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众所周知,根据沿海海洋动物的行为反应,可以推测海上风暴的来临。例如,水母在风暴到来前,早就远离海岸,逃往海洋深处。以前,科学家们认为,海洋动物是根据风和浪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次声振动,即所谓“海洋之声”来预报风暴天气的。然而,最近科学家们发现,永久居住在深水的,特别是水底的海洋动物是接受不到次声低音波的。首先,次声低音波很难从空中穿入水中;其次,沿岸水底层的噪声波,包括次声波段上的噪声级相当高。但是,许多海洋动物却能预感风暴的来临,及时远离海岸,就连水母、魟等不大活动的海洋动物都具有这种能力。那么,它们究竟凭什么信号预感到可能发  相似文献   

2.
波能的利用海洋中所蕴藏的动力资源是极其巨大的。就现在所知,其波能每秒钟为2.7×10~(12)瓦。每年的波能总量为233 200亿千瓦小时之多。自从人类和海洋打交道以来,海洋波能破坏力之大,就早已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远在公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的印象中,浩瀚无垠的海洋是美丽动人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然而,美丽的海洋正在遭受一场空前的“劫难”:全世界每年有20亿吨垃圾、1000万吨石油、2000万居里的放射性废物、30多万吨铅、22万吨多氯联苯、5000吨汞等有害物质,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流入海洋,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海洋污染,使世界渔业和旅游业遭受巨大损失,并威胁到沿海居民的健康和生活环境。现在,海洋科学家正别出心裁地“指挥”各种海洋动物,组成了一支奇特的环境监测队,以监测日益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这些训练有素的“队员”正做着现代科学已能做到、或做得尚不理想的工作,在海洋环境保护领域内大显身手。 贻贝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瓣鳃类软体动物。由于贻贝体内能积存对海洋污染最严重的重金属,海洋  相似文献   

4.
为了开发和利用海洋中蕴含的波浪能,设计了一种以漂浮浮体作为波能采集装置的新型波能发电系统。此新型漂浮式波能发电装置与其他波能发电装置相比,具有结构简单、适用性强、维护方便、不受水深限制等优点。采用理论分析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浮体初始吃水深度和入射波波高变化对波能采集浮筒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波能装换效率达到12.17%,验证了模型试验设计的可行性,并对漂浮式波能发电装置的实物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太阳”号是一艘具有八十年代先进技术水平的德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它原为尾拖渔船,德国科学研究技术部1977年和1979年两次投资改装,使它在今天成为国际海洋界著名的海洋考察船。我作为中国海洋科学家小组成员,先后两次登上“太阳’号随船在我国海上进行科学考察,在船上与德国科学家和船员们共同生活了一个半月。“太阳”号长86.91米,总排水量3834吨,最大航速13节,每日海水淡化能  相似文献   

6.
科海拾贝     
《航海》1994,(3)
太平洋设立报警站 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局的科学家称,将在太平洋的海床设置7个地震活动报警站,传递美国西北部地区地震造成的海浪活动情况。第一座警报站价值10万美元,可能在1995年启用,其他的警报站也会在2000年之前启用。 据报道,国家海洋及大气局将在2.5海里下的海床  相似文献   

7.
刘磊  丁剑飞  李飞  杨波  张学 《舰船电子工程》2011,31(12):117-121
提出了一种仿真拥有交互物体的大规模海洋场景的有效方法。首先采用复合动态网格来仿真海面网格;其次,采用基于频谱统计的FFT算法对非交互波浪进行仿真,求得非交互波浪的高度场;接着,以船行波为例,重点分析了交互波产生的位置和时机,通过引入仿真引擎和求解二维波动方程来实现对交互波的仿真,求得交互波的高度场。最后对两种波的高度场进行叠加,从而实现对海洋场景的整体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能在保证实时绘制的前提下达到较好的真实感,适用于拥有交互物体的大规模海洋场景的仿真。  相似文献   

8.
海洋会泛滥吗?随着地球气候的变暖,世界洋面的逐渐上涨,人们越来越关心未来的世界将是怎样的。近几年来,经过气象学家、冰川学家、气候学家和海洋学家的共同努力、协作攻关,未来的“地球容貌”已初见端倪。科学家们研制了一种预测未来气候、海洋变化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预测法的诞生使科学家有机会闯入了未来世界的迷宫。根据数学模型预测,在未来的数十年间,地球上的气温将会继续升高,而亚热带地区的气温变化尤为明显。数学模型测定,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  相似文献   

