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磊 《山东交通科技》2013,(1):28-29,32
对影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能的主要因素诸如水泥、含水量、组成材料的矿物成分、施工不合理、养生不及时、路基沉降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控制原材料品质、优化施工工艺和加强养护管理等角度提出了水稳基层抗裂性能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消除沉降隐患,提高公路桥梁整体质量,从公路桥梁沉降的危害和原因入手,介绍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标准化施工技术,指出提高路基路面施工质量的措施,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得出公路桥梁发生沉降的原因复杂多样,路基路面施工中必须采取科学的施工技术,并加强质量管理,才能有效避免沉降现象,提高公路桥梁的使用性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提升道路桥梁施工的质量,降低行车的安全隐患,延长桥梁使用寿命,采用理论研究法,阐述道路桥梁工程沉降问题的危害,分析沉降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道路桥梁工程沉降段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探索改善道路桥梁沉降路段现存问题的有效措施,以期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北京地铁十四号线首次采用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建筑物施工为例,利用数值模拟对建筑物沉降进行了预测,并与工程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物沉降值和倾斜值在控制标准之内,说明设计施工方案可行;盾尾空隙沉降占最大沉降值的30%~50%,应以此为主采取措施来达到预期的沉降控制目标;地面预埋管注浆是控制沉降有效的辅助措施;盾构施工中土体塑流性改善、掘进参数控制、出土量、盾尾同步注浆、二次补注浆是沉降控制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路堤下暗挖隧洞施工引起的路基沉降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速公路路堤下进行暗挖隧洞施工将不可避免地对围岩产生扰动,从而引起地层位移和路基沉降,过大的路基沉降将影响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因此分析和控制路基沉降是高速公路路堤下隧洞设计与施工的难点和重点.以黔东火电厂排洪及供水隧洞为实例,采用FLAC3D软件分析了隧洞施工对高速公路路基沉降的影响特点.计算结果表明,加强超前支护是控制地层位移和路基沉降的有效手段,采用大管棚及超前小导管注浆技术能有效控制路基沉降并保证高速公路正常运营.在隧洞施工过程中对路基沉降进行了详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隧洞开挖对高速公路路基有一定扰动,但对高速公路正常运营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速公路进入了黄金建设时期。由于高速公路工程所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的限制,施工时需要加强路基沉降的观测与评价,保证施工质量。本文将对高速公路施工时的路基沉降特点进行概述,并对其观测和评价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公路工程仍然存在着道路沉降的问题,导致公路路面不平,行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且行车舒适体验感较差。对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公路工程沉降段路基路面的设计,以保证公路工程的建设质量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通过对公路工程沉降段路基路面的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首先结合实际分析常见的公路工程沉降段位置,然后指出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沉降段设计应考虑的因素,最后提出沉降段路基路面设计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土工格室的加固效果以及设计参数对路基变形及沉降的影响,文章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拓宽路基数值模型,针对土工格室的加固效果、铺设层数、铺设宽度以及筋材模量对路基变形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铺设土工格室可有效改善新旧路基的水平变形和差异沉降,使得应力分布更为均匀;路基的水平位移和差异沉降均随着土工格室铺设层数的增...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整体道床线路差异性沉降将严重影响列车平稳运行,危及到行车安全。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某旁通道地段修复工程,介绍和分析了在不停运的条件下采用特殊加厚垫板进行调高顺坡的维护方法,对差异性沉降段的轨道纵断面改善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高速公路桥头跳车问题,以盐洛高速SS-1施工标段泡沫轻质土桥台路基为研究对象,分析泡沫轻质土的材料组成和物理力学性能,从施工准备、浇筑区和浇筑层划分、浇筑时间、浇筑顺序、检测指标、加强施工管理等方面探讨泡沫轻质土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结果表明泡沫轻质土可以有效改善桥台路基工后沉降。以此为泡沫轻质土在桥台路基中的应用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基加宽段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应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测。