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路超长客运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市场主体多、经营分散、公司化改造进程缓慢、票贩子扰乱秩序、运价不到位、经营不规范、服务质量差、安全事故多等问题。文中通过对公路超长客运“泸州模式”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超长客运市场运营机制创新、运输组织和经营方式转变是公路超长客运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高速公路客运特点、发展面临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高速公路客运在组织理念、运营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改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高速公路客运企业只有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适应旅客出行要求出发,不断地创新和改善,才能适应旅客运输发展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3.
城市间公路客运的客票票价与其客流量之间的灵敏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应用LOGIT分离模型得出城市间不同运输方式的客流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公路客流在不同公路客运服务方式之间的均衡配流模型,然后用灵敏度分析方法分析了票价国地于不同公路客运服务方式的客流量的影响关系,最后给出一个简单算例,以说明此方法在多模式运输条件下的应用,如何得出不同运输方式竞争条件下,公路客运的客票票价与其客流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由重庆市公路学会汽车专业委员会和重庆市道路运输协会成渝高速直达客运分会共同发起、主办,并由汽车城网站协办的首届"客车技术与客运经营论坛"于2001年3月6日在重庆召开.  相似文献   

5.
公路高速客运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公路快速直达客运,它需要高性能的客车,而我国现生产的客车底盘基本上不能满足制造这种客车的要求。本文从高速公路的行车特点出发,分析了公路高速客运对客车底盘的要求和国产客车底盘技术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提出了开发高速公路客车专用底盘的近、远期目标。  相似文献   

6.
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的效用特性包含客运交通方式的设施发展规模、运输特性和经济特性,体现了1个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综合评估城市各种客运交通方式的效用特性,有助于优化客运系统交通结构,提高运输效率。文中通过交通方式的规模、运输服务和经济特性等3方面构建了效用特性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城市客运交通方式效用特性层次分析量化模型,以大连市2011年各种客运交通方式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了各自的效用指数。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国家甩挂运输基本政策、公路甩挂运输车型发展现状及铁路运输组织特征,从运输指标对比、运输费用构成、运输服务评价等方面,系统分析了铁路开展甩挂运输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综合铁路运输和公路甩挂运输的特点,提出了铁路开展甩挂运输的组织方式和发展战略等相关建议;从公路甩挂运输车辆的车型指标、载重指标和速度指标等方面,提出铁路甩挂运输的技术可行性;通过分析运输经济性、产品吸引力等因素,讨论了铁路开展甩挂运输的市场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建和区域交通的不断增长,城际客运铁路这种新的公共交通方式开始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这是一种既不同于客货共线铁路,也不同于客运专线铁路,并且与城市轨道交通也有着明显差异的新型轨道交通运输方式。这种运输方式以城市群内的特大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为核心,建立交通枢纽,并辐射到临近的中小城市,实现客运的大容量和快速运输。修建这种交通项目的地区,应该具备区域内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城市化进程达到一定阶段的客观条件。城际轨道交通兼具了铁路的快速与公路的便捷两个特点,与公路运输相比,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损害更小。因此,在一些专家眼里,城际轨道交通是一个"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交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运输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间竞争日趋激烈,铁路客运如何适应环境变化,扩大市场份额,就使得铁路客运营销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0.
旅客空间运输联系特征能够为区域客运组织与旅游交通规划提供依据。基于云南省旅游客运包车和公路班线客运的实际数据,分别获取了旅游客运和班线客运的空间运输联系特征,并对两者进行了耦合协调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与讨论了旅游客运和班线客运空间运输联系耦合特征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客运组织与旅游交通优化对策,并以云南省为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旅游客运空间运输联系强度随距离增加有明显的衰减效应,且圈层结构显著、表现出向心强联系特征;班线客运空间运输联系呈高度极化和点状圈层特征,是以昆明为核心的轴-辐结构和核心-边缘结构;昆明旅游客运与班线客运空间运输联系的耦合度为0.84,耦合协调度为0.69,居全省首位;低度耦合、低度协调的运输线路包括昭通-曲靖、曲靖-普洱等,占比达66.67%;旅游资源吸引力与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是提升旅游客运与班线客运空间运输联系耦合程度的基础。最后,针对较低耦合-较低协调、低度耦合-低度协调的5座城市和53条运输线路,提出了改善对策:当旅游客运联系强度大于班线客运联系强度时,旅游客运需求较大,应尽快规划开通直达景区的定线旅游客运。  相似文献   

