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IS系统的使用可以提供船舶的标识信息以及船舶实时运行参数。与现代的雷达设备相比提供的信息量大、信息准确性好、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伴随着AIS技术的应用,AIS航标技术获得巨大的发展。AIS技术在海警舰艇航行中的使用,能够有效增强海警舰艇对其所辖海域的监控质量,对于遇险的船舶能够及时采取搜救措施,保证了船舶航行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我国AIS系统建设日趋完善标志着我国航海虚拟航标技术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全面的凸显,其中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的AIS系统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以我国现已建成投入使用的AIS系统作为研究重点,讨论现代航海技术当中虚拟航标的应用方法,并结合复杂航道下虚拟航标应用技术,构建现代化的AIS系统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3.
王飞  黄小鹏  郭冬冬 《水运工程》2020,(11):142-146
为了解决现有规范里缺乏大型航道通航宽度计算方法的现实问题,建立了一套基于AIS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并开发了相关软件,利用关系型数据库、CAD可视化技术、数学拟合算法等技术,有效解决了AIS数据量极大、有效数据筛选难、解析效率低、易出错等难点,达到快速分析海量AIS数据的目的,通过同航道等级及以上的船舶现场运行AIS数据,为航道通航宽度计算和优化提供重要支撑。选取C#.Net语言结合界面框架WPF与数据库SQLite联合开发相关成果,在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中进行了实践,对同类工程应用AIS大数据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田栋  朱元章  伊青 《水运工程》2014,(11):127-129
AIS系统是近年来通航安全管理、船舶运行等方面广泛应用的技术。根据航道整治工程施工特点,结合视频监控经验,在航道整治工程施工船舶中进行AIS系统的应用,避免施工船舶与航行船舶碰撞,实现施工船舶全过程监控,消除船舶施工中的安全隐患,使长江航道建设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AIS航标在长江下游航道应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峰 《中国水运》2012,(6):40-41
本文介绍了AIS的基本概念,阐述了AIS航标的原理、电文结构和种类,并结合长江下游航道特点,探讨了AIS航标在长江航道的应用前景和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一、海事监控系统概述及发展趋势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水运行业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同时也给海事监管服务部门带来更大的挑战;目前,海事信息化监管系统主要有VTS、AIS和VHF系统;而VTS和AIS的建设覆盖范围主要在沿海,海事部门和港航部门所监管的内河航道,VTS和AIS的覆盖明显不足,存在大量盲区;但中国的内河水系发达,航道里程众多,承载着大量的航运任务,是海事港航部门监管必不可少的重点,内河VTS和AIS的覆盖存在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长江重庆段航道特点和重庆段在建VTS系统局限性方面探讨了AIS在重庆段的应用必要性,并分析了AIS容量,提出了AIS基站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8.
《世界海运》2017,(6):20-23
利用冗余AIS基站播发虚拟航标信息时,某个AIS基站的异常往往难以被及时发现。针对这一现状,研究一种基于冗余数据的AIS虚拟航标监测方法,让AIS基站播发一条冗余的专有虚拟航标信息,用以标识AIS基站来源。在数字航道系统中,设计虚拟航标播发与监测一体化模块,制定异常报警策略,在图形化的综合监控系统中实现虚拟航标的实时监测和主动报警。该方法已在长江数字航道工程中得到应用,效果良好,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探讨建立AIS航标综合水文气象系统,即利用传感设备采集航标附近区域的水文、气象等信息,通过AIS航标向过往船舶播发的同时并由邻近AIS基站实时回传数据,便于相关部门实时掌握、监测航道水文气象状况,以达到有效监管和向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水文气象等助航信息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袁子文 《水运工程》2020,(9):152-157
基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大数据,通过解析AIS原始报文,分离出关键字条,经过数据清洗、筛选后匹配其他船舶数据源,以进一步识别船舶类型并划分吨级。将大数据应用于船舶流量预测中,通过跟踪代表船型的航迹,总结出船舶航行规律和运营情况,再结合历史数据和宏观形势发展,综合预测航道货运量,基于对AIS数据的挖掘,运用分配模型预测多汊航道船舶流量,并以长江口南槽航道为例预测其船舶流量。结果表明,运用AIS大数据能有效分析复杂多变的船舶航路,从而准确地预测多汊道航道船舶流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兰家沱至鳊鱼溪段建设工程的建成,控制河段通行指挥由传统的人工瞭望+VHF通话获知船位的方式转变为依托基于AIS的智能辅助揭示系统实时获知船位,变被动感知为主动监测,控制河段通行效率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受长江上游山体等因素影响,AIS信号传输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延时、丢包等问题,对通行信号指挥的准确性、及时性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提出利用雷达与AIS融合技术弥补山区航道AIS传输的不足,为今后的信号指挥智能化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12.
