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铁路运输安全设备生产企业认定办法》附件1)序号产品编号110012100231003410045100561006720018200292003102004112005122006132007142008152009162010172011182012192013202014212015222016232017242018252019323003313002303001292023282022262020272021353006333004343005产品名称整组道岔道岔尖轨道岔基本轨道岔辙叉道岔护轨道岔混凝土枕分散自律调度集中(CTC)设备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设备列车运行控制系统ATP车载设备自动闭塞设备机车信号设备应答器及其车载接收设备车站电码化设备车站列控中心设备无线调车机车信号车载主机…  相似文献   

2.
基于无线通信的移动闭塞列控系统——SPARC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PARCS是日本信号株式会社经历数年时间研究开发的一种先进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在车站、区间以及列车上安装的无线设备,实现了列车与地面之间、车站与车站之间快速、高效的数据交换,车站设备通过与在线列车的双向通信获得列车位置信息并通过控制后续列车的停车点来实现移动闭塞。车载设备采用无线测距与传感器脉冲测距以及应答器定点校正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列车运行位置的精确测量。SPARCS具有结构简单、功能高效的特点,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列车控制。  相似文献   

3.
SEI系统设备是集列车运行控制及车站联锁功能于一体,通过UM2000轨道电路进行地-车连续信息传输,实现车载设备的连续速度控制。UM2000轨道电路利用混频技术实现数字编码,其编码原则及其低频信息分配及定义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下面仅就编码的主要原则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铁路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简称列控系统)是一个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与信号技术集成为一个自动化水平很高的列车安全行车系统.其中包括调度指挥控制中心、车站控制中心、列车(车载)运行控制系统以及移动通信为核心的传输平台.它们通过GSM网络以及轨道地面设备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以保障列车既要高速行驶,又要保证不会发生撞车.铁路提速后又有了更加高效的列车运行间隔自动调整,依据前行列车的运行速度、线路条件、追踪列车本身速度、制动能力,实时地调整与前行列车安全间隔距离.  相似文献   

5.
联锁控制对铁路车站的调度指挥和列车的有序安全运行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保证铁路车站联锁控制及列车运行演练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提出铁路车站联锁控制及列车运行三维虚拟仿真的总体框架。从铁路车站联锁功能入手,设计车站联锁控制的数据结构、功能逻辑和联锁控制仿真算法,实现了铁路车站联锁的逻辑控制及人机交互仿真。采用面向对象的层次分级法,设计铁路车站设备三维模型的层次结构。通过创建预制体并修改其组件的方式,构建铁路车站列车运行三维虚拟场景模型。结合铁路线路逻辑模型,提出了面向联锁控制的列车运行虚拟寻路算法和列车运动驱动算法,利用该算法进行列车各车辆空间位置和姿态的连续计算,实现了在三维场景下铁路列车的启动,加减速运动,定点停车、换道等功能。在此基础上,在Unity引擎环境下开发了基于三维场景的铁路车站列车运行联锁控制虚拟仿真系统,该系统支持铁路车站联锁控制人机交互仿真,并可在铁路车站三维场景中的不同视角下,以可视化方式观察信号设备状态变化以及列车的动态运行情况。通过给定的站内列车调度计划表,利用所开发的系统进行了铁路车站联锁控制及列车运行三维仿真。仿真实例表明,所采用的方法及技术方案在车站联锁的仿真...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ATO硬件设备及ATO连续制动定位停车原理,从车载ATO和轨旁ATP硬件设备以及软件角度深入分析了车站定位停车的各个操作状态(制动、预对准、停站等)和判定机制。此外,简要介绍了信号系统实时控制列车运行的自适应PI控制器算法。  相似文献   

7.
在采用列车运行监控装置(LKJ)设备的铁路线路上,车站站名存在多交路复用、站名重复等情况,对车站站名变更的影响及优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LKJ车载设备和地面数据编制软件方面,对车站站名的取用方式和作用进行分析;其次,在车站站名发生新增、改名、撤销、站场和发车方向变更等场景下,对LKJ基础数据编制及数据换装过程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从LKJ列车运行径路组织方式、基础数据格式和数据换装流程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以提高地面数据编制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并简化数据换装流程,提高作业安全。  相似文献   

