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给公共交通改善指标及公交优先对策制定提供参考,以深圳市晚高峰出行数据为样本,对公共交通与小汽车的出行时耗比构成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公共交通车外时耗和车内时耗在出行时耗中所占的比例,将样本划分为出行时耗比由车外时耗占主导影响和车内时耗占主导影响两类,并计算每一类中各相关因素对出行时耗比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超过90%的样本出行时耗比受公共交通车内时耗主导影响;在车外时耗相关因素中,两端步行距离对出行时耗比影响程度较大;公共交通路径绕行及出行速度低对出行时耗比造成的影响中,后者影响程度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是杨浦区面临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重大机遇和"后世博"可持续开发、和谐发展的新起点。五角场市级副中心和滨江发展带等重点区域的功能将不断释放,城区形态向高端化、集聚化方向发展。"十二五"交通规划中,上海市提出公交出行力争达到"5050"目标,即公共交通出行占市民出行总量的50%,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50%的目标。目前,杨浦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为29.4%,低于中心城(外环内)现状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的34.6%,同时也远低于公交出行"5050"的目标。作为上海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3.
正一、武汉市公共交通基本情况目前,武汉市公共交通系统主要由地面常规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BRT和过江轮渡构成。因BRT和轮渡客流占比较小,出租车不能完全表征稳定的群体出行特征,这里讨论的公共交通主要包括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出行方式结构的变化,地面常规公交在公共交通体系中承担的出行比例逐年下降,但其主体地位没有改变。自2012年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悉尼 悉尼市虽以私人轿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但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公共交通.近年来,悉尼市十分重视发挥政府在公共交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由国有公司负责轨道系统以及中心区的公共汽车运营,在郊区及外围地区,部分线路由私营公司负责运营. 悉尼的公共交通主要由城郊铁路、公共汽车、轮渡和轻轨构成.据统计,在工作日的出行方式中轿车占70%、公共交通占11%、步行或自行车占19%;非工作日轿车使用比例增至近80%,公共交通方式降至4%左右.但是,工作日到悉尼中心商务区的通勤出行中,公共交通占了72%左右.  相似文献   

5.
《城市交通》2012,(6):96-96
上海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已达到49.9%。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将基本实现中心城区高峰时段80%的公共交通出行在1h内完成。上海市交通港口局表示,上海“公交优先”战略最重要的目标可概括为两个50%:到2015年,上海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将达到50%,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客运量将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50%左右。  相似文献   

6.
南非开普敦 开普敦公共交通系统虽然不够发达,公共交通管理体制也在变革当中,但开普敦政府充分意识到公共交通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快速公共交通系统(BRT)建设,规范公共交通的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 公共交通是开普敦比较重要的出行方式.公共交通系统包括铁路、公共汽车等.开普敦铁路长度约581公里、119个车站;公共汽车线路近1500条.据2004年的一项调查,铁路日均客流量60万人次,占到了公共交通量的53%,其中通勤铁路是开普敦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占主导地位.上下班高峰时段的交通方式中,私人交通占46%,公共交通占42%,非机动交通方式占12%.  相似文献   

7.
法国巴黎 巴黎市政府十分重视公共交通发展,通过立法确定了公共交通税、财政补贴、专用道和票制票价等政策,促进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目前,巴黎大区公共交通出行占总出行比例的35%;巴黎市公共交通出行占总出行比例的67%.巴黎共有14条地铁线,全长211公里,有381个车站,日均运输客流量近500万人次.其中129个换乘站是连接不同线路的枢纽,使各条线路相互沟通,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从城区的任何一点到达地铁站不超过500米.市郊快速铁路共5条,总长360多公里.巴黎共有公共汽车线路310多条、有轨电车线路2条,共有车辆5500多辆,日均运输客流量260多万人次.设置了480多条全天或部分时间禁止其他车辆使用的公交专用道,公共汽电车在路口享受优先通行待遇.  相似文献   

8.
不同公共交通类型乘客的出行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实现公共交通通勤乘客准确辨识,有助于获取精细化的公共交通出行特征,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乘客的出行需求.基于北京市公共交通刷卡和线站数据,对公共交通多源数据进行关联匹配并提取出行链.利用北京市连续1个月的公共交通刷卡出行数据,采用多层规划理论构建了个体出行知识图谱,提取了出行天数、出行空间均衡度等7类特征指标.通过RP调查获得乘客出行行为类别.以特征指标为输入,乘客分类为输出,构建了面向公共交通乘客分类的BP神经元网络模型.验证表明,模型平均分类精度为94.5%,Kappa系数为0.879.本文研究有助于准确识别不同类别的公共交通乘客,为优化公共交通运营及公共交通精准化服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公共交通个体出行信息的提取对掌握公共交通出行的时空特征,改善居民通勤出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从公交刷卡数据、公交定位数据、轨道AFC数据等海量公共交通多源数据的关联匹配与处理方法入手,提出了公共交通出行链信息提取中,换乘关系判断、通勤行为判别及出行起讫点匹配的方法与规则,标定了出行链匹配阈值参数,建立了基于个体出行数据的公共交通通勤出行链提取模型.提取模型的准确度验证表明:出行链结构提取及通勤出行判别的成功率均达到100%,出行阶段起讫点匹配成功率为87.5%,准确性为97.1%,满足了公共交通出行特征提取的需求.该方法为公共交通通勤出行判别及基于个体的微观通勤出行时空特征的深入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前不久的迪拜公共交通代表大会上,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UITP)提出了一项宏伟计划——到2025年,使得公共交通在世界上所占市场份额翻一番(PT×2计划)。若这项计划能够成功,则交通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使旅游、出行的大为便利。  相似文献   

