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根据曹妃甸港区海域的水沙运动,分析了该海域各个部位的冲淤状况,结合各个部位的安全重要程度提出了相应的冲淤监测要求,以及各个部位水下泥沙冲淤监测的技术方案,建立起整个港区水域的冲淤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2.
北仑港建港初期港区的冲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供了北仑港港区建港初期(1978~1981年)的等冲淤线图9幅,并作了初步分析. 这些等冲淤线图是北仑港建港初期的回淤史料,对北仑港的回淤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后,下游河段来水来沙发生改变,河床发生了冲淤调整.基于该河段建库后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近期鲇鱼套港区河道的冲淤变化情况,并结合本河段的水流泥沙特性,阐述了该河段的演变机理.分析计算表明:本河段河势基本稳定,受清水下泄影响,整个河段包括鲇鱼套港区以冲刷为主;受潜洲尾部淤长影响,武昌深槽头部有所淤积后退;鲇鱼套港区潜洲右槽部分河槽被冲刷挤压,断面形态有窄深化趋势,如果遇到大水年潜洲尾部的淤长势必影响港区的顺利通航及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某港区定期测量的水深图为依据,通过多种方法对比分析了水下地形的冲淤变化,归纳总结出了根据水深图进行冲淤变化分析所常用的方法,实际应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洋山深水港区近期(2009~2013年)的泥沙、水深等和水文实测资料对洋山深水港四期港区水域水沙环境地形冲淤变化和增深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计算了港区增深以后的回淤量。  相似文献   

6.
基于ADCIRC+SWAN和Delft3D+SWAN模式建立双层嵌套的水沙地貌数学模型。根据路径特征将影响通州湾的所有台风分为5类,选取每类的代表性台风驱动模型,计算分析通州湾北部规划港区及周边海域的泥沙骤淤和地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当前港区建设状况下,台风引起的海域冲淤变化幅度在±0.18 m以内,平均冲淤厚度0.05~0.10 m;在匡围方案影响下,研究海域水道沙洲系统受风暴潮影响也不大,风暴冲淤量级较小;一场风暴潮过后3个匡围方案下港区及口门外航道处淤积量均不大,最大局部淤积厚度0.1~0.6 m,且最大淤积厚度主要受台风类型控制;从风暴骤淤的角度,港区匡围方案2略优,但总体差异不大。建议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对匡围方案进行比选。  相似文献   

7.
根据洋山深水港区近期(2009年~2013年)的现场观测资料,通过对多年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和数值模拟,深入研究了洋山港海域冲淤变化和四期港区泥沙淤积情况。其结论显示:大小洋山主通道海域海床总体稳定,西北部局部的冲刷环境为四期港区港池航道的增深创造了有利条件,预测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工程港池和航道的年回淤强度为1.0~2.0 m,接近二期港区的实际淤强,计算回淤量为457~881万m3,二期工程港池和外航道的成功开挖,表明港区的增深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洋口港区人工岛工程选址在自然环境颇为敏感的辐射沙洲海域。人工岛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打破了工程区域海洋动力环境的动态平衡,出现了冲淤变化。本文对工程海域冲淤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冲维护工程实施原则,重点探讨了防冲刷范围和所采取的结构措施,及防冲维护方案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9.