9.
即使是在古代神话中,也没有出现过能看到全球海洋的千里眼。现代科学技术超越了神话,给大海安装上目穷干里的眼睛——人造卫星。人造卫星不仅能扫视千里之遥的海洋目标,还能把其摄成图象发回地面,为航海业、捕鱼业和海上石油业提供重要而可靠的数据情报。一段时间内,卫星摄制的海洋彩色图象仅仅是科学家们研究海洋学的一种资料,并没有显示出其经济价值。直到1986年才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海洋图象开始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海洋学家鲍尔曾在1984年10月乘坐“挑战者”号遨游太空。他指出,卫星摄制海洋彩色图象为人类在电磁波谱内观察海洋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其优越性无可比拟,可以带来直接的商业效  相似文献   

10.
过去,大多数海洋波能量转换系统是设计成大规模发电。这种装置需要解决重大的贮水相位调节、配水系统等问题,通常要有较高的经济性,必须规模大才行。自1976年以来,海洋波能量系统已将海洋波的动力与采用反渗透技术由海水制取淡水直接联系起来。这种装置称为“DELBUOY”。它没有电动机,发电机或电子器件,而是广泛使用工程聚合物制作系统的主要部件。DELBUOY 有一个波浪驱动浮筒、线性泵和一个锚系统,使海水单向通过反渗透膜产生饮用水。这种系统一般为标准规格,但也可按特殊要求订制。最小可到6m~3/D。按照目前发展情况,它不像许多其他波能利用装置,在1米那样小的波场,用 DELBUOY 代  相似文献   

11.
王敏 《航海》2002,(1):20-21
毒药一向令人恐惧,然而你可知道,今天有不少生物毒素特别是海洋中的生物毒素已被科学家、药剂师视为“珍宝”,步入新药行列,为人类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当前渔业工程中面临的用电问题提出了波能发电装置和渔业工程的结合,并完成了四种波能发电装置在渔业工程上的应用设计理念,在技术上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在应用上总结了设计优点,最终提出了波能发电装置在海洋牧场中的综合利用计划,具有前瞻性。将波能发电技术应用于渔业工程不仅可以助力中国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也可将波能发电技术商业化,实现大规模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批化学家、生物学家和药物学家携带着最新型的高技术设备,在海洋中寻找并开发生物学所称的活性化合物,他们都有一个重要目的——向海洋要药物!目前科学家们已发现海洋药用生物有1000多种,其中不乏防癌抗癌的奇妙生物。随着海洋生化药物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有240多种海洋生物体内存在着抗癌生化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4.
随着陆地石油资源逐渐枯竭,沿海国家无不将目光锁在海上,这样,一座座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像神话一样,在短短的几十年间遍布于世界上沿海国家。尽管海洋石油科技在不断进步和规范,但不可否认,时至今日,海洋钻井平台时有爆炸、漏油、倾覆等恶性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舰船科学技术》2013,(6):83-89
海洋内波作为海洋水体中特殊的非线性波动现象,对海洋立管的作用特征尚处研究阶段。本文首先分析海洋内波的成因及研究现状,之后结合我国南海海洋内波多发特性,对该海域内已建立管在内波作用下的特性进行分析,得出合理化建议。随着我国南海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研究内波对海洋立管的作用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首座海洋核动力平台采用船型方案,由塔架软钢臂单点系泊装置系泊,作业海域为渤海海域。为确保海洋核动力平台安全和核安全,在设计阶段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对其进行水动力分析必不可少。本文首先得到在单位波幅规则波下频域RAO,然后计算在风浪流联合作用下的时域运动响应,并采用Weibull分布对垂荡、横摇和纵摇的时历运动进行统计。最后,将平台运动特性的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海洋核动力平台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制海底作业船是人类深入海洋科学研究,开发利用海洋的需要,这些年来一些国家已在该领域取得了成功经验。海底作业船作为一种远洋的工程船,要求能完成海洋地质、生物、水文、气象、海洋理化等学科的研究,可进行海底探测、救援、打捞等项作业,具有优  相似文献   

18.
美国麻萨诸塞州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水下滑翔机,能够利用海洋温差产生的能量作为"水下飞机"的动力能源,可以实现几年内翱翔在海洋,而不受海洋深度与距离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对于如何驾驶海洋中波浪的有用能量,从前曾有过不少的建议。近年来,科学家们在研究了大自然中这类现象如声、光、等后,已似乎变成“波浪热”了。对于处理这一类问题时,往往在利用它之前,先将一个分布相当广的区域,应用某些骤合作用,使它们集中起来在一个有限范围内。对于海洋中波浪,亦可用某些装备,如物理实验室中所用的折射格,来予以骤集。这一原理,已在构造光学透镜的应用中,获得成  相似文献   

20.
现代生命科学家认为:人类起源于海洋,至今人类身上的各种器官和生活习惯都明显留有海洋印记。近年来又有“水晶宫”、“海底船”、“麦克”的种种离奇的发现,不免发人深省:人类从海洋里爬上岸来时,是否还有一支仍留在大洋深处的“海底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