文章依托工程实例,通过在旧路基、新旧路基结合处和新路基上布置监测点,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监测,收集监测数据绘制累计沉降值与时间变化曲线,分析得出路基稳定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盾构法施工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地层产生扰动影响,故加强盾构施工变形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某城市地铁盾构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双孔平行隧道施工地表沉降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改进的双线隧道地表沉降预测方法,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道间距越大,形成"W"形沉降曲线特征越明显;隧道埋深越小,沉降曲线由"V"形向"W"形转变所需的隧道间距L越小;土质条件越好,地层扰动影响范围越小,"W"形沉降槽特征也越显著;采用C=L/2i来描述双线平行隧道地表沉降分布特征是可行的,随C值增大地表沉降曲线分布由"V"形—"锅底"形—"W"形发展,"W"形非对称性分布特征与隧道相对间距有关;由本文提出的双线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计算公式计算出的地表沉降预测值与实测沉降曲线吻合较好,可用于双线隧道施工地表沉降变形预测,对盾构隧道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湿陷变形方式下黄土地区地铁隧道周围土体的沉降量变化规律,研制出一种测量黄土在均匀湿陷、不均匀湿陷时沉降量的模型试验装置。该装置由模型箱、流速控制系统和沉降量测量系统组成。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黄土在遇水后的湿陷变形规律进行总结,并对黄土地层在两种不同浸水方式下隧道围岩土体的变形规律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均匀湿陷最终累计沉降量大于均匀湿陷最终累计沉降量,说明不均匀湿陷对地铁结构物的危害更大;两种湿陷变形方式均为隧道中线附近沉降最大,因此,施工时应该重点加强隧道中线的位移监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均匀与不均匀湿陷对黄土地铁隧道变形影响,研究结果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地铁隧道建设中施工把控及灾害规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铁的正常运营对下方无砟轨道的沉降要求极为苛刻,这也间接增加了浅埋隧道穿越既有高铁路基的难度.文章以广州某地铁9号线下穿武广高铁为依托,结合国内新兴的MJS工法,对施工过程进行了全程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MJS预加固可有效控制盾构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列车限速、加强盾构掘进参数控制、加强信息化施工水平等确保高铁运营安全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冲击式压路机在龙长高速公路A8合同段路基施工中,对于加强补压、减少工后沉降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广西南宁某生态湿地公园湖心岛球场建设为背景,采用Plaxis 3D有限元软件建立复合地基三维固结模型,模拟分析了软土地基的沉降变形及安全性,对比研究了换填级配碎石垫层对软土地基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固结后各填筑阶段沉降整体增加了1~2 cm,应增加施工过程的排水措施;设置级配碎石垫层可以改善地基承载能力,降低工后沉降;软土地基的安全系数随着施工进程逐渐降低,为增强地基的稳定性应提高软土层的粘聚力。  相似文献   

17.
为确保大通山隧道的施工安全,加强隧道的拱顶沉降观测、周边收敛量测非常必要,由于量测数据的偶然误差所造成的散点图的波动和不规则,量测数据将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提高监控量测的准确性,进一步加强施工指导,调整施工工序,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海拔的围岩特性,采取相适应的初支加强、防排水等措施,有效地控制初支沉降变形,保证了安全质量,提高了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19.
对穿越风化槽和一般岩层的水底隧道分别进行实体建模,应用有限元程序对其施工全过程进行弹塑性数值模拟,得出施工过程中两种工况下目标断面地表、拱顶、仰拱、边墙和目标掌子面处围岩的变形行为及位移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表沉降主要发生在上台阶的开挖过程中;地质条件越差,目标断面之前的岩体开挖产生的地表沉降占总沉降量的比重越大,更应注意加强超前预支护;地层隆起显著区域集中在距洞壁4 m范围内;水平位移则集中在距洞壁6~8 m的范围内;目标断面最大Z向位移点位于掌子面中心下方。  相似文献   

20.
新建青岛地铁8号线青岛北站—沧口站区间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3号线,初期支护距3号线底板结构仅0.4 m,在不影响既有地铁3号线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施工难度极大。通过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新建线路下穿施工全过程,制定针对性措施:采用非爆破机械开挖减小震动;加强超前支护和及时支护封闭成环,控制沉降;自动化监测快速反馈3号线结构变形信息以指导现场施工。通过现场技术手段和安全管控手段,下穿施工期间3号线隧道结构最大沉降仅2.11 mm,道床最大沉降仅1.55 mm,满足沉降控制要求,施工期间未对地铁3号线的安全运营产生影响。相关工程经验可为今后小净距、小角度、长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