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比较全球近60座城市的交通发展模式,针对中国中小城市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出行特征,提出C模式概念,即步行和自行车导向型交通模式。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分析C模式下的典型问题与居民出行需求。基于此,提出适应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发展的C规划3C理念,即具有中国特色、步行和自行车友好、跨越用地边界的街道规划。C规划的重点是利用并连通既有城市支路与街巷,形成步行和自行车优先通行的廊道网络;C设计的重点是基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特征和公众意愿,通过跨界设计实现不同出行群体的和谐共生。以沧州市核心区为例进行规划实践并展示典型街巷设计案例。  相似文献   

2.
为构建高科技园区安全、便捷、舒适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从分析高科技园区特征以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必要性入手,归纳总结其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构建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提出规划、设计、管理不同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北扩区为例,探讨在规划、设计、管理中落实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优先的途径。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需求特征、功能定位、与其他交通系统的关系角度详细阐述步行和自行车通道和节点规划方案。同时,探讨如何在设计和管理阶段落实规划中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优先理念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针对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规划缺乏系统方法的情况,以《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编制研究为基础,从使用者意愿角度出发,提出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分区、步行和自行车道路分级为核心的层次化网络构建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划定分区,以契合政策导向和设施供给的双重属性;根据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特点差异,提出契合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差异化布局模式;给出步行和自行车道密度、宽度指标,以及在空间、环境、衔接层面的设计指引。强调在相关规划中落实控制指标,以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层次化网络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为营造和谐、安全、便利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环境,在咸宁市旅游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中引入交通静化技术。首先,指出交通静化技术的内涵和工程措施。然后,解读咸宁市旅游区空间布局,并着重从安全的角度分析旅游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现状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特征。最后,从宏观交通宁静带与交通宁静区划分、中观交通宁静廊道构建及微观交通静化措施应用三个方面对旅游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进行规划。  相似文献   

5.
研究专项规划阶段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综合协同发展策略,有利于规划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良好、高品质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从三个方面阐述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协同策略:规划编制方面,提出与上、下位规划以及同位相关规划的内容及程序的协调策略;外部关系方面,探索与城市自然地理特征、其他交通方式、土地利用及环境景观的协同策略;内部关系层面,探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之间的和谐共处策略。同时,从四个层面提出维护协同关系的策略。最后,以济南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示范项目为例,阐述协同策略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日益恶化、出行分担率普遍下滑的背景下,针对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设计体系进行解读。首先介绍《导则》的编制思路,以及由交通设施设计和交通环境设计组成的设计体系。《导则》编制过程中提出“微笑街道”(SMILE Street)设计理念,强调对人的关注、提升城市街道空间品质。重点分析“微笑街道”的五大设计原则:小尺度(Small)、维护运营(Maintained)、整合协调(Integrated)、街道活力(Lively)和愉悦舒适(Enjoyable),总结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的主要技术要点和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是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中体现行人和骑车者意愿和特征的一项重要规划技术,应当给予尊重和关注.首先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指出公众参与应成为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环节.总结中国城市交通规划中对于步行和自行车安全缺乏关注、对于过街设施的采用判断失误等典型问题,同时回顾韩国、美国、欧洲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的公众参...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在城市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内,找寻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优先发展的切入点。首先对现行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及工作流程进行剖析。提出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应明确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独立于机动车道路分级系统的步行和自行车通行道(路)体系,以及在中心城区进行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分区。重点探讨如何在道路网络、轨道交通线网、枢纽布局、公共交通、停车系统等交通专项规划中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相关规划要求。最后,探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在交通设计工作中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基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针对昆明市主城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展开探讨.立足于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特征和城市特色,分析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现状,指出其存在基础设施品质不高、系统连续性差、特色不足的问题.基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目标,提出系统规划的技术路线.围绕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
绿色发展是"上海2040"的规划理念之一,是上海市交通发展的核心价值导向。围绕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愿景,提出面向创新、人文、生态三个维度的绿色交通策略和指标,确立能源和资源双重约束下的绿色交通发展内涵。基于交通与城市空间协调布局、协同功能的规划思路,指出打造轨道都市、构建TOD社区、引导绿色出行是实现上海市绿色交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策略。提出重构多层次、多模式的轨道交通网络、推行街区制的全路网规划设计思路、实施交通策略分区、提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功能、加强智慧交通发展等多重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很多城市道路往往以机动车交通为主要设计对象,而忽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阐述当前世界各大城市和地区以人为本的街道设计理念和趋势,总结国外街道设计基本原则,并辅以国际经验示例.以东莞市东城世博商业圈道路设计为例,阐述商业区、住宅区等人流量较大的区域进行人性化道路设计的要点.通过压缩机动车道数、设计中间分隔带、设置非机动车道、统筹布置设施带等方法,设计更加人性化的道路横断面;通过抬升交叉口、采用较小路缘石半径、交通稳静化措施等方法,设计更加人性化的交叉口.指出以人为本的街道设计有利于创建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机动化发展情况及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对城市交通环境、交通承载能力、交通服务水平提出了新挑战。首先,基于不同国家、中国不同城市汽车保有量数据,分析中国城市机动化发展所处水平、机动化结构、机动化发展特点及增长趋势。探讨影响中国城市机动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汽车价格与人均GDP的比值、公共交通发展,以及汽车产业政策。最后,从公共交通政策导向作用、机动车限制性管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面评述中国城市交通政策,同时从国家政策、城市交通规划与实践、市民绿色出行意识培养等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兰潇  李雯 《城市交通》2014,(2):36-49
饱受汽车拥堵困扰的阿布扎比,迫切需要寻求向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转变,《阿布扎比街道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应运而生。《手册》以步行优先为前提,以体现多元需求平衡为特色,按照行人-公共交通-自行车-机动车顺序划分通行优先权等级。同时结合“用地环境属性”与“道路承载力属性”提出街道分类与指引,尤其在街道功能划分与模块化横断面设计方面独具特色。在引导阿布扎比的街道设计向更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同时,其诸多创新和亮点同样值得中国城市在发展转型中借鉴,以促进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稳步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