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速公路桥梁拓宽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重点针对桥梁加宽时,上下部结构的连接方式、国内桥梁加宽工程的具体实施、交通车辆荷载及其振动对现浇混凝土接缝质量的影响,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旧PC桥加宽一体化连接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重阐述了在用横梁刚结实现加宽的预应力混凝土T形梁桥中,考虑不同龄期的混凝土徐变和收缩变形结构内力的分析计算方法;分析研究了何时进行新旧桥梁的一体化连接合适,得出了在新部分主梁预应力张拉后6个月进行两桥的一体化连接,不会对加宽后的桥梁带来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旧桥梁的连接设计是加宽桥梁设计的关键.以一座采用刚性湿接缝连接加宽的20m简支空心板桥为例,分析了加宽前后桥梁的荷载横向分布特性.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基于不同湿接缝厚度对新旧桥空心板梁横向分布系数进行了计算,探讨了湿接缝的刚度对新旧空心板梁横向分布系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增大湿接缝的刚度可提高新旧桥梁的整体工作能力,有效降低旧梁横向分布系数.但湿接缝的刚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旧梁横向分布系数的变化减慢,部分梁横向分布系数开始增大.建议在加宽桥梁新旧桥梁的连接设计时,应根据分析结果采用合适的湿接缝厚度.  相似文献   

4.
朱建强  张贵婷 《世界桥梁》2006,(2):61-63,72
阐述箱形梁撑杆加宽法和梁撑杆加宽法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规划、设计及既有桥加宽中的具体应用。两种方法能方便地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实施加宽,使其适应未来交通量增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桥梁加宽设计是旧桥改扩建的重要方法,改扩建需要充分考虑旧桥的结构性能,同时满足新建桥梁对旧桥的分担效应及连接作用。总结了高速公路桥梁加宽设计的原则,并归纳现有加宽设计经验下的不同连接方式、存在问题和应用实践,分析了加宽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关经验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桥梁加宽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明欢  易兵 《公路交通技术》2012,(5):103-105,111
从国内多条高速公路桥梁加宽工程的经验,总结出3种典型的桥梁加宽连接方式:上、下部结构均进行连接,上、下部结构均不连接,上部连接、下部结构不连接.介绍桥梁加宽工程中上部结构空心板、T梁、箱梁3种典型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7.
双曲拱桥病害分析与加固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分析了双曲拱桥的现状 ,提出了加固改造方案。所推荐的方案为在老桥两侧建造箱肋 ,并设置横向预应力筋将新建箱肋与老结构连接成整体 ,该方案加强了桥梁的整体性 ,提高了桥梁承载力 ,同时也加宽了桥面。此外 ,通过对比采用轻质微膨胀混凝土与微膨胀混凝土进行加固的数据比较 ,显示轻质微膨胀混凝土在旧桥加固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以实际工程中一座简支箱梁为例,对原有桥梁使用性能、拓宽加固选取的原则及加固形式进行归类总结。针对新旧桥梁的上部连接而下部分离的拼接方式计算分析拓宽前后荷载及内力横向分布规律,计算分析新旧桥混凝土收缩徐变的龄期差异对新旧桥主梁及其连接面的影响,并提出旧桥加宽加固的施工顺序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农村公路加宽改造过程中,新旧混凝土板块之间的连接是影响工程质量及进度的关键点,现有环氧树脂植筋和双面焊膨胀螺栓方案均存在实际操作难度大、质量不可控等不利因素。文章结合江苏省农村公路改造试点工程,优化了拉杆钢筋与膨胀螺栓的连接方式,方便了实际操作,保证了工程质量,同时也为其他混凝土路面加宽提供了借鉴方案。  相似文献   

