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长洲枢纽船闸通航主要情况:过闸船舶数和货物通过量有一定幅度上涨本月长洲枢纽船闸运行情况总体良好,船舶过闸顺畅有序,过闸船舶数和货物通过量同比、环比均有一定幅度上涨。当月长洲枢纽过闸船舶总数为11373艘次、货物通过量1129.2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0.4%和56.0%,环比分别增长17.1%和20.6%;日均船舶报到数为370艘次,同比增长60.9%,环比增长14.6%;日均待闸船舶数为29艘,同比下降31.0%,环比下降6.5%;船舶平均待闸时间为2.1小时,同比减少2.3小时,环比下降0.2小时。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1月)1月由于临近春节,大量船舶和船员集中返乡过年,长洲枢纽迎来集中返航高峰,船闸运行情况总体平稳,船舶过闸秩序良好,顺畅有序。当月长洲枢纽过闸船舶总数为14086艘次、货物通过量1264.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0.8%和0.2%,环比分别增长5.9%和6.5%;日均船舶报到数为436艘次,同比增长7.4%,环比下降1.6%;日均待闸船舶数为332艘,同比增长361.1%,环比下降24.7%;船舶平均待闸时间为17.5小时,同比增加13.3小时,环比减少7.2小时。1#船闸运行396闸次,同比增长7%,环比下降5.3%;2#船闸运行434闸次,同比增长103.8%,  相似文献   

3.
自2007年5月15日广西梧州长洲枢纽船闸正式通航以来,5月22日中午12时03分,上锚地待闸下航船舶已于11点58分全部进入闸室,下航状态畅通,宣布长洲枢纽船闸上下游滞留的船舶结束待航,船闸进入畅通运行,见《长洲船闸通航情况表》。  相似文献   

4.
庞伟东 《珠江水运》2009,(12):55-55
针对当前长洲枢纽河段严峻的通航形势,加上枢纽下游水位下降致1#船闸因长时间超设计水头运行而被迫退出运行,为了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领导的指示精神,非常时期,非常措施,确保长洲1#、2#船闸正常运行、安全畅通,12月2日,自治区港航管理局组织30多名行业专家和相关单位代表深入长洲枢纽进行了现场勘查,并主持召开长洲水利枢纽1#、2#船闸特殊工况下运行方式研讨会,共同研究确定在特定工况下的船闸运行方式。会议由自治区港航管理局局长杜敬民主持。  相似文献   

5.
正11月10日,记者从珠江航务管理局(以下简称"珠航局")获悉,2017年10月,西江航运干线长洲枢纽船闸货物通过量达1093万吨,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据介绍,10月份,长洲枢纽上游来水情况理想,通航条件良好,过闸船舶总数达10666艘次,同比增长53%。船闸各项运行指标不断优化,日均船舶报到数344艘次,同比增长50%;日均待闸船舶数35艘,同比下降71%;船舶平均待闸时间为2.5小时,同比下降10.4小时。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回暖,珠江水运需求旺盛,运价持续上涨,长洲枢纽货物通过量继续高速增长,10月货物通过量达到1093万吨,同比增长90%,再创历史新高,这也是长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的长洲枢纽船闸货物通过量预计逼近亿吨,成绩喜人。但是谁也想不到,昔日的长洲枢纽船闸,却是另外一番光景。长洲枢纽处于西江航运干线咽喉位置,枢纽建成后改善了航道通航条件,沿江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对水运的需求不断增长。自2007年长洲枢纽一线、二线船闸建成后,一直持续到2015年初,频繁出现的船舶滞航问题令人尴尬不已。直到长洲枢纽三线、四线船闸投入使用,船舶滞航问题  相似文献   

7.
《水道港口》2015,(4):329-333
并列多线船闸的交通组织对于保障船舶的安全、快捷过闸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闸区交通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长洲枢纽四线船闸的通航环境特点,分析了并列多线船闸的运行机制和闸区交通组织特点,研究了长洲枢纽并列四线船闸的交通组织原则及规则,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研究成果可给内河多线船闸的运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提高长洲枢纽现有船闸通过能力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洲枢纽现有船闸建成后有力地促进了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能力,但其瓶颈效应也渐显。为缓解其堵航滞航问题,通过分析一线二线船闸的通航现状,基于改进的一次过闸平均吨位计算模式,预测了现有船闸近期(2010—2015年)的通过能力,并针对性地从船闸管理模式、船型标准化和大型化、船舶调度、工程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提高长洲枢纽现有船闸通过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洲枢纽三线四线船闸平面布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保证西江黄金水道的畅通,提高长洲枢纽的通过能力,拟在长洲枢纽一线、二线船闸基础上增建三线、四线船闸。受枢纽河段地形条件的影响,三线四线船闸仅有长洲岛右缘和外江右侧台地可供布置。为判别两处位置的优劣,采用定床整体水工物理模型试验和遥控自航船模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两处位置船闸布置通航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工程河段水流特性,研究了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和连接段航道通航水流条件和船舶航行条件,确定三线、四线船闸合理可行的工程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0.
《珠江水运》2014,(8):45-45
本月受大雾、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和1#船闸检修维护等原因影响,长洲枢纽全月均处于Ⅲ级应急响应状态。当月长洲枢纽日均船舶报到数为229艘,同比增长7%,环比增长38%;日均待闸船舶数为584艘,同比增长67%,环比增长134%;船舶平均待闸时间为64.1小时,同比增长23.2小时,环比增长22.4小时。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从广西梧州市郊长洲水利枢纽三、四线船闸项目指挥部获,目前在建的两线船闸可望在2014年底建成通航,届时长洲水利枢纽全部四线船闸年单向通过能力将超过1.3亿t。新增建的双线船闸项目总投资超过37亿元,按最大通过3 000 t级船舶建设,设计年单向通过能力为9 600万t。长洲枢纽三线和四线两个  相似文献   

