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3 毫秒
1.
在城市地铁施工中,由于隧道埋深相对较浅,且经常要穿越工程地质复杂、水文地质极差、围岩级别较低的地段,若采用矿山法施工,通常要采用大管棚、超前小导管、水平冻结……等辅助措施.文章结合广州地铁二号线纪-越区间隧道实际施工情况,介绍了另外一种辅助工法--水平袖阀管深孔注浆,并将它与同时采用的超前小导管注浆进行多方面比较,得出了水平袖阀管深孔注浆优于超前小导管注浆并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粉煤灰地层中修建隧道往往会因其承载力低、受压沉降大等特点产生施工安全隐患,为防止拱顶产生过大沉降,在实际施工之前往往进行可靠的超前支护.本文以穿越粉煤灰地带的盐坪坝大断面双连拱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不同超前支护方式下围岩的变形特征,研究各种超前支护方式对围岩的变形控制效果,最终比选出粉煤灰地层条件下大断面双连拱隧道最合理的超前支护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在超前锚杆或者超前小导管作用下,隧道洞周水平位移呈现拱腰>拱肩>拱脚的变形规律,隧道竖向位移呈现拱顶>拱肩>拱底的变形规律,同时隧道变形主要以竖向变形为主.同时在4.5 m长、120°范围下的超前小导管支护下,左洞隧道拱顶沉降仅为8.73 mm,拱腰收敛仅为1.01 mm,相对来说支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武明静 《现代隧道技术》2004,41(Z3):167-173
城市地铁区间隧道的施工,依据不同的地质状况、环境要求、施工机具等条件,可以选择明挖、矿山、盾构、顶管、沉管、凿岩等不同的施工方法.在广州地铁二号线纪越区间隧道的矿山法施工中,综合应用了水平冻结、注浆止水帷幕、洞内超前深孔注浆、CRD法、密排小导管桩、控制爆破、监测信息反馈、地面跟踪注浆的施工技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确保了工程的安全顺利施工.  相似文献   

4.
隧道超前小导管注浆工艺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隧道超前小导管加钢支撑辅助开挖的施工工艺特别适用于自稳时间较短的砂层、砂卵(砾)石层、小断层带、软弱围岩带、浅埋地段、地下水较多的较弱破碎围岩地段.结合工程实际就超前小导管注浆工艺质量控制方面的有关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于隧道开挖施工来说,采取合理有效的支护方式是确保隧道安全施工的重要前提。结合某高速公路隧道特点,提出采取超前大管棚和超前小导管的超前支护方式,总结出具体的施工方法,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城市地铁隧道下穿河流和桥梁时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的工程特点,通过在河底铺设防水毯,起到了防止河水渗漏的作用;通过对地层超前降水,起到了提前疏干地层水,防止隧道施工时发生突泥突水工程灾害;通过对降水过程进行三维渗流-应力耦合分析,预测了桥基的施工响应和评估了降水方案的可行性;通过隧道超前预加固方案的比选,提出了采用小导管加密注浆辅以临时仰拱作为隧道施工方案;通过对施工过程进行时空效应分析,预测了桥基的时空效应和评估了隧道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该工程现已顺利竣工,施工期间没有安全隐患发生,并取得了良好的施工业绩。工程实践表明,既有的施工方案是可行的,研究和分析手段是科学合理的,较好地反映了工程实际,为实际工程的施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确保了该工程顺利实施,提出了地铁隧道过河过桥施工安全控制模式,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7.
武汉地铁2号线区间隧道超浅埋地层矿山法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武昌段区间隧道以矿山法施工为主.其中虎泉至名都站区间隧道存在240 m左右的超浅埋段.洞顶覆盖层厚度基本均小于1倍洞径.且上覆地层为人工杂填土和粘土,人工杂填土层发育有上层滞水.根据超浅埋段地质条件和注浆试验结果,采用了地表注浆、分台阶预留核心土、双排注浆小导管超前支护、钢格栅加强支护、喷混凝土封闭成环、回填注浆等整体开挖施工方案和支护措施.施工监测结果表明:地表沉降及周边建筑物的变形满足相应的控制标准,有效地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8.
散体围岩隧道开挖后,围岩稳定性差,易出现大变形沉降、掌子面挤出、拱顶坍塌等危害,必须进行超前支护。以吉怀高速公路杜夜隧道进口浅埋强风化岩层段为例,对超前小导管注浆在散体破碎围岩开挖中的加固机理进行探讨,采用FLAC~(3D)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结合遍布节理模型描述岩层结构的特点对小导管注浆施做过程中的受力、位移变形及支护效果进行研究,定量分析超前小导管注浆的加固机理。研究表明:对于散体破碎围岩,采用遍布节理模型可同时考虑岩块和节理属性,更符合岩体状态和工程实际;超前小导管注浆技术能改善围岩的力学性质,提高岩体的刚度及强度,增强散体围岩自稳能力,显著抑制散体破碎围岩的变形,减少隧道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受力,避免散体围岩隧道开挖中坍塌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成都博览城综合交通枢纽18号线西博城站超浅埋暗挖大跨隧道施工实例,针对原设计CRD法施工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超浅埋暗挖大跨隧道下穿既有隧道的沉降控制和CRD法施工优化技术方案,并在施工中采用旋喷桩、超前大管棚和超前小导管注浆等辅助措施进行地层加固,优化CRD小分部台阶开挖法及衬砌分部分块施工方案。实践证明,采用优化的CRD法施工方案和措施是有效的,减少了安全风险、加快了施工进度、降低了工程成本,可为今后类似工况条件下地铁区间暗挖大跨隧道下穿既有城市道路、隧道的施工和地表沉降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隧道防水工程中,通常是通过注浆防水施工,达到防水可靠、排水通畅、经济合理的目的。根据工程实例,阐述了隧道工程注浆防水施工要点,介绍了超前小导管注浆施工及围岩径向注浆施工。  相似文献   

