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5 毫秒
1.
轻型汽油车工况法排放检测方法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任用轻型汽油车稳态ASM、瞬态IMl95、GB18352.1—2001要求的全工况、GB18352.1—2001中的城市工况以及城市工况的第一个循环工况共5种不同的排放检测方法的相关性。测试并分析了3台本田雅阁车辆在这5种排放检测方法下的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瞬态排放检测方法比稳态ASM方法能较全面地反映车辆的技术状态,瞬态IM195与GB18352.1—200l中城市工况检测方法的相关性较高,其中HC与NOx高于90%,CO也达57%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采用底盘测功机法进行道路试验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选择一台重型汽车进行实际道路PEMS排放测试,并将道路工况在底盘测功机上复现。对比道路法与底盘测功机法的排放测试结果,并结合试验工况数据分析原因。结果表明:两种试验方法下,CO、NO x和CO 2的排放结果偏差较小,PN排放结果偏差较大;车速及加速度的提升、行驶工况的突变、怠速及起停工况分别为CO、NO x和PN排放变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用柴油车加载减速工况法排放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加速排气可见污染物试验和自由加速烟度试验均是怠速状态下测量在用柴油车的排气污染物的方法,对于车辆有负载时的排放情况难于反映出来。加载减速工况法(Lug—down)是一种在模拟车辆负载运行时测量柴油车排气可见污染物的方法,该方法在3个加载工况点测试烟度,能较真实客观地评价在用柴油车的污染物排放水平。介绍了工况法检测系统的主要测试设备、检测流程和检测结果的判定。详细说明了底盘测功机的结构,功率扫描过程和吸收功率的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为加强汽油车排气污染防治,特别是加强对高污染排放汽油车的检测和治理,国家颁布了《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18285—2005),并要求从2005年7月1日起,在全国陆续强制执行环保检测"简易工况法",这是国际上通用的定量检测方法。对轻型汽油车采用稳态工况法(ASM),限制发动机排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西安市在用汽油车的排放水平,文章对在用汽油车排气污染物浓度与其车龄进行相关性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得出CO、HC、NO的排放值与车龄的回归公式及各公式的决定系数R2值。结果表明:6年车龄以上的被测车辆,其3种污染物排放值随车龄的增加而快速升高。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在用车ASM排放特性分析,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3 452台次在用轻型车ASM排放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CO,HC,NOx的排放值与行驶里程的回归公式、标准偏差及各公式的决定系数R2值;结果表明,CO,HC,NOx的排放值均随行驶里程的增加而增加,将北京地方标准中的各污染物的排放限值代入回归公式,可预测轻型汽油车排放超标对应的行驶里程。  相似文献   

7.
应用美国Sensors公司生产的SEMTECH-DS车载排放测试仪,通过双怠速法、ASM稳态工况法及道路工况法对同一品牌不同行驶里程的城市出租车进行了排放特性的研究,比较了不同测试方法对排放测试结果的影响,并分析了车辆行驶里程与排放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双怠速工况下排放污染物超标的行驶里程与ASM工况基本相似;道路工况对汽车污染物排放影响显著;3种测试方法下的HC排放污染物均随行驶里程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8.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201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亿辆,汽车保有量已达112亿辆。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长给国家的环境保护和能源供应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实行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对于机动车污染治理、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GB18285—2005《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要求,点燃式发动机在用汽车排放监控采用双怠速法,在机动车保有量大、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也可采用稳态工况法、瞬态工况法及简易瞬态工况法这三种简易工况法之一。各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在用汽车排放监控方案,对于点燃式发动机可选择双怠速法或简易工况法中的一种方法,但对于同一车型在用汽车实施排放控制,环保定期检测时不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排气污染物排放检测方法。采用简易工况法的地区,应制定地方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实施。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知机动车瞬态排放特性,开发了汽车排放远程移动检测系统,可实现汽油汽车瞬态排放的移动检测和排放数据特征的远程传输;设置了改进ASM工况,可模拟城郊公交汽车在2个客运站之间运行的状况;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汽油汽车在改进ASM工况下的瞬态排放规律。在改进ASM工况下检测某Audi100汽油汽车的瞬态排放,结果表明,随汽油机平均转速的升高,排放量降低;在汽油汽车换挡过程中,排放量瞬时增加;排放信号滞后于汽油机转速信号。  相似文献   