11.
王培祥 《商用汽车》2012,(13):103-104
自1956年组建以来,江西九江长途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经历了我国公路客运行业发展中的大风大浪,直至今天容光依旧。九江长运是一家国有客运公司,拥有3700多名员工,980辆运营车辆和遍布13个省市的120条运营线路。相比而言,九江的公路客运环境要略好于江西省其他地方。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客车的现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兴起,公路客运量急剧增加。全国交通系统营运公路客车的客运量,1985年达41.6亿人次,比1980年增长87.4%,平均年递增13.38%;1985年客运周转量达1543亿人公里,比1980年增长111.7%,平均年递增16.18%。据有关方面预测,“七五”期间全国公路客运平均每年仍将递增12%左右,加以公路客车运输具有覆盖面广、灵活方便、可以直达等优点,因而对客车的需求量在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搞好长距离干线公路快速客运是发挥高速公路规模效益的需要,分析发长距离干线公路快速客运的特点,对长距离干线公路快速客运的组织和运行保障提出了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旅客运输行业的特殊性出发,论述了高速公路对旅客运输组织的基本要求,分析了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客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高速公路客运经营组织形式的最佳选择是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统一的专业调整公路客运企业。  相似文献   

15.
郭豪飞  郭经纬  吴静成  林福根 《公路》2022,67(2):149-154
客运通道内多种运输方式竞争已成为常态,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全面建设对传统公路运输带来巨大冲击,因此,挖掘公路运输优势市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以Logit模型为基础,基于运输通道内各运输方式广义费用函数构建客运通道内公路客运分担率模型,以郑济通道为例预测在不同票价、运距条件下,公路客运市场分担率的变化情况,分析公路优势市场定...  相似文献   

16.
公路旅客运输在综合客运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加强,而公路旅客运输组织方法却停步不前,仍主要依靠实际经验进行,已暴露出其明显的不合理性和不科学性.针对目前公路客运发展趋势对专业性理论指导的崭新要求,文章对公路客运线路发班车站的组织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综合相对无效费用的概念,建立了总体优化模型,给出了具体求解策略和应用实例,并在某主枢纽城市得到了实际有效运用.  相似文献   

17.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公路是国家交通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的一个纽带。公路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便利和灵活的特点,能做到“送货上门,取货到家”,实现“从门到门”的直达运输,而且还承担着航空、铁道、水运等其他运输方式的客货集散;它不仅是经济建设中的一支不可缺少的运输力量,同时又是战时的主要运输方式。因此,公路交通对于巩固国防、发展经济、建设边  相似文献   

18.
1 客运枢纽 1.1 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受私人小轿车、高度发达的航空运输、人们的牛活水平及消费理念等诸多因素影响,城际间公路交通中的公共旅客运输所占比例较小,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很窄,所以公用型的公路客运站不是很发达,现有的公路客运车站一般为客运公司所有并独立经营,规模不大,主要为本企业服务。但是发达国家的综合客运枢纽却非常发达,便捷、快速、安全的换乘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铁路对公路客运的影响,从出行者偏好和运输方式特性出发,选取安全性、经济性等7项指标确定运输产品的效用值,对传统的Logit模型特征函数求解进行了改进,基于旅客出行行为和意向调查数据,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可能满意度法对分担率模型进行求解.与典型方法和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改进后的Logit模型在样本量较小的情况下比较简便有效.利用二次曲线时间序列法和改进的分担率模型,计算出未来2年内公路客运量将同比减少56%,铁路和公路的客流分担率分别为56%和44%.可见,厦深铁路的开通将对汕尾公路客运产生较严重的冲击.最后通过SWOT战略分析对公路客运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上半年,安徽省道路运输结构持续优化,主要指标稳中向好,公路客运趋于平稳,旅游客运快速发展,公路货运持续增长,服务经济稳定增长作用彰显。一是公路货运量持续增长。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实物量指标的公路货运量,受宏观经济形势稳中向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