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珠海连接线工程是港珠澳大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解决香港、澳门与内地之间的陆路客货运输要求的重要通道。经过对收费制式以及收费站设置方案的研究,可以确定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宜采用多车道自由流方式,收费对象为两地牌照车辆,内地车辆通行费由珠海市进行补贴。通过连接线的收费系统设计,解决了多频段多车道自由流收费中的几个重难点,为今后多频段多车道自由流收费的研究打下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匝道自由流预交易系统是基于现阶段的国标5. 8GHz的ETC收费体系,运用了多车道自由流并行交易技术以及ETC多阶段交易技术,采用了空间换取时间的方法,把ETC车辆通行费在车道交易的提前至匝道,匝道负责预交易、车道负责验证,实现ETC车辆在ETC车道和MTC车道的快速通行,解决了收费广场易拥堵问题,提升了收费广场通行能力,给予了人民群众全新的快速通行体验。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基于车载电子标签和车辆的位置实时匹配的多车道自由流电子收费方法,通过电子标签和车辆的实时位置匹配实现自动收费和自动稽查功能,能有效降低系统后台稽查成本,可应用于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自由流收费、拥堵收费等场景。  相似文献   

4.
以北京市快速路和主干路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微波检测器和视频检测器数据,研究城市路段交通流特征的影响因素.论文利用非线性回归的方法确定路段的通行能力和临界速度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评估交通设施属性、道路平纵线形、车道数量以及道路出入口4个因素对交通流参数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道路受到间断流设施影响、线形复杂化、车道减少以及出入口车流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基本路段的自由流速度、通行能力及临界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间断流设施对交通流特征参数的影响最为明显,间断流设施相对于连续流设施自由流速度减少了39.8%,通行能力折减了64.29%.车道数对自由流速度的影响次之,单向4车道比单向3车道路段自由流速度增加了16.81%,通行能力增加了14.29%.  相似文献   

5.
唐智  李细伟 《公路》2012,(5):279-281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标准及国外研究成果,对高速公路通行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八车道及八车道以上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进行了研究.我国标准中通行能力以设计速度为标准,美国HCM中是以自由流速度为标准.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以自由流速度为标准的通行能力比以设计速度为标准的通行能力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6.
闫向阳  张强  曾磊  杜博英 《公路》2024,(3):320-325
以城市群地区高速公路发展需要出发,提出了韧性设计理念,分析了城市群地区高速公路韧性特征,并从车道数确定的关键参数合理选用、横断面布设方式、互通式立体交叉的间距控制、高速公路潮汐车道、ETC自由流收费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分析了城市群地区高速公路韧性提升设计要点,为有效提高城市群地区高速公路服务能力提出了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7.
孙艳霞  周荣贵 《公路》2007,(7):109-112
自由流速度是分析通行能力的基础。用仿真的方法对山区双车道公路通行能力进行分析,必须建立各因素对自由流速度产生影响的仿真模型。首先利用山区双车道公路的实测数据对自由流速度模型进行了标定,然后通过仿真程序对这些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仿真模型的运行结果与实测数据相比,误差大部分在10%以内,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8.
首先,从收费制式和收费方式适用性出发,结合港珠澳三地路桥收费的现状,提出了港珠澳大桥收费系统采用开放式收费制式、电子(不停车)收费和人工半自动收费相结合的收费方式。其次,针对香港和广东ETC系统在技术标准上存在的差异,给出了兼容两地ETC标准的技术方案,以最大限度保护现有投资,避免给用户带来不便。然后,在国标ETC系统逻辑架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作为ETC服务提供方的运营模式,为港珠澳大桥收费系统经济运行提供了保障。最后,为适应新技术和公众需求的发展趋势,对移动支付、多车道自由流等技术来提升港珠澳大桥收费效率进行了探讨,为港珠澳大桥收费体系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电子收费系统(ETC)在北京高速公路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认为目前国内高速公路采用混合车道自然流收费系统(ETC/MTC)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  相似文献   