10.
城市出租车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试验方法对城市出租车在稳态ASM测试工况、IG195瞬态测试工况、双怠速以及怠速测试工况4种工况下的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比较不同的测试方法对排放测试结果的影响,分析车龄与排放的关系及发动机供油方式与排放的关系,研究排放因子与车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一辆满足国Ⅴ排放标准的新生产轿车为试验样车,在NEDC测试循环下,车辆分别燃用国Ⅴ汽油和F-T汽油,应用全流稀释排放测试系统进行了气态污染物排放、颗粒物质量排放和颗粒物数目排放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燃用国Ⅴ汽油,燃用F-T汽油后THC排放和CO2排放分别降低了14.3%和2.8%,CO和NOx的排放分别增加26.8%和104.8%,颗粒物质量排放量(PM)和粒数排放量(PN)分别下降了26.5%和39.1%。研究分析表明,满足国Ⅴ排放标准的轻型汽车在不进行人为调整的条件下,具有较好的F-T汽油使用适应性,且燃用F-T汽油比燃用国Ⅴ汽油具有更好的燃油经济性以及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12.
对同一台轻型两用燃料(C N G和汽油)车使用同一批次基准天然气和基准汽油,在底盘测功机上进行NEDC ,FTP75和WLTC循环对比试验,使用CVS定容取样系统和ELPI设备分析颗粒物等排放。研究发现:3种循环中,试验车辆燃用CNG和汽油,排放颗粒物在 Dp =40 nm和 Dp =330 nm附近均出现峰值,Dp =40 nm处汽油峰值远高于CNG ,Dp =330 nm处CNG峰值略高于汽油;CNG的PN和PM的排放率随车速的升高而增大,在较低的匀速工况下增长幅度较小,高速工况下增长幅度较大;CNG在NEDC循环中排放的核态和聚集态颗粒物各占50%左右,FTP75和WLTC循环中排放的聚集态颗粒物占比高于NEDC ;CNG在NEDC循环中单位里程颗粒数和颗粒总数最多,FTP75和WLTC循环中单位里程颗粒数基本相同;WLTC循环中排放的颗粒物质量总量最多,FTP75和NEDC循环中排放的颗粒物质量总量基本相同;FTP75和WLTC循环中单位里程排放的颗粒物质量基本相同,约为N EDC循环的2倍。  相似文献   

13.
稀薄燃烧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内燃机热效率和降低内燃机排放的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针对稀薄燃烧面临的点火困难、燃烧不稳定等问题,综述了一种新型内燃机点火方式———微波协助点火技术,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微波协助点火技术的发动机台架试验研究、定容弹试验研究和点火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并指出微波协助点火这一技术能在无需改变内燃机现有结构的前提下大幅提高内燃机的燃烧稀限,对于改善汽油机或天然气发动机的稀薄燃烧性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汽油机燃用2,5-二甲基呋喃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比较了2,5-二甲基呋喃(DMF)与商用汽油的理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DMF的一些理化性能与汽油很接近。在1台单缸四行程汽油机上对DMF、汽油—DMF混合燃料以及汽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改变汽油机点火提前角特性和供油系统规律的试验条件下,燃用DMF的动力性稍差于汽油,最大功率下降了10.5%,最大扭矩下降了2.3%;燃用DMF的燃油消耗率稍高于汽油,平均上升了18.6%;燃用DMF的HC和CO排放远远低于汽油,分别比汽油平均下降了31.9%和95.5%,但NOx和CO2排放则明显增加,分别比汽油平均上升了97.1%和28.1%;燃用DMF10和DMF30混合燃料的动力性能以及排放特性一般都是介于DMF和汽油之间。  相似文献   

15.
冷却废气再循环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一台双顶置凸轮轴、16气门的四缸汽油机上,研究了不同结构的EGR进气方式以及不同EGR进气温度对发动机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的EGR可以更大幅度地降低NOx生成量。同时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另外,试验结果还表明。对每一个工况来说,两者都存在一个最佳的EGR率。  相似文献   

16.
In recent years, particle number emissions rather than particulate mass emissions in automotive engines have become the subject with controversial discussions. Recent results from studies of health effects imply that it is possible that particulate mass does not properly correlate with the variety of health effects attributed to engine exhaust. The concern is now focusing on nano-sized particles emitted from I. C. engines. In this study, particulate mass and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emitted from light-duty vehicles were investigated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gine PM from different types of fuels, such as gasoline and diesel fuel. Engine nano-particle mass and size distributions of four test vehicles were measured by a condensation particle counter system, which is recommended by the particle measurement program in Europe (PMP), at the end of a dilution tunnel along a NEDC test mode on a chassis dynamometer. We found that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s of diesel passenger vehicles with DPF system are lower than gasoline passenger vehicles, but PM mass has some similar values. However, in diesel vehicles with DPF system, PM mass and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s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PM regeneration. Particle emissions in light-duty vehicles emitted about 90% at the ECE15 cycle in NEDC test mode, regardless of vehicle fuel type. Particle emissions at the early cold condition of engine were highly emitted in the test mode.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重型车用汽油机排放现状分析及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林华  李洧  王建海  史广宝  冯于久 《汽车工程》2003,25(5):455-459,489
对我国实施重型车用汽油机排放标准后的部分典型机型的排放做了统计和相关分析;比较了国内外重型汽油机排放标准和试验方法。通过对化油器机型和电喷加三效催化机型的排放测试结果的分析,论及我国重型汽油机的排放控制技术路线,提出了在用重型化油器车的污染治理和控制问题。最后,针对我国现行9工况标准的试验限值和试验方法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8.
汽油/CNG双燃料发动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HH368Q汽油机改装成汽油/CNG双燃料发动机,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分别对燃用汽油和CNG时的动力性和排放性能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改装后的发动机燃用CNG时比燃用汽油时的动力性下降13%;在怠速和中、小负荷工况时排放却比燃用汽油时有明显下降。同时,还对三元催化反应器对燃用CNG时的催化效率和CNG作为代用燃料时发动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一种汽油车用二甲醚混合燃料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二甲醚(DME)的特点,将DME、LPG及添加剂复合优化,增加了复合燃料的含氧量,提高了复合燃料的辛烷值。经台架、道路、排放性能测试,该燃料能够作为汽油机汽车燃料,使用方法与LPG相同,使用性能与RON90汽油相当,排放污染物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