氢诱导人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HUVECs并分组:正常组(不加任何干预因素);过氧化氢组(在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终浓度为0.5mmol/L过氧化氢);葛根素25mg/L、50mg/L、100mg/L、200mg/L组(先分别加入相应质量浓度葛根素干预30min后,再加入过氧化氢)。各组培养24h后,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检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活性观察HUVECs功能;取培养上清液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Annexin V/PI染色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UVECs凋亡率,并检测caspase-3表达水平与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过氧化氢可明显降低HUVECs增殖活性(P<0.01),t-PA活性下降及PAI活性增加;而预防应用不同浓度葛根素能够不同程度对抗其作用,且最佳保护浓度是100mg/L。与过氧化氢组比较,葛根素能够显著降低HUVECs的MDA水平、细胞凋亡率、caspase-3阳性率及线粒体损伤率,能够显著提高HUVECs的SOD水平(P<0.05)。结论葛根素对氧化应激诱导HUVECs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维持线粒体膜电位、减低caspase-3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将64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对照组),一组加用尿激酶做溶栓治疗(溶栓组)。两组疗效比较显示: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减低心绞痛分级,改善ECG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明显减低,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提示UAP患者应行尿激酶溶血栓治疗。但两组演变为急性心肌梗塞的百分率及死亡率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6.
将64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用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对照组),一组加用尿激酶做溶栓治疗(溶栓组)。两组疗效比较显示: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减低心绞痛分级,改善ECG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明显减低,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升高(P〈0.05)。提示UAP患者应行尿激酶溶血栓治疗。但两组演变为急性心肌梗塞的百分率及死亡率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日服40mg(甲组)和300mg(乙组)阿斯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血流加压阻断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tPA:Ag)、活性(fPA:A)和其抑制物活性(PMI:A)的影响。结果表明:静脉血流加压阻断10min后tPA:Ag升高程度用药后较用药前为低(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乙组tPA:A升高程度用药后较用药前为低(P<0.05),甲组用药前后无差异。提示阿斯匹林能保护内皮细胞,增强其对血流阻断损伤的耐受性。40mg/d阿斯匹林较小影响内皮细胞纤溶活性的储备,可能更有利于年中的预防。  相似文献   

8.
比较了日服40mg(甲组)和300mg(乙组)阿斯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血流加压阻断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tPA:Ag)、活性(fPA:A)和其抑制物活性(PMI:A)的影响。结果表明:静脉血流加压阻断10min后tPA:Ag升高程度用药后较用药前为低(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乙组tPA:A升高程度用药后较用药前为低(P<0.05),甲组用药前后无差异。提示阿斯匹林能保护内皮细胞,增强其对血流阻断损伤的耐受性。40mg/d阿斯匹林较小影响内皮细胞纤溶活性的储备,可能更有利于年中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延长腹腔镜手术时间对人体腹膜间皮细胞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影响。方法对16例拟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和21例开腹手术(开腹组)的高中位直肠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在手术开始及随后45、90、120min采集壁腹膜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腹膜组织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水平;培养大网膜间皮细胞,用乳酸脱氢酶法测定间皮细胞损伤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腹腔镜组腹膜组织中PAI-1水平于手术45、90、120min时显著低于开腹组,开腹组tPA水平在手术45min显著降低,但在腹腔镜组未有明显改变;延长手术时间可引起腹腔镜组腹膜间皮细胞乳酸脱氢酶活性增加、增殖活性降低。结论腹腔镜手术通过抑制PAI-1增量调节,延长腹膜纤溶作用,减少术后并发腹膜粘连形成。腹腔镜延长手术时间可增加间皮细胞损伤、降低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0.
靶向间皮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对术后腹膜粘连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对大鼠腹膜粘连形成的预防作用及对腹膜粘连组织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n=10),分别为KGF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7 d后处死大鼠,并参照修改后的Leach等评分系统评价粘连程度。光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腹膜粘连组织中tPA和PAI-1表达情况。结果 KGF组粘连总评分结果(4.8±0.92)明显低于模型组(7.6±1.35)(P<0.01),免疫组化染色示KGF组tPA表达水平(88.41±3.92)明显高于模型组(111.63±4.04)和假手术组(100.91±1.57)(P<0.01),而PAI-1表达水平在3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 KGF通过促使损伤处腹膜再生及纤溶能力恢复达到预防腹膜粘连形成,提示间皮再生可能是预防粘连形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脑梗塞的关系及叶酸、维生素B1 2 (B1 2 )对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 40例脑梗塞患者和 2 0例同龄健康对照组血浆HCY浓度 ,用SimulTRAC SNB放射法测定两组血清叶酸、B1 2 的含量。结果 ①脑梗塞患者血浆HCY浓度 (2 4 0 2 μmol/L± 1 1 2 4 μmol/L)高于对照组 (1 4 0 μmol/L± 4 48μmol/L) (P <0 0 1 ) ;②脑梗塞患者叶酸水平 (4 82 μg/L± 1 97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 (6 88μg/L± 2 85μg/L) (P <0 0 0 1 ) ;脑梗塞患者B1 2 含量 (2 4 7 56ng/L± 1 58 72ng/L)略低于对照组 (2 70 31ng/L±1 98 39ng/L)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组HCY浓度与叶酸水平均呈负相关性 ,与B1 2 水平无显著相关。结论 脑梗塞患者血浆HCY浓度高于同龄健康人 ;HCY浓度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性 ,与B1 2 水平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高氧液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氧液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疾病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采用比色法、血气分析检测 2 0例用高氧液患儿血浆SOD、MDA及血气变化 ,同时以 2 0例未用高氧液患儿作对照 ,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改变。结果 用高氧液组PaO2 、SaO2 明显升高 (P <0 .0 1) ,PaCO2 明显下降 (P <0 .0 1) ,同时有pH、HCO3 -、BE下降 ;血浆SOD升高、MDA下降 (P <0 .0 1) ;用高氧液临床症状体征迅速改善 ,有效率 95 % (P <0 .0 5 )。结论 高氧液对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疾病尤其是低氧血症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在兔眼青光眼滤过术毕前房小剂量 (2 5μg)注射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盲法对照研究 ,2 0只健康白色家兔双眼行全厚巩膜咬切滤过手术 ,术毕随机选一眼为t-PA治疗眼 ,另一眼为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眼 ,术后临床观察结合光电镜检查。结果 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后 1日和 3日滤过道及滤泡腔内有纤维蛋白凝块及红细胞栓子阻塞 ,而t-PA治疗组滤过道完全开放 ,炎性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 ;术后 7日和 1 4日t-PA治疗组手术区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量亦明显少于对照组。与组织学检查相一致 ,术后 1周内治疗组滤过泡比对照组明显增大。两组均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t-PA可有效溶解滤过道及滤泡腔内的纤维蛋白凝块 ,提高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