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钰  邱长林 《水道港口》2021,42(1):114-122
鱼雷锚是一种依靠自身重力贯入的新型深水锚固系泊基础,鱼雷锚承载力研究对海上工程设计施工至关重要.为了研究鱼雷锚的上拔承载力,应用物质点法模拟鱼雷锚在正常固结黏土中上拔过程现场原位试验,结果证实了该物质点法数模在评估鱼雷锚在黏土中的抗拔承载力的可靠性,并得到鱼雷锚上拔过程中土体地基变形规律和上拔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  相似文献   

2.
潜艇鱼雷武器系统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作战效能评估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潜艇鱼雷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评估,基于鱼雷武器系统作战效能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实现,并结合实例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一种评估鱼雷作战效能的方法。阐述灰色关联法的基本原理;建立鱼雷作战效能评估的灰色关联模型;依据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和加权处理给出鱼雷作战效能的计算公式;通过六型鱼雷的实例计算汪明此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鱼雷武器系统作战理论的复杂性,从工程实际出发,系统分析并阐述了鱼雷作战效能的定义度量、指标体系构成等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给出了鱼雷作战效能分析的不同方法的模型或理论,如传统ADC法、改进的ADC法、对抗条件下的ADC法、模拟作战法、多指标综合评定法等,并分析了各个方法的优缺点,为鱼雷武器系统效能评估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5.
试论水下鱼雷发射装置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水下鱼雷发射装置研究中所面临的技术问题,提出了水下鱼雷发射装置的主要研究方向,并对新型发射动力源研究、发射过程监控研究、控制性能提高研究、系统简化与提高设备安全性研究及快速发射功能研究作展望,以期为鱼雷发射装置的科研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国外反鱼雷鱼雷技术发展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国外反鱼雷鱼雷技术发展的主要标志性阶段,同时给出了国外几型在研的反鱼雷鱼雷主要性能,并初步分析了各自技术发展道路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国外反鱼雷鱼雷技术发展的主要共性和趋势,其主要表现在高频自导系统、声引信、大装药全向爆轰战斗部等方面。介绍了未来可能发展的多种目的和功能的反鱼雷鱼雷种类。  相似文献   

7.
护卫舰推进系统的运行工况变化较大,主机在全寿期中的大部分时间均以部分负荷和不稳定状态运行。采用费效比较好的巡航柴油机使推进系统的设计更加复杂,因此柴油机的负荷比通常使用的燃气轮机限制更多。其噪声特性方面的要求限制了调距桨的运行。基于以上考虑,荷兰海军研究开发了推进系统设计的动态模拟模型及描述整体模型以及螺旋桨和舰船的水动力子模型。说明了如何应用该模型对推进系统的设计进行评估。由于有了这种设计,模拟模型为荷兰海军提供了一种工具,可以用来指导螺旋桨加/减速时无空泡运行的设计。由于包括了海情对螺旋桨负荷的影响,应用该模型可以对螺旋桨在各种偏离设计点时的空泡性能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在潜艇的设计过程中,建立潜艇运动模型和评估航行试验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设计初期,可根据性能规范评估理论计算的潜艇运动模拟,航行试验评估不但在验收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它也是验证理论计算和模型试验的工具。介绍HDW公司水动力部门目前的一些研究工作,并对未来项目进行展望。首先介绍模拟潜艇运动的工具及其目前在设计过程中运用的部分和将来改进的目标。以212A级首艇航行试验的评估为例,简要介绍了系统识别工具;描述了其中一个标准航行试验的修正过程,对确定所谓的定常航行状态的新程序将提供更可靠的结果,而需要的时间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世界各主要大国纷纷降低国防预算,众多中小国家也相继缩减国防开支。在此背景下,面对各类不断出现的新威胁,要求未来的海军装备具有更多功能和更好的费效比。MEKOA型护卫舰就是基于以上要求开发的新型舰,它能对提高海上防卫能力,保卫国家利益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这些按最现代化标准设计的战舰能有效解决21世纪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具备一些很有意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采用MEKO思想进行模块化设计可容纳更多的装备和系统;全特征信号隐身设计;舰员编制显著减少;采用了先进的推进系统。  相似文献   