11.
运营地铁隧道的管理、健康监测及维护正逐渐趋向于数字化、智能化;但常因地铁盾构隧道管理和检测单位缺少隧道数字模型,限制了地铁隧道智能维护和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发展。文章针对地铁盾构隧道中无序排列的管片环结构,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机器视觉的地铁盾构隧道数字模型智能重建方法,利用检测车获取的隧道衬砌内表面高清图片,对管片特征物(螺栓孔)进行智能识别与自动分类,再根据螺栓孔群的分布特点自动推断隧道管片环的排版规律,从而结合隧道实际线路实现隧道数字模型快速重建。某地铁隧道的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管片无规律性错缝拼装的情况,能以100%的准确率实现地铁盾构隧道数字模型的智能重建。  相似文献   

12.
盾构施工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作者在重庆过江隧道、武汉长江隧道、上海地铁、成都地铁、广州地铁、郑州地铁盾构现场施工的经历,以施工现场的事故为例,对从事盾构现场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可供盾构施工相关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地下车站在采用屏蔽门系统时,需要依靠自然通风使隧道降温。地下车站采用不同的风井布置将对隧道产生不同的降温效果。通过采用地铁环境模拟SES程序,分析了不同风井布置方案对隧道降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上海软土地铁隧道变形影响因素及变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盾构法隧道是上海软土地铁隧道的主要型式,隧道过大的纵向和横向变形是危及结构安全的重要病害之一。根据上海地铁隧道结构长期监测数据和监护实践,对其结构变形产生的原因、变形过程及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所得到的结论有助于指导地铁隧道日常维护和变形控制。  相似文献   

15.
深圳地铁重叠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圳地铁重叠隧道是国内第一个整座区间采用锚喷构筑法施工的地铁隧道,该隧道所处地质条件差、与周围建筑关系复杂,设计施工难度大。六年前,为了达到安全、可靠、经济的目标,集中了国内相关技术力量,对重叠隧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解决了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探索出了一套先进、科学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确保了该隧道按期顺利建成。隧道已经过近2年的运营,目前状态良好。为了推广应用其建设经验,文章对重叠隧道设计、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新建青岛地铁8号线青岛北站—沧口站区间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3号线,初期支护距3号线底板结构仅0.4 m,在不影响既有地铁3号线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施工难度极大。通过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新建线路下穿施工全过程,制定针对性措施:采用非爆破机械开挖减小震动;加强超前支护和及时支护封闭成环,控制沉降;自动化监测快速反馈3号线结构变形信息以指导现场施工。通过现场技术手段和安全管控手段,下穿施工期间3号线隧道结构最大沉降仅2.11 mm,道床最大沉降仅1.55 mm,满足沉降控制要求,施工期间未对地铁3号线的安全运营产生影响。相关工程经验可为今后小净距、小角度、长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冻结法施工地铁旁通道引起的隧道及地表沉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冻结法施工地铁旁通道引起的周围区域隧道及地表沉降进行分析研究,获得了隧道及地表沉降规律.根据获取的沉降规律,针对冻结法施工地铁旁通道提出了减小隧道及地表沉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坑工程的实施往往会对周边已建或在建的地铁车站及区间隧道产生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介绍了上海市人民大道过街地道扩建工程中采用的一系列地铁保护、控制区间隧道变形、确保地铁正常运营的技术措施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湿陷变形方式下黄土地区地铁隧道周围土体的沉降量变化规律,研制出一种测量黄土在均匀湿陷、不均匀湿陷时沉降量的模型试验装置。该装置由模型箱、流速控制系统和沉降量测量系统组成。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黄土在遇水后的湿陷变形规律进行总结,并对黄土地层在两种不同浸水方式下隧道围岩土体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均匀湿陷最终累计沉降量大于均匀湿陷最终累计沉降量,说明不均匀湿陷对地铁结构物的危害更大;两种湿陷变形方式均为隧道中线附近沉降最大,因此,施工时应该重点加强隧道中线的位移监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均匀与不均匀湿陷对黄土地铁隧道变形影响,研究结果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铁隧道建设中施工把控及灾害规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Su G.  Zan Y.  Sun W.  Cai W.  Hu Q.  Liu X. 《现代隧道技术》2018,(6):170-175
The vehicle-mounted GPR technique, a non-contact and long-distance detection method with air-cou- pled antennas, is a fast nondestructive detecting technique in the field of structural health safety assessment of tunnels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which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measurement method of hand-held GPR antenna closely attached to the tunnel lin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tecting conditions and working principles of this technique used in health assessment of metro tunnels, and evaluates the feasibility of vehicle-mounted GPR to de- tect the metro tunnel i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test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is technique could detect the metro tunnel at normal operating speed within the vehicle gauge, providing a new method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safety inspection of operating metro tunnels. © 2018, Editorial Office of "Modern Tunnelling Technology". All right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