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路隧道纵向通风的神经网络在线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单向交通的公路隧道采用射流风机进行纵向通风的特点,提出了采用神经网络在线控制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建立隧道通风在线控制模型,并结合空气动力学模型、污染模型及交通模型进行了隧道纵向通风过程的动态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在公路隧道纵向通风中应用神经网络在线控制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射流风机在双洞单向公路隧道纵向通风中的潜力,针对相邻两条上、下行隧道内通风负荷相差较大的特点,根据隧道通风基本理论,对一种新型的隧道通风换气方法——空气交换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给出了该方法在公路隧道纵向通风中的应用范围和具体的设计算法,并利用其对某隧道进行了简要的通风设计计算。结果表明,该隧道采用空气交换方法构建的通风换气系统后,节约了隧道通风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营费用。  相似文献   

3.
单向交通隧道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公路隧道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且多数公路隧道为单向交通隧道,隧道通风多采用纵向通风方式.文章根据实测的大宝山隧道射流风机启动后通风量的变化过程及稳态值,并吸收了一些运营隧道通风控制的经验,通过数值仿真探讨了单向交通隧道纵向通风控制模式及控制规律.  相似文献   

4.
乌池坝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方案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简要介绍了乌池坝特长公路隧道的工程概况,对目前最为常用的全射流通风以及斜、竖井加射流风机组合的分段纵向通风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研究,并充分考虑了正常运营、交通阻塞、火灾和换气四种不同工况下隧道内气流组织、通风及其控制等要求,提出了推荐方案:右线采用斜井集中排出式 竖井送排式 射流风机纵向通风,左线采用斜井集中排出式 射流风机纵向通风。本通风方案采用了一井两用的设计思路,即左线斜井同时对左线隧道和右线隧道进行集中排风;此外,考虑左线入口段火灾时的排烟,从右线竖井处设置了专用排烟通道连接左线。在满足通风要求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通风运营成本及运营安全、火灾排烟及火灾通风控制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纵向隧道通风动态过程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当改变隧道射流风机的运行状态后,隧道风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即纵向通风隧道存在延迟效应。通过理论公式推导得出的隧道流场在风机调控下的动态响应公式,可用来预测隧道延迟效应的强弱,其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吻合良好。参数化研究发现:在相同初始速度下,开启射流风机数量越多,隧道风速达到稳定的时间越短;关停射流风机数量越多,隧道风速达到稳定的时间越长。在启停相同数量射流风机的条件下,初始速度越小,隧道风速达到稳定的时间越长;隧道越长、截面积越大、隧道壁面越光滑,稳定时间越长,通风延迟效应越显著。  相似文献   

6.
三车道公路隧道射流风机设置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射流风机的升压效果不仅与风机本身的性能有关,还与风机位置等外部条件有关.运用大型通用CFD软件对三车道公路隧道中射流风机的射流场进行模拟,并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公路隧道中射流风机的合理安装位置.结果表明,射流风机的纵向影响距离在200 m范围内,当风机纵向间距大于100 m时即可获得理想的升压效果.为了减小两股射流之间的干扰及隧道壁面的影响,一组中两台风机的净距应在2~5d(d为风机直径)之间,最佳净距在3~4 d之间.  相似文献   

7.
为降低多竖(斜)井复杂运营通风系统的能耗,将运营通风多模式转换系统应用于特长公路隧道分段纵向通风中。基于隧道内回路风压平衡和通风网络理论,提出隧道通风模式初拟、极限交通承载量计算、动态化通风模式选择、射流风机台数确定及通风能耗对比优化的通风设计流程,研究多模式通风转换系统的运作方式,对比分析常规分段纵向通风方式和多模式转换通风方式的运营能耗。结果表明,隧道远期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达到最大值3 137 veh/h时,需开启29组射流风机,此时隧道各段风速小于8 m/s;一天中31.25%的时段通过模式1即能满足通风要求,52.08%的时段需要通风模式4才能满足通风要求,多模式转换通风较仅通过模式4进行通风总功率减少20.71%;交通量小于1 726 veh/h时,3#竖井排风量可降低为93 m3/s,隧道内风机总功率可减少37.57%。  相似文献   

8.
为合理预测城市隧道纵向通风情况下风机噪声的分布规律,进而为城市慢行隧道采用射流纵向式通风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文章选取了两座典型城市下穿隧道对隧道纵向通风时的噪声进行现场测试研究,分析单组及多组风机运行时隧道内噪声的分布规律,并总结给出城市慢行隧道的噪声控制标准。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内无风机运行时噪声主要为中低频噪声,其最高噪声水平集中于1 000~2 000 Hz之间,而风机噪声频段分布主要集中于250~4 000 Hz,其最高噪声水平集中于500~2 000 Hz;开启单组射流风机时,风机噪声在隧道内基本呈现出线性衰减规律;开启多组射流风机时,两组风机之间的噪声水平基本为对称分布,沿纵向呈中间低两端高的分布规律,且噪声水平相对于单组射流风机运行时有所提高,平均噪声增量为4 dB(A)左右;城市慢行隧道噪声控制标准为距地面1.5m高度处的噪声水平不宜大于65 dB(A),建议城市慢行隧道不宜采用全射流纵向式通风方案。  相似文献   

