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前,在用汽车的油耗不解体检测缺少技术手段,汽车油耗测量大多是采用串接燃油流量计形式,此方法需要拆卸发动机供油管路,费时、费力甚至还会造成供油管路的破坏。而碳平衡法油耗检测技术无需拆卸发动机供油管路,不必改变燃油供给,且对具有回流的燃油供给系统的电喷汽油机、高压共轨柴油机也很适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碳平衡法的汽车油耗测量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方茂东  郑贺悦 《汽车工程》2003,25(3):295-297,294
介绍了我国油耗测量方法标准情况以及常见的汽车油耗测量方法;阐述了碳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日本、美国、欧盟等油耗标准或法规的碳平衡法公式。通过示例比较了上述公式的计算结果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并与油耗仪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指出欧盟碳平衡法公式比较简洁实用,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汽油含碳量的碳平衡法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汽车燃油消耗量的测量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的测量方法难以实现不解体快速测量。依据碳平衡法原理,建立测量汽车燃油消耗量的碳平衡法模型,并设计测试系统。为减小由于碳平衡法基本假设所带来的偏差,对碳平衡法模型进行修正。由此,可通过测量尾气中CO、CO2、HC的含量,得到汽车燃油消耗量。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较好的精度及稳定性,可用于汽车燃油消耗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碳平衡法原理,并给出了根据碳平衡法得到的甲醇燃料消耗量数学模型。根据甲醇燃料消耗量与相同碳排放的汽油燃料消耗量的计算,得出甲醇与汽油的当量比为2.17。因甲醇汽车燃烧甲醇时的排放低于燃烧汽油,同一台M100甲醇汽车甲醇燃料消耗量与汽油燃料消耗量的比值要低于2.17,即替代比小于且接近于当量比。通过实车检测得出,M100甲醇汽车的甲醇与汽油的替代比在1.9~2.0之间,取1.95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碳平衡法燃油消耗量测试仪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我国燃油消耗量测量方法标准以及常见的汽车燃油消耗量测量方法,阐述了碳平衡法的基本原理,在CVS(定容取样法)基础上提出开式排气稀释取样系统;针对当前车辆燃油消耗量测量操作不便的问题,根据碳平衡法燃油消耗量测量原理,建立了采用流量计的碳平衡法汽车燃油消耗量测量模型及测量系统;分析研究了燃油密度、氢碳比、排气成分以及整个系统的同步和负荷测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实车上进行试验验证,与油耗仪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及稳定性,为车辆燃油消耗量的不解体测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应用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李先生有一辆中华轿车,2005年7月换用欧III汽油以后突然感觉到汽车比以前费油了。以前一箱油能跑700多公里,现在只能跑600多公里,以前百公里油耗8~9升,现在百公里油耗10升油以上。这种现象在出租车中更为普遍,这是为什么呢?欧III汽油的特点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欧III汽车发动机  相似文献   

