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近日,随着北京“杜保良105次违法事件”的见诸报端,交警执法较普遍采用的非现场执法方式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特别是被非现场执法方式处罚过的驾驶人,对此更是口诛笔伐,一些学和法律界人士也对非现场执法的方式提出了质疑,并以“暗中执法”来称谓。也有人将“暗中执法”与“以罚代管”混同起来,拿“杜宝良事件”与当年的孙志刚事件相比,期盼着杜宝良事件也能使“暗中执法”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2.
车辆管理所是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一个基层执法单位,其职责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各类机动车进行注册登记和对机动车驾驶人进行资格考试、核发相关证件。车辆管理所(简称“车管所”)是“三基”工程建设的重点之一,车辆管理工作(简称“车管工作”)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源头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影响驾驶人选择行车速度的因素很多且不尽相同:驾驶人的年龄、性别、驾驶态度及其对(警察)执法和交通事故的认识等都会影响行车速度的选择;天气情况、道路特征、车辆特性、区域速度、速度的适应性、损伤或最近的驾驶情形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驾驶人对行车速度的选择。本主要从驾驶人素质、车辆技术性能、道路条件、交通管理措施等方面探讨超速行驶违法行为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违章停车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运用博弈论理论对城市道路违章停车进行分析 与研究。将停车问题涉及的监督部门、执法人员、驾驶人视为互相竞争者,考虑博弈各方的支付函数和效用最大化,建立监管部门与驾驶人、驾驶人与驾驶人之间的混合博弈模型,得出监管部 门执法成本和驾驶员违章成本的纳什均衡值,获得了违章停车行为中各方的最优效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执法成本下,交通执法者会采取相应的执法力度,驾驶人违章停车的概率会降 低。同时,驾驶人违章收益期望值越高,其违章停车的可能性会越大。不同驾驶人违章停车亦存在博弈现象,是否同时选择违章停车取决于共同的违章成本。当违章成本处于一定水平之下时,驾驶员之间的违章行为会发生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5.
英国2007年的《道路伤亡情况报告》指出,在1997年至2004年,小汽车每10亿乘客公里的死亡和重伤率为29,摩托车为1332。驾驶摩托车出行的风险大约是驾乘小汽车进行类似出行的45倍。换句话说,如果一名摩托车驾驶人每年驾驶摩托车行驶1万公里(与小汽车的出行距离相当),  相似文献   

6.
从4月1日起,新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下称《程序规定》)将正式实施。据介绍,“电子眼”的设置和查询、滞纳金等驾驶人普遍关注的问题都有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高速公路出口区域限速方案的效果,研究提出了逐级限速方案(一级限速、二级限速、三级限速),并开展不同交通流情况下的驾驶模拟实验。引入情境意识理论(Situation Awareness, SA)和ACT-R认知理论从驾驶人角度对逐级限速方案进行研究,建立了道路交通驾驶人SA的定量计算模型,通过与情境意识全面评估技术(SAGAT)结果的对比,评估出SA定量计算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1)在自由流状态下,车辆在分流鼻端的速度分别超过限速13.4 km/h(一级限速)、7.4 km/h(二级限速)、4.0 km/h(三级限速),在不稳定流状态下则超过9.7 km/h(一级限速)、6.2 km/h(二级限速)、1.7 km/h(三级限速);(2)交通量一定时,随着限速次数增加,驾驶人的SA水平提高,事故的可能性下降,其中三级限速方案是考虑驾驶人SA的最佳方案;(3)瞳孔面积和平均扫视频率可作为衡量SA的眼动行为指标,分流鼻端速度可作为衡量SA的操纵绩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面对道路交通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高发难抑的形势,“事故不可防”成了很多人的共识,然而笔提醒诸位,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在同样的交通环境和发生事故的概率中,有一些人(驾驶人、行人)却能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一次又一次地从事故边缘逃脱,做到了长年行车(或交通)无事故。”他们以事实否认了“事故不可防”的论断。他们是如何预防事故的呢?我们该怎样预防事故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交通管理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对超载与超限两种行为认识不清、相互混淆的现象,造成执法主体不明、处罚不当、违法执法现象的发生,引发了行政相对人的不服,甚至发生驾驶人驾驶车辆冲击超限检查站、冲撞执法人员的暴力事件,影响十分恶劣。其深层原因是由于违反(《公路法》和道路运输法规的超限行为同时也是构成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超载行为,但超载行为又不必然是超限行为,即执法中存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与《公路法》的法律冲突问题。本仅从意和法理上对超载与超限行为做以辨析。  相似文献   

10.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昕申报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网紧急情况下交通组织技术的研究》课题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驾驶人安全驾驶行为分析平台与监测技术研究及示范》、《重点交通违法行为执法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两项课题获得科技部立项。  相似文献   

11.
唐克双 《城市交通》2009,7(2):95-96
日本交通工程研究会(JSTE)目前正在推进一项简化交叉口标示名称的自主研究课题。该研究的背景是:日本路网中有相当多的次干路和支路没有名称,驾驶人不得不通过交叉口的名称来识别路径,但由于日本交叉口名称的复杂性和邻近交叉口名称的相似性,驾驶人特别是高龄者、  相似文献   

12.
一、机动车驾驶人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一次记12分: (一)驾驶与准驾车型不符的机动车的; (二)饮酒后或者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 (三)驾驶公路客运车辆载人超过核定人数20%以上的;  相似文献   