8.
基于MAS的列车运行调整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列车运行调整问题,运用多智能体系统(MAS)技术,将列车运行调整方案的制定过程抽象为多用户(列车)对车站股道和区间线路等共享资源的占用预约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智能体模型。车站和区间被抽象为资源Agent,列车被抽象为用户Agent,由资源Agent和用户Agent组成多Agent系统,Agent之间采用合同网协议进行协作。列车运行调整方案由Agent之间的分布式自主决策和相互协作产生。协作过程中的数据通信采用KQML标准设计,并增加消息等级,以提高通信和系统的效率。仿真实验表明,采用基于MAS的列车运行调整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MTCS)的发展现状以及将来的技术发展战略,参考欧洲列车运行控制系统(ETCS)和中国铁路列车控制系统(CTCS)分级和标准化的思路,阐述MTCS分级标准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对MTCS的分级标准建设方式给出一定的建议.MTCS体系以车载设备为核心,通过对地面控制设备的扩展以增强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国产ATP车载设备超速防护功能的仿真实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中,列车自动防护(ATP)系统担负着列车运行间隔控制,进路控制,超速防护的重要作用,是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的基础,其中,ATP车载设备是ATP系统中保证行车安全的关键设备。它根据地面信息和机车信息生成列车速度控制曲线,并与列车实际速度进行比较,监督列车运行,实现超速防护,零速检测,无意识移动防护,制动确认和车门防护等功能。本文在介绍ATP系统仿真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ATP车载设备列车速度控制模式曲线的仿真计算方法,并以北京地铁一号线的线路参数为例,对ATP车载设备的速度控制模式曲线进行了仿真,实现了车载ATP的超速防护功能,目前,整个ATP仿真系统已正式投入运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罗冬树 《铁道知识》1999,2(2):4-5,8
成就辉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铁路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局面。我国铁路正以辉煌的成就和快速的发展姿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已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交流传动技术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工业技术发达的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初,将交流传动技术引入铁路机车,并于1979年开发出首台BR120型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在当年就投入运营。这些国家目前已不再生产交直流传动的机车。 交流传动技术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牵引动力高新技术的标志。我国铁路科技工作者,对交流传动技  相似文献   

13.
对敞车中门开闭杆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杨光 《铁道建筑》2006,(11):12-14
介绍了沈阳北站无站台柱雨棚工程钢构件安装时的变形(柱顶位移、桁架挠度等)监测情况,对安装过程中的几种状态进行了对比,指出了该种类型的钢结构安装的一些注意事项和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庭式地下车站的疏散和火灾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疏散模拟程序和火灾模拟程序对中庭式地下车站的疏散和火灾进行了模拟分析;分析了中庭式地下车站的布局、烟控系统和喷淋系统在火灾时能否为乘客提供足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刘成禹  张维泉 《铁道勘察》2011,37(3):31-34,54
以龙厦铁路象山隧道出口浅埋段为例,在简要介绍花岗岩残积土工程性能的基础上,重点对花岗岩残积土中浅埋隧道修建的主要工程问题及其形成机理、控制对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花岗岩残积土中夹杂孤石及残积土软弱结构面发育,遇水崩解、软化、随水流失的工程特性,会给穿过该地层的浅埋隧道带来初期支护受力不均、内力增大、洞室及地表严重变形...  相似文献   

17.
结合地铁运营的特点,对地铁地下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和区间隧道通风系统风机并联布置的优点和合理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并联风机的选型配置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介绍天津滨海快轨车辆空调系统的构成、配置方案、系统控制、工作特性、工作模式以及相关参数和制冷负荷的计算。  相似文献   

19.
我国铁路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我国铁路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过程,分析编组站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已经开通的成都北编组站CIPS系统实践,介绍CIPS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提出我国编组站现代化技术采用综合集成自动化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芬兰IC双层客车已投入运营。该车增加了服务设施以满足不同层次乘客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