9.
介绍挪威道路隧道通风,污染设计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由挪威公路管理署和公路理事会于1990年12月颁布的道路隧道通风,污染设计准则。挪威道路隧道大多采用纵向通风方式,并由此著名于世,根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87 ̄1993年间就建成30余座道路隧道,而且全部采用射流风机诱导型的纵向通风方式,成为向PIARC提供大量实测结果数据的主要国家之一。因此挪威编制的道路隧道设计准则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和代表性,本文就该准则的通风和环境污染方面作一介绍供设计中  相似文献   

10.
射流风机的升压效果不仅与风机本身的性能有关,还与风机纵、横断面的设计位置等外部条件有关。双车道公路隧道横断面空间有限,合理设置风机位置对风机效率的提高有重大意义。文章运用大型通用CFD软件对隧道中射流风机的射流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为了降低两股射流的相互干扰以及隧道壁面对射流的影响,两台风机的净距应当为1D~2D,最佳净距为1.5D;为了降低隧道内壁对射流的干扰,风机的高度应尽量接近建筑限界,风机距离隧道拱顶的距离为1.2D;隧道纵向上为避免两组风机互相干扰的同时又达到最佳升压效果,纵向距离L应在100~120 m之间,最佳纵向距离应为110 m。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广州珠江隧道安装使用丹麦Howden Novenco公司生产的AFR728型射流风机作诱导型纵向通风方式后,如何测定其隧道横断面气流速度、隧道内和峒口附近噪声值以及射流风机电流、电压值,其测定目的在于一方面用来验证所选用的射流风机型号、数量和布置方式能否满足各种不同交通工况所需通风量,另一方面据此可以提出隧道正常交通、阻塞交通和火灾工况条件下的射流风机操作规程和模式。该测定方法和结果可供同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圆梁山隧道射流通风布置、射流风机的计算和选型,以及通过现场实践引入了巷道通风网络计算的校验方法.从射流通风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中,体会到射流通风技术的优越性、发展潜力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西华岭特长公路隧道位于浙江省诸暨至永嘉高速公路金华境内,按双向四车道平行分离式山岭公路隧道设计,设计行车速度为80 km/h,其中左隧道长4 291 m,右隧道长4 312 m.设计采用全射流风机纵向通风方案.文章通过对该隧道火灾蔓延和烟气扩散规律、人员疏散安全分析及逃生救援方案的研究,确定了车行横通道和人行横通道的间距及相关疏散参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公路隧道通风计算中的风量平衡以及风压平衡方程的分析,针对交通量以及交通组成的不断变化,提出了交通量的可行性线性解的计算方法,可为公路隧道通风计算中风机的选型及风机的配置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也可为隧道建成后的风机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延安东路复互隧道噪声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隧道内噪声主要来自车辆行驶和通风机动作噪声,特别是延安东路隧道复线采用射流风机诱导型纵向通风方式,射流风机直接悬挂在车道顶部,噪声问题更为严重。一旦隧道内发生交通阻塞或火灾紧急事故,射流风机噪声交会阻碍管理人员对车辆和乘客的交通诱导和避难疏散,其对策之一是在射流风机两端设置消声器;对策之二是在隧道车道顶和侧墙上部内装吸声材料,以降低噪声和混响时间。因此要求研制兼容吸声、防火、憎水和耐腐性能的隧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纳良一乐业二级公路东风1号隧道进行通风计算,并通过数值模拟及成本分析,选定风机类型和风机数量,为同类型隧道通风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4~7 km长隧道左右线通风负荷不平衡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隧道通风方式——双洞互补式通风,在左右线隧道之间设置两条换气通道,在下坡隧道内设置富余的射流风机,将下坡隧道富余的新鲜空气通过换气通道送入上坡隧道,稀释上坡隧道污染物浓度;同时将上坡隧道污染空气通过横通道送入下坡隧道,降低下坡隧道内风速,从而使两条隧道内空气质量均能满足卫生标准。文章详细推导了该通风方式的设计理论和计算公式,运用公式对某隧道进行通风优化设计,利用通风网络计算风机配置规模,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采用该通风方式,可以在无需修建通风井的情况下,满足隧道内通风要求,从而减少初期投资和运营管理费用,经济效益显著。研究成果对公路隧道通风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隧道射流通风效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隧道射流通风的通风效率较低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在射流风机出口处增设收缩管的方法.通过隧道模型实验和对隧道射流通风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此种方法在提高隧道射流通风效率方面有明显效果,并为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隧道左、右洞通风系统的联动控制,文章提出了三种射流风机联动控制方案,采用1∶10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三种控制方案时横通道内的风速、风向及烟气蔓延情况,通过对比分析提出合理的联动控制方案:即火灾隧道开启火源上游风机,相邻非火灾隧道相向开启横通道两侧风机以形成正压。研究结论弥补了行业规范中对火灾工况下分离式公路隧道通风系统联动控制技术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长大公路隧道通风方式直接影响到工程总体方案。"纵向通风+重点排烟"的通风方式,集纵向通风的经济节能和横向排烟的有效控烟优势于一体。对长大公路隧道的通风系统设计方式进行了探讨,对纵向通风及横向通风的适用分区段长度极限、影响需风量计算的因子等进行了分析,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