10.
在采用DSRC通信协议的ETC收费方式中,车道设备的不同配置会影响ETC的整体通信性能和通信可靠性.采用建模和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对系统性能进行估算,分析各种参数对ETC系统性能的影响,从而优化参数选择和ETC车道设施的配置,提出了一种ETC车道设施配置优化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双目视觉系统,对道路上各对象进行特征识别的方法。首先利用Canny算子和霍夫变换等图像处理方法检测出道路区域,以提高其后的图像处理效率;然后在道路区域内部通过阴影识别方法对车辆进行识别;最后利用双目视觉几何关系,对对象物体距离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本文所述方法可准确识别出图像中各对象及其距离关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交通事件检测方法的不足,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的交通事件检测方法,该方法结合了直接检测与间接检测的优势,有效提高了交通事件自动检测的效率,对于提高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营和自动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动检测是桥梁健康监测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之一,在自动检测确定出损伤大致范围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人工检查进一步确认或排除损伤点,这可大大减轻损伤检测的劳动强度,节约开支。根据小波变换多分辨率分析的特性和恒虚损处理自动检测原理,形成以小波恒虚损处理方法为核心的桥梁损伤自动检测理论。该方法通过拾取环境噪声作为参考噪声,与试验信号分别经相同小波滤波器输出后,形成统计量作为恒虚损率处理的输入参数,进而对奇异信号进行自动检测。该技术不需要无损桥梁相关资料,并可满足实时动态监测的要求。最后通过算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桥梁构件表面破损三维参数的测量及描述是桥梁检测过程中经常要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常规检测方法难以实现.但在结构激光辅助下,可以将三维测量转换为二维断面内的测量.在分析其他行业三维测量技术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线激光的桥梁表面破损三维参数测量方法.同时,采用数字成像及模式识别技术测量线变形参数,并对反演桥梁构件表面破损三...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发动机工作状态的随车检测,本文对装有YC6108柴油机的东风载货车的瞬时转速信号进行了随车测量和分析。首先设计了适于随车测量的瞬时转速采集装置及其随车监控系统;然后根据在台架试验结果总结出的处理方法,对实车不同工况下的瞬时传递信号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这些结果表明,在汽车静止和行驶时,瞬时转速仍然可以估计发动机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6.
边缘是图像视觉中的一种重要信息,是图像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在边缘检测过程中为了消除传统分水线算法引起的过分割现象,给出了一种新的过分割区域合并算法,该方法能把复杂的目标图像分割成为一系列反映目标基本结构特征的简单区域.然后利用轮廓提取算法去除图像内部的像素点,经最后处理得到的部分即是图像的边缘.  相似文献   

17.
郭磊  王建强  李克强 《汽车工程》2007,29(5):372-376,400
为避免道路上行驶的其它车辆对车道线识别的干扰,提出了一种结合车辆识别的车道线识别方法。融合雷达数据,车辆识别模块首先在图像中识别出车辆占据的区域;对于每一个车道线识别模块挑出的车道线候选点进行判断,去除处于车辆区域的车道线点;如果有效车道线点数目不足,则利用卡尔曼滤波的跟踪结果,确定符合最小风险函数的车道线位置。经过多种工况下的试验验证,该方法能够稳定地对车道线进行识别,准确地提取车道线参数,并且算法对车辆干扰有良好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张涛 《汽车实用技术》2022,47(4):166-169
安全带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被动保护措施,可有效降低事故发生时的驾乘人员死亡率。因此,通过识别驾驶员是否佩戴安全带,可以减少由没有系安全带而带来的交通事故,并提高司机系安全带的安全意识。文章介绍了常见的几种识别方法,包括基于图像分类的识别方法,基于目标检测和语义分割的识别方法和传统目标检测结合SVM支持向量机的识别方法。结果表明,传统的识别方法需要对图片进行大量的预处理,降低了检测速度,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方法在速度和精度方面都优于传统的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结构损伤检测类MAC应变频响函数识别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基于应变频响函数的参数MACsfrf作为损伤识别指标,并应用于简支板的损伤检测。结果表明,MACsfrf对损伤的敏感程度高于基于振型的MAC。MACsfrf可用于判别结构是否存在损伤以及定性评价损伤。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公路桥梁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系统梳理了桥梁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检测方法、智能损伤识别算法、智能安全评价及养护决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综合分析表明:随着桥梁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针对桥梁检测环境和构件特点,出现了包括无人机、移动机器人、环形爬升机器人、多功能检测机器人、爬索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声呐探测装置等多种类型的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检测装备大多采用搭载的图像采集装置进行病害信息收集,其避障及抗环境干扰能力和图像采集精度是设备性能表征的关键;在智能检测方法领域,图像采集技术、激光点云扫描技术、全息摄影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探地雷达、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及声呐探测技术可作为桥梁基础及冲刷深度检测的有效手段;但以光纤传感、热成像技术、声发射技术、超声波检测、电磁传感为特征的桥梁检测新技术,其抗环境干扰的能力还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的工程验证。随着桥梁智能装备能力的提升、智能检测技术的发展,不同类型海量数据的涌现,传统的从病害、构件、部件到结构的分层综合安全评价算法已不能适应,采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结构状况的实时再现与评价,以多源数据融合技术进行区域级、路网级桥梁服役性能及抗灾韧性评价是桥梁智能检测与安全评估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