10.
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鱼雷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鱼雷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是鱼雷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国际上通用的有限元程序ABAQUS中的声固耦合算法模拟分析了鱼雷在水下爆炸冲击波载荷作用下的动响应.通过大量的数值计算,分析和总结了在不同的纵向和环向加筋数目及壳体厚度的情况下鱼雷各部分结构的应力和加速度响应,给出了一些规律性的曲线和图表.经过对比和分析,最终给出了一种最佳的设计方案,达到了对鱼雷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从分析舰船所受的威胁入手,分析了提高舰船生命力的一些措施。论述了德国F123护卫舰改进生命力所取得的进步以及F124护卫舰在这方面将做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海军已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海上作战力量。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一批新型水面舰艇的陆续下水服役,中国海军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加快了向远洋迈进的步伐。从总体上看,建设一支强大的、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无疑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目前,中国海军大吨位水面舰艇的数量较少,而且从各方面情况看,今后大吨位水面舰艇的建造数量仍然有限,至少在近期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化。在此情况下,为保证海军整体作战能力,建造吨位小、作战能力稍弱、建造费用较低的护卫舰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我国设计建造导弹护卫舰至今,已建成40多艘各型护卫舰,占海军水面舰艇主力的60%以上。其中数量最多、性能最先进的就是在90年代初期建造服役的江卫级护卫舰,它代表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导弹护卫舰设计建造能力的最高水平,对我国未来新型护卫舰的发展也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全面总结了目前鱼雷上各种常用的制导体制,对如何选择鱼雷制导体制作了简要的分析,重点讨论了鱼雷制导体制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如大力发展组合导航系统、开展多模复合寻的制导体制并加强对新型制导体制的研究等,旨在为鱼雷制导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步相东 《舰船科学技术》2003,25(3):44-46,57
研究了鱼雷新型战斗部的爆轰波形控制技术,进行了爆轰波形控制技术的理论分析和原理描述,对鱼雷新型战斗部聚能装药结构的波形控制提出新的思路。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新型爆轰波形控制技术可使战斗部的聚能威力和相对目标的毁伤效果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5.
鱼雷装载可靠性是鱼雷可靠性评定中的重要指标,而鱼雷装载试验是掌握鱼雷装载可靠性水平的主要途径.本文在分析鱼雷装载试验的特点和试验数据结构的基础上,对于装载试验的试验数据较少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充分利用各类装载信息的Bayes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合理选择和利用先验信息,提高了评估的精度,并利用拟合方法研究了鱼雷装载可靠性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信息熵的潜艇鱼雷武器系统效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水下复杂战场环境下,随着武器系统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作战样式的快速变化,信息优势对于潜艇鱼雷武器系统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战效益。在分析潜艇鱼雷武器系统作战使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熵评估潜艇鱼雷武器系统效能的方法,并建立了评估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护卫舰角色,地位的转变 护卫舰是一种古老的舰种,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出现了真止意义上的现代护卫舰。针对潜艇的出现,各国开始了新型护卫舰的建造,发展出了可担负远洋护航反潜任务的专用反潜护卫舰,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德国海军强大的潜艇力量对盟国海上运输队及水面作战舰艇构成了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18.
针对鱼雷反潜时复杂的入水过程,采用FEM/SPH耦合方法,对鱼雷入水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了鱼雷入水过程中的冲击加速度和入水初始段鱼雷姿态的变化。仿真过程中发现了"忽扑"现象对鱼雷入水后非定常运动的重要影响。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完善仿真模型,模拟了"低压力"引起的鱼雷入水后的"忽扑"现象,仿真分析了鱼雷真实的入水非定常运动过程。结果可为鱼雷入水弹道设计和结构承载能力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舰船科学技术》2014,(2):77-81
根据反鱼雷鱼雷的作战需求,总结阐述各种自导导引弹道的导引规律、算法、限制条件以及用于反鱼雷鱼雷弹道设计的优缺点。通过仿真分析,比较各典型导引方法及组合导引方法分别用于反鱼雷鱼雷的拦截概率和脱靶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反鱼雷鱼雷拦截弹道的部分组合导引方法,为反鱼雷鱼雷拦截弹道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舰载反鱼雷鱼雷单雷射击作战能力的不足,提出了双雷齐射的作战使用方法.通过ATT作战能力模型的分析,建立ATT攻击弹道、自导检测、射击诸元解算、来袭鱼雷弹道及舰艇的规避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研究,运用Matlab工具仿真计算,定量分析了射击距离、报警舷角及展开角对反鱼雷鱼雷拦截命中概率的影响.仿真结果对反鱼雷鱼雷作战使用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反鱼雷鱼雷的设计与研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