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从65年就着手试验和研究光面爆破,到80年代中期,光面爆破在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上取得了更完善、更全面的发展。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施工人员认为硬岩可以光爆,软岩不行,并认为光爆打孔多,浪费大,进度缓慢,技术性强,夺大断面光爆技术推广不开,发展速度受到了影响。本目的就是要在软岩大断面隧道施工中,推广使用光面爆破新技术,介绍具体的设计方法,以便达到减少超挖、节省投资的目的,以供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隧道越修越多,越修越长,施工者通过隧道施工实践,认识到隧道开挖的光爆效果不仅有利于支护及二衬,而对于隧道的工程质量、工期和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井冈山特长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应用光爆技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广西某高速公路软岩高边坡开挖为例,针对软岩高边坡工程地质、岩体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初步判断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破坏模式,并采用FLAC3D对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开挖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性,提出适合软岩应变软化理论的岩土体力学参数,为安全开挖软岩高边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公路隧道光面爆破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公路隧道掘进普遍采用光面爆破技术,从实际运用的效果看,软岩的光爆效果不太理想,隧道边墙超欠挖现象较普遍。针对这一现象,文中从理论上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对光面爆破参数的合理选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通过工程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同时指出掏槽方式及其参数的合理选择是公路隧道光面爆破效果和掘进进尺的关键;文中建议在光面爆破参数理论计算中,特别是软弱围岩,应考虑光爆层岩石损伤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吴全中 《隧道建设》2006,26(3):40-43
盾构法适宜在较均一的软土、软岩地层或砂层及其互层的地层中掘进,但在软硬不均、软硬交互且岩石强度差异大的地层中应用盾构法修建城市地铁隧道就复杂得多。以广州地铁三号线盾构区间工程为实例,介绍盾构法隧道长距离硬岩地层段采用钻爆法开挖管片衬砌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6.
公路隧道软岩爆破超欠挖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鸿  方华  尚爱国 《中外公路》2007,27(3):160-163
目前公路隧道掘进普遍采用光面爆破技术,从实际运用的效果看,软岩的光爆效果不太理想,超欠挖现象普遍,隧道边墙超欠挖现象还比较严重。针对这一现象,文中通过工程实际应用,提出了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合理确定参数、周边眼隔孔装药、V形复式掏槽、边墙周边眼与下一循环拱顶周边眼同时起爆等措施进行控制,并通过大量的现场对比爆破试验,优化调整爆破参数,有效地解决了隧道超欠挖问题,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在软弱围岩光面爆破参数理论计算中,建议应考虑光爆层岩石损伤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西南某铁路车站软岩路堑开挖为对象,通过监测施工动态与建立FLAC3D数值模型,分析软岩路堑开挖变形特征.研究表明:开挖导致基底中部下伏浅部地层先期沉降,后期回弹,数值量级较小;软岩开挖变形在发育较好的层理面特征鲜明;模拟得到基面中部与边坡坡脚位移和应力与开挖步数的关系,开挖导致的基面变形具有差异性,且与实际监测数据吻...  相似文献   

8.
刘俊杰 《隧道建设》2014,34(11):1087-1091
为解决云南地区灰岩隧道溶蚀破碎严重,开挖爆破超挖、补炮次数较多,爆破后粉尘体积质量较大,洞内空气质量不佳,影响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等难题,在隧道开挖掘进施工中引入水压爆破,在炮眼一定位置处注入一定量的水,炮孔采用特制炮泥进行堵塞。通过工程实践总结,调整光面爆破钻爆参数,得到最佳爆破效果,有效地降低了粉尘体积质量,改善了洞内空气质量,提高了光爆效果和开挖循环进尺,相较于常规爆破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正在建设的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中标段隧道围岩为极软岩和软岩,在隧道洞口极软岩的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沉降变形.该文分析了隧道极软岩沉降变形的特点和原因,围绕隧道的沉降变形,介绍了中、法以及加拿大等众多隧道专家提出的变形控制措施,即增强初期支护强度和刚度、适当加大开挖预留变形量、在拱架接头处增加槽钢托梁和锁脚钢管桩、适时施工二次衬砌以及适当延长台阶开挖长度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目前公路软岩隧道钻爆开挖施工中普遍存在的超挖现象,通过腊子口隧道光面爆破技术应用的探索,对软岩隧道光面爆破方式及爆破参数的合理选择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周边眼钻孔控制及爆破技术参数的合理选择是软岩隧道光面爆破效果的关键,对同类型隧道钻爆设计的优化以及超欠挖的有效控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郑雨辰 《路基工程》2023,(1):212-215
依托川藏公路既有金鸡关隧道整体挖除、在新建道路两侧形成100 m深度高边坡工程。对爆破拆除和机械拆除两种方案进行比选,在确保安全、不影响工期的前提下,采用机械拆除方案。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拆除方案,对隧道周边土石方开挖、拱顶土石方开挖、拱顶及拱墙混凝土拆除、仰拱回填和拆除、土石方回填等进行严格管控,最终顺利完成拆除,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运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TBM导洞扩挖法在高地应力软岩环境中隧道开挖的应用价值。通过对某公路隧道分别采用TBM导洞扩挖法、预留核心土环形开挖法和两台阶法三种施工方法进行数值模拟,主要以拱顶沉降、拱腰水平收敛和拱底隆起等围岩变形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TBM导洞扩挖法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施工时的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最好的结论。同时分析了在富水等复杂地质情况下,TBM导洞扩挖法在排水、探明前方地质情况等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龙源电厂场区道路工程中,上硬下软结构边坡破坏特征和加固措施,运用数值模拟分析了边坡开挖对此类坡体结构坡体变形及坡体应力的影响,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此类边坡变形特征和加固措施。结果表明:①上硬下软的坡体结构以及上部硬岩结构面的发育是坡体变形失稳的主要内在因素。坡体开挖后临空面的形成是坡体变形失稳的必要条件;②为防止坡体结构为上硬下软的边坡破坏,必须加固软岩,防止软岩变形,稳固坡脚。  相似文献   

