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景 《城市交通》2006,4(5):63-68
历史文化名城中传统历史城区的现代交通问题已经成为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分析广州历史城区现状存在的交通问题基础上,对风貌保护和交通改善的协调关系进行了探讨.首先,明确提出了广州市历史城区的交通发展策略;其次,分别从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控制线和文物保护节点三个方面制定了交通改善策略,尤其针对典型的民居保护区和骑楼街区的保护提出交通改善的建议,对下一阶段编制详细保护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指出城市交通应该为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服务,为广州市历史城区的繁荣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相似文献   

2.
科学客观地认知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协同发展水平,是历史文化名城平衡站点开发与历史保护,实现历史城区存量更新的重要前提。选取苏州历史城区内已建、在建的8条轨道交通线、18个站域空间,基于“节点—场所”模型测度空间耦合关系。提出4类不同站域空间的协同发展策略:依赖型应激发活力,实现导向化更新;压力型应避免过度开发,完善精细化设计;平衡型应研判定位,提升交通与功能的互适性;失衡型分为两类,针对节点失衡型建议提升业态丰富度以挖掘文化潜力,针对场站失衡型加强交通接驳一体化与互联互通水平。建议历史城区开发模式从公共交通导向开发走向公共交通引领城市更新提质,严禁大拆大建或一味提升开发容量;分层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保护等专项要求,从站域连通、非机动交通组织、指标补偿等方面制定保障政策,推动历史城区可持续协同。  相似文献   

3.
发展绿色交通被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分析绿色交通的基本内涵以及与土地利用的相关关系,以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为例,探讨基于土地利用的绿色交通发展策略,并提出扬州市绿色交通系统规划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4.
城市形态对居民出行的影响——上海实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海啸  沈青  张明 《城市交通》2009,7(6):28-32,49
了解交通行为与城市形态的关系是创造和引导绿色交通的必要前提。通过收集居民出行行为、社会经济特征和城市形态特征等方面的数据,对上海4个街区进行买证研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逻辑斯蒂克回归模型分析处理数据,探讨街区设计特征与居民出行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传统街区有利于短距离出行和选择非机动化出行方式。指出我国一些大规模社区的开发模式与目前鼓励的绿色交通发展模式相去甚远,因此规划人员应重视传统的有利于自行车和步行的街区模式设计。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化街区的胡同宽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和历史的保护无疑是规划永恒的主题。但是,当汽车和现代文明走进历史文化街区时,文化与历史便成为了最直接的牺牲品。一个实际的问题是道路改造究竟需要多宽才能适应现代交通的需求?结合北京旧城典型地区胡同系统利用规划研究,对胡同与建筑空间尺度、交通方式、市政管线的关系和特征进行分析,提出胡同宽度的一些基本设计理念,为历史文化街区的街道和胡同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历史街区非机动车交通所占出行比例较大,但由于街区空间尺度和路网格局 的限制,人、机、非混行严重,非机动车出行环境较差.通过对郑州书院街、开封鼓楼、洛阳 东西南隅3 个历史街区的实地调研,研究了历史街区非机动车交通环境心理承载力的影 响因素和评价指标,以郑州书院街和开封鼓楼2 个历史街区的观测数据建立了非机动车 流量的负二项评估模型,引入骑行速度容忍阈值,得到非机动车交通环境心理承载力评 估模型,最后以洛阳东西南隅历史街区的观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是可 行的,可以为更准确的评估历史街区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优化历史街区道路横断面,改 善街区非机动车交通环境,实现街区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浙江省绍兴市老城区,其交通现状和发展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意义,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与传统格局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提出从交通、空间两方面统筹安排、合理组织以解决老城区的交通问题。提出4点交通优化策略:净化老城区过境交通;分流居民日常生活交通与旅游交通、机动交通与非机动交通;强化城市主要功能中心的联络线;加密次干路、支路路网。同时,在充分尊重城市历史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交通性道路和特色道路分别进行景观控制和交通管制,进一步优化其空间环境,强化并突出其特色,使其成为塑造城市整体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为科学合理地再现隋唐洛阳城宫城区整体风貌,在宫城区遗址保护展示与城市交通需求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提出了宫城区周边交通疏解方案。首先,分析了洛北老城区及宫城区在用地与交通环境方面的问题;其次,针对"文物保护展示优先,强化内外交通衔接,交通总量控制"三大交通疏解原则,分别从用地功能调整、路网布局优化、公交服务提升、静态交通管控升级等四个方面,提出功能和交通的双重疏解措施。在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展示的同时,有效疏解老城区交通,实现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交通改善与历史保护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9.
一、机动化需求及实现路径 我们今天面临的城市交通问题,正伴随着发展而发生变化:资源与环境的约束,迫使我们不能无限地满足无节制的交通需求;和谐社会的目标,促使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交通空间的人性化要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认识,推动我们协调交通建设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关系。但要满足这种多样性的要求,简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显然不能实现目标,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城市交通战略调控,以促使城市交通模式趋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善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出行环境,在北京南锣鼓巷胡同区及附近人口密集的区域开 展调查,进行历史街区出行行为研究。首先,为了提高模型的准确度与可靠性,研究了不同服务人群、服务范围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对数据的初步分析,将出行方式划分为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私人交通3 类,并分析得出该区域内慢行交通出行比例最低。然后,利用SPSS软件对特性变 量与出行方式选择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特征变量。最后,建立多项Logit 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简称MNL) 对历史街区出行行为进行分析,并使用南锣鼓巷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标定。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户口、年龄、月收入、汽车拥有量、胡同宽度、胡同单行线、游客影 响、慢行交通意愿等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扬州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蜀冈-瘦西湖风景区作为扬州市代表性旅游景点,紧邻老城区,交通现状与发展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与传统路网格局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提出从陆地交通、水上交通两方面统筹安排、合理组织景区交通问题,并分别对区域交通、外部交通、内部交通、水上旅游线路、水上码头设置和水陆旅游衔接等进行了优化。同时,在充分保护风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通需求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前10年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前10年,我国城市交通及交通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发展迅速,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和创新。从城市发展战略调整、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转型与发展、城市交通运行状况与居民出行特征等方面回顾新世纪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背景,并介绍新世纪前10年交通规划在理论与技术方法上的转变及创新,包括:交通规划目标的转变、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及土地利用的整合、技术手段与模型理论,以及交通规划编制体系与方法等。最后,对城镇密集地区城市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高铁枢纽规划、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城市中心区交通规划、街区交通规划,以及大型活动交通规划等典型规划示例进行了简评。  相似文献   

