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砂土液化机理及目前国内外砂土液化判别的研究现状,结合如东地区现场勘察标准贯入试验、剪切波速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数据,建立剪切波速值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静力触探锥尖阻力与标准贯入试验击数之间相关关系,得出剪切波速与静力触探判别砂土液化新公式,并通过剪切波速与静力触探对如东地区砂土液化进行判别,判别结果与《抗震设计规范》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判别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用剪切波速和静力触探判别砂土液化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乔伟刚  刘健 《水运工程》2015,(7):171-178
沙土液化是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的重要内容,我国港口主要采用基于标准贯入试验的沙土液化判别方法以及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方法,而欧美、非洲及东南亚大多采用Seed简化法以及基于概率与统计分析的估计方法。通过多种液化判别方法的分析,论证其合理性,针对不同性质的工程合理运用于水运港口工程抗震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飞  符滨 《水运工程》2019,(6):186-191
针对海上勘察硬土层静力触探数据难以获取的工程现状,基于国内首次大规模应用的大贯入力海床式孔压静力触探仪,采用国内外静力触探解译公式,对比分析三亚近海地区硬土层静力触探试验成果与室内土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的物理力学指标。分析表明:海床式静力触探试验解译得到的砂土内摩擦角、黏性土不排水抗剪强度等指标略大于室内试验与标准贯入试验,对硬土地区大贯入力孔压静力触探的分析研究,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工程地质评价是海洋石油平台建设的关键环节。由于深海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近年来我国在深海区原位地质勘察方面刚刚起步。由于海床静力触探和井下静力触探的勘察方法和操作工艺不同,获得的锥端阻力也存在一定差异。采用有限元模拟法分析海床静力触探和井下静力触探的贯人机理,并计算不同静力触探模式下的锥端阻力,发现在静力触探过程中周围土体存在不同的位移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3孔标准贯入试验和30孔静力触探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以粉细砂吹填而成的曹妃甸通岛路工程在采取了相应的工程措施后,从总体上消除了地震液化的可能性。对用粉细砂填筑工程地震液化可能性的工程改善和判别具有可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部分强夯砂土地基由于静力触探试验锥尖阻力过大导致无法触探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选择强夯砂土地基表层评价指标的问题,通过强夯砂土地基加固效果检测试验结果分析、试验结果数据回归等方法,明确了静力触探试验与标准贯入试验在强夯砂土地基加固效果评价上是一致的,但二次变形模量与地基系数的试验结果相关性较差,不可互相替代。  相似文献   

7.
概要:根据几十项工程的工程勘察资料,按现行规范中提供的标准贯入判别法和静力触探判别法两种判别液化的方法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计算分析结果与宏观调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可供在天津地区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等人员的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于埋深约2.5~7.0 m段第I海相沉积层(Q42m)顶部饱和粉土层液化评价时,实测结果与宏观调查存在较大差异。笔者根据所在单位几十项工程的工程勘察资料,按现行规范中提供的标准贯入判别法和静力触探判别法两种判别液化的方法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计算分析结果与宏观调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可供在天津地区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等人员的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北运河杨洼船闸渗透变形破坏、地震液化、地下水控制及天然建筑材料平衡、水环境亲水安全等问题,采用综合地质测绘、综合工程物探、地质钻探、原位测试、水文地质试验、室内试验、水环境质量调查、BIM等技术对建设场地进行勘察,并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标准贯入和静力触探综合确定了场地地震液化下限,原状砂土的室内试验确定基础持力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渗透变形等参数;现场抽水试验提出船闸基坑地下水控制的水文地质参数;BIM对开挖弃土工程量进行精细计算;水质的全分析确定水体对人体不会造成健康风险,勘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滨海地区吹沙造地是把海底淤积的泥砂通过水力吹填而形成沉积土,吹填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渗透系数小等特点,一般呈软塑到流塑状态。对强夯法和降水强夯法两种方法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对比试验,分别从静力触探锥尖阻力、砂土液化和沉降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刘春  马永峰 《水运工程》2016,(11):167-173
依托沿海地区某大型工程地基处理实践,开展无填料振冲和强夯法加固地基的现场试验对比。施工结束后,采用孔隙水压力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及平板载荷试验等原位测试方法取得相关试验数据。对孔隙水压力变化、地基的承载性能及砂土液化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无填料振冲处理效果差,本场地地质条件下不适宜采用该方法进行地基处理;使用强夯法对地基处理后土体工程特性有了明显改善,地基承载力得到提高,液化可能性得到消除;场地中分布的软土夹层对强夯加固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夯后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模量有所减小;5 000 kN·m能级强夯加固深度约为10 m。  相似文献   