14.
张鹏忠 《路基工程》2015,(3):167-171
基于某新建高地应力软岩铁路隧道工程,运用MIDAS GTS与ANSYS有限元软件,对二台阶三部开挖法的应力与变形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初支与二衬施作的时间间隔、循环进尺的长度、上下台阶的距离的合理选择是保证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安全施工的重要因素。高地应力软岩隧道的二衬不仅作为对初支的加强和安全储备,且承受软岩的流变压力,流变压力在二衬施做的初期增长迅速,后期变缓趋于平稳。二台阶三部开挖工法施工中,应注意右下台阶的开挖稳定、合理的循环进尺及台阶距离能够保证高地应力软岩隧道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5.
王小林  黄彦波 《隧道建设》2018,38(10):1621-1629
为解决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以控制的围岩大变形问题,依托国内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与瑞士圣哥达基线隧道,采用对比分析方法,从软岩大变形机制、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分级及变形控制技术3个方面对两隧道进行对比,得出如下结论: 1)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大变形是在岩性、地下水、地应力场、围岩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因开挖卸荷、应力二次分布引起围岩发生塑性剪切滑移所致; 2)在高地应力软岩分级方法上,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与圣哥达基线隧道均采用了BQ法,但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分级更全面,圣哥达基线隧道分级更具针对性; 3)在高地应力软岩情况下,圣哥达基线隧道采用的新意法的全断面施工方法在施工管理和成本控制上要优于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采用的台阶法。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软岩隧道超前导洞的适用性,基于经典弹塑性理论,建立深埋软岩隧道超前导洞法开挖应力释放的力学模型,采用2阶段的方法推导考虑超前导洞应力释放的隧道开挖弹塑性解。定义围岩应力释放比来反映应力释放的效果,并研究不同地应力、围岩弹性模量、强度等条件下超前导洞开挖半径对应力释放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施作超前导洞可以降低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围岩压力,尤其是在高地应力环境或围岩较软弱的条件下,采用超前导洞法进行应力释放效果更加明显。但导洞半径并非越大越好,现场试验表明: 对于3车道大断面软岩隧道,导洞断面太大对隧道围岩的稳定不利。隧道施工中,应在保障围岩稳定的前提下进行应力释放,做到初期支护尽早封闭成环,实现隧道安全快速施工。  相似文献   

17.
研究支护状态下围岩变形范围及其位移量将为合理确定软岩隧道开挖的预留变形量及其支护方案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将隧道围岩简化为理想弹塑性介质,在围岩中布设全长锚固锚杆。基于锚杆与围岩的协调变形原理,建立杆体与其周围岩体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分析锚杆表面摩阻力及轴力的分布规律,并根据杆体的静力平衡条件,推导出杆体与岩体相对位移为0的中性点位置及其最大轴力值,讨论初期支护条件下隧道围岩的塑性区及破裂区的厚度计算公式及其影响因素;综合考虑隧道表面围岩变形过程中的塑性位移和破裂区岩体的碎胀变形位移,提出隧道表面围岩的位移公式及预留间隙柔模支护技术,进而定量分析榴桐寨软岩隧道的围岩位移及其预留变形量。结果表明:通过锚杆轴力可以反演分析隧道围岩的变形范围,确定围岩稳定后的最终位移量;柔模支护结构能够大量吸收大变形软岩的变形能,且具有适当的刚度抵抗围岩的有害变形,研究成果可为合理设计软岩隧道的开挖及支护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周峰  蔡厚强 《路基工程》2021,(6):229-232
依托宜巴高速公路峡口隧道工程,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高地应力软岩公路隧道衬砌最佳支护时机。研究结果表明:按开挖空间效应分析,二次衬砌的支护时间为开挖后15天;按开挖时间效应分析,二次衬砌的支护时间为开挖后25天;综合考虑,应在开挖后15~25天支护。隧道拱顶下沉为33.3 cm,水平收敛为19.7 cm,预留变形量为35.0 cm。  相似文献   

19.
以汕湛高速揭博段水墩隧道为工程背景,运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建立上软下硬地层下爆破振动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对爆破荷载作用下上部初期支护和围岩的振动响应及空洞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掌子面下部基岩爆破施工的振动荷载主要通过支护结构传递给拱顶围岩,而掌子面上部前方围岩(未成洞区)和后方围岩(成洞区)振动分布并不对称,其中成洞区围岩的振动速度和振动范围远大于未成洞区,说明上软下硬地层隧道爆破振动存在空洞效应; 2)成洞区单向约束是造成振动加剧的根本原因,围岩振动的纵向最不利位置为掌子面后方约2 m处,径向为软硬交界结构面与隧道外轮廓的切点处; 3)振动方向以径向为主,即拱顶围岩振动以竖向振动为主,初期支护拱脚以水平振动为主; 4)距离掌子面1倍(洞径)范围的拱顶围岩及初期支护拱脚是控制爆破振动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