12.
《珠江水运》2014,(20):52-52
9月份,珠江水系航运生产持续运输旺季的活跃,货物运输量及港口吞吐量同比继续保持增长;西江干线航道通航条件良好,长洲枢纽两线船闸运行正常,过闸船舶数和过货量增势良好;西江水路平均运价和船舶周转率环比基本维待稳定。  相似文献   

13.
珠江 《珠江水运》2007,(11):15-16
当人们对今年春天长洲枢纽大塞船事件还记忆犹新时,自10月12日开始的船闸滞航现象再现长洲水利枢纽,时隔仅仅4个多月。上一次滞航是由于水电枢纽1号船闸未与2号船闸同时建成通航和2号船闸通过能力有限,滞留船舶最高峰达1500多艘,这次是因枢纽下闸蓄水及航道维护等原因引起,最多滞留船舶700多艘,滞航船舶每天还以几十艘的速度增长,如不尽快解决,滞航塞船现象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2019年11月,长洲水利枢纽"船舶吃水智能化检测与预警系统"的建成和使用,实现了对长洲船闸上下游过往船舶"吃水深度"的实时监测、视频证据智能化采集和"超吃水预警"自动化上报,有效保障了船舶、船闸的运行安全和通航效率,在业界尚属首创。弥补了长洲船闸过往船舶"吃水数据"的监管空白,直接将监管带入了"智能化"时代。  相似文献   

15.
《珠江水运》2007,(4):4-4
广西梧州长洲水利枢纽是西江航运干线上的一个重要枢纽,可以预计其船闸将会是珠江水系最繁忙的船闸。3月3日,该枢纽1000吨级的2号船闸通航。到5月,2000吨级的1号船闸也将通航,到时两个船闸同时运行每天可通过上下航船舶500艘左右。据梧州水上检查站的统计数据,2006年每天上下航通过该枢纽的船舶约为320多艘,目前2号船闸上下航通过船舶不足200艘,1号船闸正在建设,2号船闸通过能力不足,导致了近期船舶通过枢纽船闸时须等待一段时间,但是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广大船员的支持配合,枢纽通航秩序井然。  相似文献   

16.
正长洲枢纽处于西江航运干线咽喉位置,对珠江水运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珠江黄金水道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长洲枢纽船闸的年货物通过量也势必会再次刷新记录,未来也势必将会成为沿江经济腾飞的助推器。三线、四线船闸相继建成通航后,长洲枢纽在西江航运干线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为船舶过闸节省了大量时间,基本满足了船舶"随时报到、随时过闸"的需求。这也让西江航运干线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得到较好发挥。展望未来,在交通运输部的领导下,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积极作为,长洲枢纽年货物通过量也势必将在2018年  相似文献   

17.
《珠江水运》2014,(18):36-36
8月份,“稳增长”效应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渐增强,宏观经济继续呈现回暖态势,带动了珠江水系内河货运量继续呈现稳定增长;西江干线航道通航条件良好,长洲枢纽两线船闸运行正常,过闸船舶数和过货量增速平稳;西江水路平均运价和船舶周转率环比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2月)2月长洲枢纽船闸运行情况良好,受春节假期影响,过闸船舶总数和货物通过量较上月均有一定幅度下降。当月长洲枢纽过闸船舶总数为4611艘次、货物通过量511.4万吨,同比分别下降2.4%和增长15.4%,环比分别下降67.3%和59.6%;日均船舶报到数为166艘次,同比下降2.4%,环比下降61.9%;日均待闸船舶数为25艘,同比下降35.9%,环比下降92.5%;船舶平均待闸时间为2.7小时,同比减少0.3小时,环比减少14.8小时。  相似文献   

19.
长洲水利枢纽位于广西梧州市上游12km处,长洲枢纽过船设施为2座一级船闸,其中2号船闸(1000吨级)于2007年3月3日建成运行,1号船闸(2000吨级)于2007年5月15日建成运行,两线船闸设计双向年通过能力3200万吨。长洲枢纽的建成,为渠化西江航道,提高西江通过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船闸规模偏小,管理体制不顺,经常引起船舶过闸堵塞,影响了西江航运干线的畅通。  相似文献   

20.
潘荣友  胡颖  王勇  马爱兴  邓涯 《水运工程》2022,(12):140-145
长洲水利枢纽过闸货运量已跃居世界天然航道首位。然而坝下枯水位持续降落引起一、二线船闸通航保证率大幅下降,制约枢纽的整体通过能力。基于实测水文资料和模型试验成果,分析一、二线船闸通过能力变化。结果表明:枢纽运行以来,水位降落引起一、二线船闸可通航船舶吨级总体呈下降趋势,原设计船型分别为2 000、1 000吨级,至2019年一、二线船闸在设计流量(外江1 090 m3/s)下仅能通过500、100吨级;贵梧3 000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西江运行中的国标船型和西江船型得以顺利过闸(一、二线船闸)所需的外江最小下泄流量分别为1 875、2 470 m3/s。优化上游库群联合调度提升枯季下泄流量,优化不同泄流条件下一、二线船闸的组合调度,深度释放船闸的利用率,是现状全面提升长洲枢纽整体通过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