13.
超限超载运输具有全球共同性,其他国家也建有类似防、堵、查超限车辆功能的检测(称重)站点。典型国家如:美国全国共有1000多个车辆动态称重站(不含其他静态磅站和移动站),德国在1.1万公里高速公路上设置了700多个固定检查站.韩国在全国布设了400个固定式车辆超限检测站,英国有66个固定执法检查站(称重站)。  相似文献   

14.
美国将治理酒后驾驶的交通执法工作方式分为三大类:常规巡逻、专项巡逻和设立清醒检查站点,在常规巡逻期间,当开展正常的交通巡逻工作的警察发现酒后驾驶行为后,会将有关的驾驶人拘捕——整个美国的大多数社区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常规巡逻的方式开展交通执法工作的;专项巡逻是指由接受过专业酒后驾驶执法工作培训的警官或有这方面工作经验的警官组成的巡逻队,  相似文献   

15.
一凡 《交通与运输》2009,25(5):67-67
(1)机动车靠右侧临时停车,未影响其他车辆和行人安全通行,且司机经教育后立即驶离。 (2)实习期驾驶人驾驶机动车未按规定粘贴实习标志。  相似文献   

16.
为反映景区和城市道路环境下驾驶特性的差异性,运用眼动仪进行实地视线追踪对比实验,从驾驶人这一关键视角分析了两种环境下驾驶人在注视区域、注视目标、视负荷和视疲劳方面眼动特性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水平注视区域,驾驶人都更关注中部,且景区较城市道路更关注左右两侧。在垂直注视区域,于景区驾驶人关注中距离,于城市道路关注近处。在注视目标上,都更关注道路,机动车,尤其是城市道路,而景区注视目标多样。在城市道路驾驶人视负荷大,易于疲劳,驾驶更为谨慎。在景区,驾驶人视负荷小,不易受压迫,更为放松。研究结果可以分析景区交通的突出性,并对设计景区独立明确的各项交通设施规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汽车驾驶人驾驶经验对注视行为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车试验,分别在城市道路和公路上,利用EyeLinkⅡ眼动仪测试了20名驾驶人的眼动参数与注视行为特性。将被试驾驶人分为熟练驾驶人组和非熟练驾驶人组,通过将实际驾驶过程中的交通场景录像逐帧分解,并与驾驶人的眼动数据相结合来确定驾驶人的真实注视目标,对比了熟练与非熟练驾驶人的注视区域和注视目标特征,研究了2组驾驶人驾驶经验对驾驶人注视行为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导致2组驾驶人注视行为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驾驶经验对驾驶人注视行为特性有显著影响;在城市道路上,熟练驾驶人对近处目标的注视频次比非熟练驾驶人高约18%,而对车内后视镜的注视频次约为非熟练驾驶人的4.7倍;在公路上,非熟练驾驶人对远距离区域的注视频次仅为熟练驾驶人的4l%,而对车内区域的注视频次则为熟练驾驶人的2.1倍;驾驶人对右区域的注视频次平均约为左区域的2.5倍,且熟练驾驶人对右区域关注更多,约为左区域的4倍,而非熟练驾驶人对右区域的注视频次约为左区域的1.5倍;非熟练驾驶人处理信息的策略和效率均比熟练驾驶人差。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行车安全,设计危险场景并进行虚拟试验,选择眼动参数作为驾驶人危险感知能力的衡量指标,利用Face LAB眼动仪测试了37名驾驶人的眼动参数,分析了不同驾龄驾驶人的平均注视时长及注视次数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了导致不同驾龄驾驶人注视行为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驾龄的驾驶人的危险感知能力有显著差异:当发生突发危险状况,驾龄短的驾驶人的紧张程度较高,平均注视时长相对较小,注视点分布比较集中;而驾龄长的驾驶人对危险区域的关注范围更大,注视点分布分散而密集;就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而言,驾龄短的驾驶人对危险的感知水平要明显低于驾龄长的驾驶人,其视觉搜索策略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9.
为获取干扰跟车情况下驾驶人的注意力分配特性,利用非接触式眼动仪、毫米波雷达等传感设备搭建车载试验平台。通过在城市道路环境中开展实车试验,获取干扰跟车情况下驾驶人的眼动行为数据,并基于马尔可夫理论,分析了驾驶人的注视分布特性和转移规律。结果表明:在城市道路环境下跟车时,经验驾驶人的主要注意力用于关注前方的交通目标,较多地关注干扰车切入方向;驾驶人观察左侧区域或右侧区域之后注意力向前方视野转移的概率较大,且驾驶人对干扰车的注视概率明显高于目标车辆。  相似文献   

20.
【目的】驾驶人在行驶中受交通应激事件的影响,为探索应激反应的程度展开研究。【方法】采用维也纳交通心理测试系统(VTS)甄选出高驾驶特性组(H组)和低驾驶特性组(L组)各21名被试进行试验,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驾驶特性群体的应激反应特征,并采用集对分析模型评价被试的应激反应优劣。【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检测驾驶人的驾驶特性能力区分其应激反应能力可行,提高驾驶特性能够帮助驾驶人提高应激能力,情况越危急,提高的幅度越大。【结论】试验中,在所有应激距离下,H组的应激反应均优于L组,且应激距离的减少对L组的影响比H组大;在交通应激事件中为驾驶人提供1 s以上交通冲突时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