7.
选用汽油时主要是根据发动机压缩比高低来选用.压缩比高的发动机,应选用牌号(即辛烷值)较高的汽油,反之,压缩比低的发动机,应选用牌号(即辛烷值)低的汽油.如果选用不当,就会造成浪费、增加汽车运输成本或使发动机产生爆燃,功率下降,油耗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空燃比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发动机的功率、排放、油耗等多方面的性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已在汽油发动机中,引进了汽油喷射的新技术。采用这种喷射系统之后,能及时根据汽车所处的各种不同工况自动调节并精确控制进入各个气缸中的汽油量,使发动机能随时获得所需要的空燃比。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汽车消费者普及汽车发动机燃料油的使用知识,指导合理用油,上海高桥分公司选用3种车型的车辆分别使用90、93和97号车用无铅汽油,通过实车道路试验及台架试验,考察了不同标号的车用无铅汽油对车辆性能及排放的影响。试验表明,随汽油辛烷值的提高,汽车的油耗有不同程度的改善,CO排放有所降低,车辆的加速性能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碳平衡法测量汽车燃料消耗量符合汽车不解体和自动化检测的发展要求。本文在给出了碳平衡法测量原理后重点介绍了甲醇汽车、NG汽车和LPG汽车采用碳平衡法计算燃料消耗量的计算方法,弥补了我国现有《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9233—2003)国家标准只规定了汽油和柴油两种燃料的消耗量试验及其计算方法的不足。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碳平衡法计算汽车燃料消耗量具有较好的结果一致性、稳定性和准确性。文中给出的计算方法可作为汽研部门有关整车性能测试的主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碳平衡法进行汽车油耗测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别利用碳平衡法和油耗仪对不同车辆进行了等速和变工况百公里油耗测量。测试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量的一致性很好,可以互相代替使用,并分析了测试误差来源和提高试验测量精度的相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甲醇作为重要的车用替代燃料之一,也需要测量和计算燃料消耗量。我国已发布非醇类燃料《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试验采用甲醇汽车通过底盘测功机检测C0,CO2,HC排放量,根据碳平衡法原理得出甲醇燃料消耗量数学模型。计算燃料消耗量以及甲醇与汽油当量的体积比,并通过体积比直接将排放检测报告中的数据转化成甲醇燃料消耗量。实现了燃料经济性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work, the performance of an SI engine powered with both gasoline and HHO as supplement fuel was studied and compared with pure gasoline-fuelled engine. The amount of HHO gas quantities added was 1, 1.5, and 2 LPM. The engine speed was varied from 1350 to 2250 rpm. The performance was found by measuring the engine torque, the brake power, the brake specific fuel consumption and the thermal efficiency, while gas analyzer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amounts of nitrogen oxides and carbon dioxide that are emitted from the engine during oper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engine performance was best when 2 LPM HHO gas was used with pure gasoline fuel. Further, it was found that, at high amount of HHO gas addition, the nitrogen oxide decreases. Further, the CO level increased when using HHO gas as supplement fuel.  相似文献   

14.
为检测可外接充电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油耗和电耗,文章分别按最高荷电和最低荷电2种状态条件,在汽车排放试验室的底盘测功机上进行试验,分别测出这2种状态下的CO,CO2,HC排放量和电能消耗量.利用测得的CO,CO2,HC排放量,以碳平衡法计算这2种状态下的燃料消耗量.假设储能装置2次充电之间的平均行驶里程为25 km,通过加权平均值的计算,得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油耗和电耗.  相似文献   

15.
提高电喷汽油机燃油消耗率测量精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电喷汽油机燃油消耗率测量的影响因素,介绍了一种通过改进测量装置来提高电喷汽油机燃油消耗率测量精度的方法。运行结果表明,对该油耗仪的改进使测量精度有了很大提高,且重复性能好。  相似文献   

16.
甲醇汽油的中红外法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培安公司生产的ERASPEC中红外汽油分析仪,对5%~50%的甲醇汽油中的甲醇含量进行了测量,试图找到一种有效的甲醇含量测量方法;同时,将93#汽油及甲醇含量在5%~20%的甲醇汽油的辛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甲醇含量超过30%时,使用该仪器所测得甲醇含量与实际的甲醇含量有较大的偏差;若采用稀释测量的办法,使用石油醚或汽油对甲醇汽油稀释后的测量结果比使用无水乙醇的稀释结果好;另外,随着甲醇含量的增加,甲醇汽油的辛烷值及抗爆性均呈增大的趋势,但是当甲醇含量超过15%时,将对辛烷值没有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电控汽油机喷油脉宽与燃油消耗质量关系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目前电喷汽油机油耗测量带来的新问题,根据喷油器喷油量控制原理,研究利用测量喷油脉宽来测量燃油消耗质量的方法;开发了喷油器喷油脉宽测量仪,通过试验分析了发动机在不同负荷、不同转速时喷油脉宽与燃油消耗质量之间的关系,为随车油耗快速检测设备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