11.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关键之一则是合理引导私人交通发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文中以2009年济南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为支撑,从出行行为角度分析城市居民公交出行行为特征.基于非集计模型理论与方法建立公交选择行为模型,分析居民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差异,探讨引导小汽车转向公共交通出行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上海公共交通“十二五”规划明确“5050”目标:即公共交通出行占市民使用交通工具出行的比重达到50%;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达到50%.与此同时,重新修订的以加快推进“公交优先”战略为目标的《上海市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正式实施,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应承担的责任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为维护乘客权益提供了更完善有力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武汉市政府出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武汉市政府今年出台的1号文件。按照《实施意见》,到2020年底,武汉市主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出行量占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比例达60%;全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90%,其中主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公共汽电车进场率达到90%;绿色公交车辆比例达到70%;公  相似文献   

14.
������ͨ���ָ������ģ���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居民出行对于公共交通服务快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掌握公交出行效率的时间变化规律,能帮助出行者合理选择出行时间和出行线路.为了更好地评价公共交通运行效率,本文结合公共交通GPS数据,提出了公共交通快捷指数分析模型,相对于传统评价指标,它能够更科学地反映公交线网运行的真实状况,实现公共交通日常运行的监测和评价.以北京市为例,对公共交通快捷指数进行计算与分析,其结果反映的变化趋势可以较好地刻画不同线路和公交线网运行效率的时变特征和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城市规划理念逐渐从封闭小区转向开放街区,以实现街区内部道路公共化,优化路网布局.但不同街区模式对城市交通的具体影响缺乏定量研究.为此,本文区分街区内外部出行,分析了街区尺寸对城市路网交通性能(出行距离、时间及转弯次数)的影响,并基于出行时间和费用,构建了各种交通方式广义出行成本,分析其在不同街区尺寸下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给定路网规模下,街区尺寸越大,平均内部出行时间占比越高,越不利于公共交通出行,例如当街区尺寸为 600 m 时,公共交通方式下的平均内部出行时间占比高于私家车 10%.未来城市规划需更多地考虑街区尺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安全性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在公共交通地位越发重要的背景下,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出行方式仍是接驳公交的主体,但又是交通事故中的弱势群体;二是公共交通运量大、使用多,但乘客接驳通勤以及"最后一公里"通勤还不被视为公交出行的有机部分,其安全性值得重视;三是兼顾弱势群体安全的街道设计仍需探讨。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的安全问题尤其需要注意。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是衡量公共交通发展、城市交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传统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计算基于居民入户问卷调查数据,存在调查样本量小、调查成本高、结果存在偶然性等问题。根据城市交通流量数据、行业统计数据以及城市信息化大数据等多源数据,提出了一套通过断面流量数据计算机动化、机械化出行量的方法,从而得出城市公共交通不同出行方式的分担率,并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大城市交通出行结构变化特征,给国内各城市制定交通发展策略提供参考,选取亚 洲、欧洲、北美洲的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收集各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特征数值,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梳理中心城区、外围城区间的差异,总结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最后,以深圳为例,分 析其近年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的变化趋势,预判未来的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规模较大、土地资源相对受限的亚洲地区的新加坡、首尔、香港3 座城市,采用了以公共交通 为主导的机动化出行结构;国际4 大都市东京、伦敦、巴黎、纽约中心城区内公共交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东京、伦敦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占绝对优势。在相同的空间尺度下,国内城市人口规 模一般远超过国际大城市,在人口密度高、道路交通设施供给能力有限的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必须占据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公共交通系统作为城市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本文利用贵阳市中心城区调研数据,引入地形感知变量,构建包含潜变量的SEM-Logit模型来分析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选择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包含潜变量的SEM-Logit模型比不包含潜变量的Logit模型拟合度更佳,个人属性变量中,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驾照持有情况、家中小汽车规模显著影响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选择;潜变量因素中,目的地可达性、吸引力、地形感知对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选择造成显著负向影响,即公共服务设施越便捷、小区吸引力越强、地形感知越大,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概率越小,而出行态度和活动支持与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选择具有正相关性。地形感知对老年人与中年人公共交通出行选择均产生负向影响,但对中年人的影响程度大于老年人;地形感知对长期居住者公共交通出行选择的影响具有持久性和适应性,对短期居住者公共交通选择削弱较小。研究结论可为山地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从个体角度获取公共交通通勤乘客出行行为特征,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公交总体出行规律,更好地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基于公共交通刷卡数据与线站数据,针对公交通勤出行个体,借助图谱可视化表达优势,研究形成了以横轴为时间序列轴、纵轴为位置轴、节点大小为方向角度的公共交通通勤乘客出行特征图谱构建方法。在此基础上,选用出行方式、方向、时间和线路等属性指标,采用结构相似度与最长公共子序列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实现了图谱相似性判定。以个体乘客一周的公共交通出行数据为例,验证了研究结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能够直观反映个体出行过程,为出行特征表达与提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