13.
适当合理开放城市街区内部道路,利用街区内部高密度的支路网络充当主路分流的交通毛细血管,打开交通微循环,可以达到减少城市交通盲点,缓解局部交通拥堵的目的.以街区内部所有道路为可选道路集,路段饱和度超限量最小化和 OD车流绕行距离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街区内部交通微循环网络优化双层规划模型.利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到最优的支路改造路段集合与区域内微循环路网的组织方式.通过算例对比分析,与封闭街区相比,开放街区部分支路组织微循环,可以实现最小化改造成本和最大化通行效率的目标,明显减小周边干道交通流饱和程度及车辆绕行距离.  相似文献   

14.
开放街区条件下的微循环道路网络设计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适当合理开放城市街区内部道路,利用街区内部高密度的支路网络充当主路分流的交通毛细血管,打开交通微循环,可以达到减少城市交通盲点,缓解局部交通拥堵的目的.以街区内部所有道路为可选道路集,路段饱和度超限量最小化和 OD车流绕行距离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街区内部交通微循环网络优化双层规划模型.利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到最优的支路改造路段集合与区域内微循环路网的组织方式.通过算例对比分析,与封闭街区相比,开放街区部分支路组织微循环,可以实现最小化改造成本和最大化通行效率的目标,明显减小周边干道交通流饱和程度及车辆绕行距离.  相似文献   

15.
针对历史街区优先发展慢行交通的理念,以自行车骑行速度为因变量,归纳整理出自行车道宽、自行车流量等7个道路环境因素,建立了各因素对历史街区自行车骑行速度影响概率的Logistic模型。结果表明:自行车道宽、自行车流量与行人数量是影响骑行速度的主要因素,其中,自行车道宽每增加1.0 m,骑行速度受到影响的概率最大减少0.352;自行车流量、行人数量越多对骑行速度的影响概率越大,单位小时单条道路每增加100人可使影响概率最大提高0.250。当自行车道宽大于3.5 m(双向)且单条道路的行人数量小于500人/小时,骑行速度受到的影响较小,骑行环境趋于最优。可见,该模型能较好地揭示影响历史街区自行车骑行速度的主要因素,并可为街区慢行交通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北京老城实施停车需求管理策略,新增停车设施必须十分谨慎,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研究。在实施人口疏解、车位共享等措施仍无法有效改善区域交通环境的前提下,可以规划研究是否新增停车设施。以白塔寺地区为例,借助街区外围新建城市道路的契机,利用道路地下空间规划设置停车库,对停车库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建设规模、管理措施等进行规划研究。结果表明,修建道路地下停车库可以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胡同本身,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出行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广州市历史城区是传统风貌、城市格局和传统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区域。经过时代的发展,现状道路网络已不能支撑机动化带来的出行需求。广州市已经开展了历史城区(如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道路红线控制调整,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缺少对整体路网的优化。文章选取荔湾老城区为例,力求在全面分析历史城区交通问题的基础上,以活化、提升历史城区为目标,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道路体系,促进历史城区的保护与优化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基于土地利用与交通双向互动理论,对评价土地开发强度与交通承载力关系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静态对比测算和动态模型测试相结合的交通承载力分析方法,以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关系。以《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在静态对比测算中,将北京市中心城区各街区居住用地、产业用地发开强度与交通承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动态模型测试中,对3种方案的道路流量、交通负荷进行了对比,在空间分布上定位不协调区域及不协调程度。  相似文献   

19.
在土地全面紧缺的形势下,如何“十分珍异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子孙后代的幸福。因此,各行各业应尽一切努力来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管理及其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用地较多的交通建设领域,其用地研究也已经取得不少成就,为使对该领域的用地研究有一个较深刻全面的认识,进而推动交通建设用地研究向新的阶段发展,并作为交通建设用地研究学科建  相似文献   

20.
为协调城市道路网规划控制与历史城区保护的关系,满足名城保护和交通发展的不同需求,以广州市为例分析检讨了历史城区内交通发展现状及道路网规划和实施情况,重点梳理了道路网规划控制与名城保护要素存在的矛盾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相似城市关于旧城交通发展、道路网规划控制与名城要素保护协调的经验,制定出适应广州实际的可兼顾交通发展和名城保护需要的历史城区道路交通发展策略和路网优化控制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