洋山港区通过堵汊吹填兴建了北港区,边界条件的改变对海区流场结构以及泥沙运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地形的冲淤,通过应用"ADCP测沙"技术,对洋山港区悬浮泥沙的运动有了总体认识。分析成果表明:洋山港区含沙量分布涨落潮略有差异;主通道涨潮挟沙能力大于落潮,南北汊道的落潮挟沙能力大于涨潮;洋山港区输沙量大进大出,大潮微冲,中潮冲淤基本平衡,小潮淤积,相对而言,涨潮动力对洋山港区的地形演变作用较大,即涨潮从东部带来的泥沙,部分淤积于港区的西南部,其中又以小潮对淤积的贡献为大;南北岛链间现存的3个汊道分泄主通道下泄泥沙、减轻港区淤积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断面水文测验结果,分析确定了海区底质泥沙特性,海水含沙量及流速;对闸下港区造成泥沙淤积的原因进行了较深人的分析;根据水文测验的有关数据,运用一般“文献方法”和“规范方法”分别对港区泥沙淤积强度作了估算;对于如何冲淤和减淤,从方法上和理论上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曹妃甸挖入式五港池建成后,浅滩区被围填或开挖成深水港池,因此港池航道主要是细颗粒泥沙淤积问题,为此通过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对五港池防波堤及航道工程进行研究。试验表明,五港池港区及防波堤建设没有改变深槽水流特性,对曹妃甸海域宏观流场基本没有影响;防波堤方案2和方案3水流条件较好,其中方案3稍优于方案2。泥沙试验表明,港池年平均淤强为0.15m/a左右,年最大回淤厚度为0.5—0.6m/a,各方案差别不大;折线航道年平均淤积强度为0.43m/a,最大为0.69m/a;直线航道年平均淤积强度为0.39m/a,最大为0.55m/a,直线航道要明显优于折线航道。从水流和泥沙试验结果分析,方案3较优,其次为方案2。试验成果为设计方案的选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直立式防波堤堤头的局部波浪整体物理模型试验,发现存在特定条件下的波浪涡漩及其对水工建筑物结构稳定的影响。分析涡漩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从设计角度提出应对涡漩的工程措施,对相关水工建筑物设计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也说明水运工程中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手段验证和优化设计方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非均匀水深场中多口门港池波浪入射问题时,传统的"一段造波法"无法同时满足各口门的波浪入射条件,引起了港内波况的显著误差。"分段造波法"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在应用这种造波方法时要求物理模型在一线布置的造波板上任意位置实现分段独立控制,造波机系统的改造成本高、技术实现困难。提出了基于"一段造波法"的单口门港池试验模型叠加法,在不改造现有造波机系统的前提下解决了上述问题,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版纳港监艇的主要要素、主要技术性能、模型试验、型线特征、总布置、结构特点等,并论述了本船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15.
秦皇岛港西港区航道改造工程波浪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宋善柏  张慈珩 《水道港口》2006,27(4):236-240
针对秦皇岛港西港区航道改造工程,采用SWAN数学模型和Boussinesq方程分别对大范围波浪场合港区小范围波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航道对波浪的传播影响显著,但改造工程不会对现有港池产生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某护岸前部开挖港池对护岸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港池开挖前后,6 t扭王字块体和胸墙均失稳,胸墙后部冲刷严重,堤脚附近波高增减幅度约2%,胸墙后越浪量增减幅度约9%。开挖港池后护底块石轻微变形,但不是引起护岸破坏的直接原因。护岸破坏的直接原因是胸墙顶高程偏低,越浪水体在胸墙后产生较大冲刷坑,引起胸墙失稳,从而导致护岸结构破坏。综合考虑护岸、码头和取水口头部的关系,得出了护岸修复断面图,经过物理模型试验的验证,修复断面安全可靠,并已应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7.
在总体规划及前期工作基础上,针对防波堤口门处流速较大以及港内存在环流等问题,参考以往经验采取针对性措施,优化防波堤口门布置。通过数学以及物理模型试验进行验证,以减小口门流速,以及由口门较强流速产生的港内较强回流对船舶进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小面积掩护水域波浪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针  陈汉宝  张慈珩 《水道港口》2009,30(4):241-245
通过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2种研究手段,对印度尼西亚PLTU2 JAWA BARAT 3×350 MW电厂码头工程波浪传播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港内外波高和波浪增水引起的水平面的变化。结果表明:对港内波高的分布情况数学模型模拟结果和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基本吻合,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分析得出港内存在水平面的上升情况,MIKE21的BW波浪数学模型不能模拟波浪增水。分析了长周期波引起港内波浪共振的条件,港口的自振周期远远大于试验波要素的周期,故在此波浪作用下不会引起港内的共振。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洋山深水港生产营运需要,有关部门希望保留颗珠山—蒋公柱潮流汊道,这与总体规划布置不一致。为此需进行深水港西港区岸线功能规划调整研究。考虑到汊道的颗珠山一侧潮流具有岬角绕流型特点,而蒋公柱一侧有岬角环抱型特点;在此认识基础上针对多种岸线方案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岸线优化方案后,可以保持甚至改善汊道内和已建港区潮流条件。从水流角度看,采取合理的岸线布置和适当的工程措施后,保留和开发利用颗珠山—蒋公柱潮流汊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Boussinesq数值波浪模型,模拟得到大窑湾不同水域的固有频率。模拟了不规则波入射时全湾水面响应状况,结果表明:谱峰周期较小的不规则波入射大窑湾港内,经过一定长的时间,波能会在局部地区发生高频到低频的传递,从而诱发局部低频波动。外海波浪入射不会导致全湾水域整体振荡,但湾底及南岸小港池易发生局部水体振荡。采用减小边界反射系数的措施,可有效降低局部水域的波动幅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