10.
李金晖 《公路与汽运》2003,(5):66-67,81
广州北二环高速公路米龙桥加宽工程与旧桥连接中采用HY-150植筋新法,取得了良好效果。文中结合该工程,介绍了HY-150植筋新法在桥梁加宽施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旧桥拼接是城市桥梁拓宽改造中的难点。特别是当既有桥梁成桥时间较早,桥梁整体状况不佳,不宜增加老桥荷载的情况下,拼缝连接方式对拓宽后桥梁的结构安全性和行车舒适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弹性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混凝土,用特殊的微纤维替代普通的砂石集料,具有重量轻、抗裂性强、耐久性强的特点。分析了弹性混凝土的物理力学特性,结合实际情况介绍了弹性连接拼缝的做法,并对弹性混凝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广清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清远段设计经验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广清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第二合同段的总体扩建方案,即两侧整体加宽、局部两侧分离加宽的方案,同时重点介绍了气泡混合轻质土、桥梁下部结构刚性连接、灰岩区勘察和桩基处理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廖绍贤 《国外桥梁》1994,(3):222-225
介绍了三座混凝土桥梁,用带外伸臂拼装式肋盖板加宽旧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空心板梁桥加宽在接缝结构受力局部承载的特性问题,考虑传统力学分析采用的受力图式和假设与实际结构有一定差异的情况,采用有限元建模的方法进行接缝结构设计的研究.接缝类型为铰接和刚接情况时,重点研究了新旧桥梁差异沉降、差异刚度、局部偏载等因素对拓宽桥梁受力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空心板边板翼缘直接刚接的加宽方式,较采用铰缝连接方式能更好地适应下部结构不均匀沉降的影响;(2)新旧主梁的模量差对于刚接缝和铰接缝均有增大横向弯拉应力的影响,采用铰缝连接方式增大幅度较大,采用刚接缝连接方式增大幅度较小;(3)不均匀沉降对横向弯拉应力影响较大,有明显的局部应力分布特性,为预防接缝早期强度破坏,两种接缝处均需要进行钢板加固.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传统桥梁施工存在的弊病,加快桥梁建设速度,降低桥梁后期维护费用,提高桥梁的施工质量和耐久性,首先分析了快速施工桥梁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阐述了快速施工桥梁的基本组成及构件划分、预制桥面板的主要型式及发展趋势、钢与混凝土桥面板间的连接方式、快速施工预制装配桥梁主梁的3种主要型式及材料组合、节段拼装式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预应力体系及主要施工方法、中小跨径混凝土或钢-混组合梁桥的主要截面型式及连接构造,讨论了预制高性能混凝土桥面板、多梁式钢-混凝土组合梁群钉连接的桥梁用于中小跨径快速施工桥梁的优越性,并对近年来在中国大江及海湾桥梁工程应用的整体预制桥墩的特点进行了论述;同时,重点阐述了快速施工钢-混组合梁桥、预制节段拼装混凝土或钢-混组合箱梁桥、预制拼装预应力束体系、预制节段拼装式桥墩等相关的理论研究与进展,包括群钉抗剪性能、混凝土桥面板间接缝受力特性、组合梁复杂受力行为分析、多梁式荷载横向分布、体外预应力组合梁动力特性、组合梁疲劳耐久性等,指出了当前中国进行快速施工桥梁建造在设计研发、体系机制创新等方面的一些不足,分析制约该领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对发展中国桥梁工业化、信息化及快速施工技术进行了展望,指出对于梁高受限或桥梁较宽,跨径在25~50 m的数量占比均较多的城市桥梁或公路桥梁,包括北方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的桥梁,开拓快速施工桥梁与市场潜力巨大,并给出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解决的热点问题,以期促进交通行业桥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白丽红  吴承霞 《公路》2012,(6):47-49
新旧桥上部连接、下部不连接的形式拼接的加宽预应力空心板桥,在运营一段时间后经常出现单板受力的情况.采用三维有限元和现场试验,对-实际加宽桥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新旧板交接区域横向分布系数相差较大,在对旧桥边板最不利车辆荷载作用下,紧挨新桥的旧桥边板与周围板的位移差较大,进而形成了错动;同时连接铺装底部横向拉应力较大,加剧了铺装的破坏,使得旧桥边板与周围板的横向连接减弱,易于形成单板受力.  相似文献   

17.
旧桥整体加宽T梁纵缝连接方案比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来,交通量增长迅速,部分公路已趋于饱和,项目改造、整体加宽已刻不容缓。针对我国桥梁主梁采用最多的T形截面,文中利用MIDAS/Civil V 6.7.1程序对全桥进行完全仿真分析,建立全桥空间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旧桥整体加宽T梁纵缝连接方案进行比选,得出了纵缝连接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8.
旧桥加宽设计中主要问题就是新老桥不均匀沉降问题,对于低等级的农村公路而言,这里提供了一种上下部接的设计方案,桥台借鉴外包混凝土加固,采用锚杆连接,在加宽桥台上搭设梁板,减少下部不均匀沉降问题,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王燕 《公路》2008,(5):68-72
目前我国广泛开展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建设,其中桥梁加宽设计是公路加宽的技术要点之一。本文针对目前的桥梁加宽情况,就连续刚构桥的不同加宽方式进行结构计算和分析,通过详尽的数据比较,确定出该种桥型的有利加宽方式,给出方式比选建议,为桥梁加宽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刘峰 《中外公路》2013,33(1):280-282
京新高速公路(五环路~六环路段)工程新旧桥梁桥面板连接施工时,旧桥交通不能中断,连接混凝土质量经受扰动影响.该文从混凝土技术方案选择入手,在实体工程实施和质量检测的基础上,认为在不中断交通运行的情况下,采用抗扰动混凝土技术,辅以一定的交通导行措施,能够解决新旧桥梁桥面板的连接问题,可以充分保证混凝土的连接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