12.
土性指标的变异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以实际工程的勘察测试资料为依据,采用概率统计与随机过程理论,分析计算了地基土抗剪强度指标c、ψ和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等土性指标的均值、变异系数和相关距离等概率特征值,既是对土性指标本身的一种深入的探索。也为岩土工程的可靠性分析研究以及地基基础的设计分项系数确定提供必需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3.
在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时,强夯法是一种常用的施工方法,具有适用范围广泛、加固效果显著、施工机具简单、经济效益好等优点。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在工程回填土加固前,对地基承载力情况进行标准贯入分析和静力触探试验分析,然后采用强夯法对回填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通过强夯过程中对地基土表层夯沉量和超孔隙水压力消散的监测,以及夯后地基承载力的检测,综合分析和评价强夯加固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轨道式龙门吊作为重箱堆场主要起重设备,轨道基础对地基的沉降及其差异沉降非常敏感。目前,国内主要结合勘探及室内土工试验数据,采用规范法对基础沉降进行计算分析。静力触探技术能反映土体原位物理力学性质、具有测试速度快及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国外地基处理效果评价。基于中东某集装箱码头工程的吹填砂场地静力触探测试数据,采用国际公认的Schmertmann方法对轨道基础的沉降及其差异沉降进行计算分析。工程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基于静力触探测试数据的轨道基础沉降计算方法的分析结果满足轨道基础的国际设计标准,研究成果可供类似海外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5.
境外大面积无黏性土地基常用动力密实法进行加固处理,检测以静力触探试验(CPT)或标准贯入试验(SPT)为主。我国规范一般根据设计要求直接给出验收需要的锥尖阻力qc值或标贯击数N值,境外地基处理工程验收则不同。对比了中外地基处理密实法设计及验收思路,总结归纳了常用的原位测试指标(qc和N)与土体的相对密实度的关系。以境外工程为例,提出了无黏性土验收准则的思路与流程,建立了基于qc和N的密实地基验收曲线。可为境外水运工程地基处理检测验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成功应用海床式静力触探设备进行孔压静力触探试验为实例,分析总结海床式静力触探设备在海上工程勘察中的优点,并为其在水运行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孔压静力触探(CPTU)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原位测试方法,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通过与其他原位测试试验,如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以及波速测试试验的对比分析,可以建立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沈正  董祥 《水运工程》2015,(11):160-165
以南京扬子石化储油罐地基处理工程为背景,对粉煤灰及下伏的淤泥质软土地基进行了强夯试验研究。试验中首先对夯坑周围地表沉降以及孔隙水压力进行了检测,然后通过室内土工、载荷、标准贯入、静力触探等试验对强夯加固效果进行了检验。试验表明:强夯采用初始低能量夯击,逐步增加夯击能量和夯击遍数的施工工艺,辅以设置碎石垫层和竖向塑料排水板以及夯点采用梅花形布置的方法,效果明显,使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抗变形性能显著提高,消除了上部粉煤灰层的液化问题,整体加固效果很好,夯后各项指标完全达到或超过预期值;同时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获得强夯法加固该类地基土的最佳强夯参数和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9.
为了获得非均质土的力学指标,进行了非均质土中孔压静力触探试验(PCPT)研究.通过引入钻机引孔配合施工工艺与采用多重护管的施工手段,解决了在非均质土层中孔压静力触探试验无法满足设计深度的问题,从而实测得非均质土的锥尖阻力(qc)、侧壁阻力(fs)、探头倾角(l)及动孔隙水压力(u2).通过对上述指标分层统计分析与计算,...  相似文献   

20.
砂土液化是地基土失稳的诱因之一,本文分析砂土液化原理,目前国内外处理砂土液化的方法,振冲碎石桩加固地基机理,结合曹妃甸某工程分析碎石桩的密实度与桩间土的密实度之间的相关性,应用碎石桩复合地基检测中常使用的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总结得出其判别该类场地砂土液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