要应对航道拥堵问题,需知道航道内的拥挤状态,针对这一目标,本文提出对AIS的相关船舶数据进行聚类.首先,对AIS船舶数据进行聚类得到船舶簇,通过计算簇内航段水域交通密度并与航道最佳密度比较,以此判断航段是否拥挤.  相似文献   

13.
航道水深实时监控系统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掌握航道水深信息,引入了航道水深实时监控系统的概念。该系统是基于测深仪和AIS设备而构建的,系统由多个监控点和一个监控中心组成,监控点的测深仪采集到该点的水深数据后经过处理器调试送人AIS,由AIS将这些水深及位置信息发送出去,监控中心的AIS接收这些数据信息并将其经过解码处理之后在开发的电子海图上显示出来,从而实现水深的实时监控功能。该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实现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为合理规划水域使用、协调工程建设与交通用海关系,运用以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数据解析为主、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观测为辅的技术措施,分析杭州湾水域主要航道、航路的海上交通规律,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尺度船舶的AIS轨迹分布情况,从通航密度、船舶类型、船长分布、船舶到达时间规律、船舶吃水深度、船舶航速和最大通航船长等7个方面分析水域通航特征,为相关部门进行工程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AIS(CLASS B)船台在应用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伟 《中国海事》2008,(8):34-37
AIS系统是一种融合现代技术的新型航海助航设备,其对于船舶安全航行、海上交通安全管理、航海安全保障等具有重要作用。时至今日,AIS系统的作用已在我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知,渔船也将推广使用AIS(CLASSB)船台。然而,由于国际标准正在逐步完善等多方面原因,MS(CLASSB)船台在我国的推广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文中从AIS系统标准、AIS功能、我国AIS岸台系统的建设等几方面分析阐述了所面临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建议,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6.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集合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显示技术等先进科技,为航运和船舶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长江干线的AIS系统大大促进了长江干流的内河航运的发展。本文基于长江AIS系统,设计新型船舶航运物流系统,并对其原理和设计方法做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结合AIS/VITS、CCTV、雷达、激光扫描仪等多种监控手段,实现对经过内河航道电子卡口船舶的智能监管和非接触式执法违章取证在船舶水上监管的应用,介绍了内河航道电子卡口智能监管系统的概要设计、优势分析、技术亮点、解决方案、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陆地货物运输和航空运输,海上航运具有成本低、安全性能高、运量大等优点,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商品交流与贸易的最主要途径。为了进一步提高海上航运的效率和安全性,本文针对船舶AIS系统的航线与路径搜索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船舶AIS系统是一种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在船舶管理、航线调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自适应神经网络算法,然后基于该智能算法开发了一种船舶AIS的智能路径搜索技术,并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和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9.
航标遥测遥控技术是一种伴随现代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应用技术,是长江"数字航道"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以长江数字航道建设成果为依托,结合国内外航标遥测遥控技术发展情况,开展航标位置准确性智能校核技术应用研究,为航道养护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秦皇岛AIS技术在航运领域的全面应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秦皇岛AIS航标越来越多的投入到了实际工程之中,而基于数字控制系统和高速处理器的嵌入式技术,为AIS在航标的推广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硬件开发、软件应用、网络通讯技术在航标领域得到全面铺设,对嵌入式技术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秦皇岛AIS航标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总结,对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秦皇岛AIS航标未来的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为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秦皇岛AIS航标技术的进一步广阔的应用提供了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