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研究了一种理论上能做直线导引运动的新型空间机构,基于这一空间机构和相匹配的转向杆系,建立了汽车前独立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考虑悬架导向机构的结构参数、转向杆系对车轮运动的影响以及橡胶衬套的变形,通过仿真分析,得出了该新型前独立悬架的主要运动学特性参数的变化规律,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与麦弗逊和双叉臂式前悬架主要运动学特性参数进行对比表明,该新型前独立悬架具有优异的运动学性能,与其匹配的转向杆系能最大限度地减小转向干涉。  相似文献   

2.
李庆欢  张蔚 《客车技术》2006,(1):20-22,25
利用某公司提供的实车数据建立了基于ADAMS的双前桥重型汽车的转向机构和悬架机构模型,运用该模型进行转向运动学关系虚拟仿真.并与理论数据进行比较。同时并对该车的悬架干涉情况进行仿真分析。其分析结果为该车转向系的改进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Altair/MotionView环境下建立的转向系统和整车虚拟平台,研究了十字轴万向节转向机构的运动学特性.阐述了包括虚拟仿真、系统试验、主观评估的十字轴万向节转向机构面向整车动力学性能和零件开发的系统设计和优化方法,并运用该方法进行了某车型转向机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4.
利用空间机构运动学和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双横臂独立悬架系统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并对导向机构结构参数和转向梯形断开点位置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该算法使得悬架的设计更为精确、清晰,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后,悬架系统的运动学特性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5.
应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双前桥转向系统的运动学模型。采用参数化分析方法,以基于双前桥转向理论建立的各转向车轮转角范围内所有转角的实际值与理想值之间的误差累积最小为目标函数,对转向杆系进行了仿真优化分析。仿真优化所得结构参数表明,该方法可以真实地反映转向机构的运动情况。  相似文献   

6.
汽车转向机构的非线性运动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赵京 《汽车工程》1995,17(5):291-295
本文对由梯形机构和麦弗逊独立悬架构成的汽车转向机构建立起非线性的空间机构运动学模型,此模型具有转向输入我有,左转向轮的跳动和右转向轮的跳动3个输入自由度,能全面地反映转向机构的运动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多刚体运动学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巧妙应用机构学理论简化模型求解的方法;应用此方法,编制了具有良好处理功能的微机实用软件;利用此软件,对LT1080车四轴转向系统的运动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结果与实际相符合。  相似文献   

8.
应用运动学分析的方法,对大功率履带推土机差速转向机构的工作原理及使用特点进行了讨论与分析.由此得出转向液压马达的旋转方向决定了推土机转向的方向,转向液压马达的旋转速度决定了推土机转向半径的大小,同时说明了差速转向机构具备转向轻便、转弯半径小、不需维护与调整的优点.结果表明差速转向技术比传统的转向离合器-制动器式转向技术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转向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小平  马履中 《汽车工程》1992,14(2):94-102
为RSSR和RSSP型空间机构及转向机构,导出了两连架杆的位移关系式和确定机构特殊位置的公式;给出了压力角、传动角的确切定义和计算式。提出了转向机构连架杆最大位移的概念和计算步骤以及转向机构运动学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汽车在站台、码头等地方作业时,由于空间狭小,需要使用到转弯半径小、转向灵活的微型车。针对此种需求,论文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微型车四轮集中转向机构,通过CATIA软件DMU运动机构模块对该转向机构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转向机构满足微型车的转向要求;将该转向机构应用于实车上进行试验验证,试验表明该机构能很好地完成转向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当调整摇臂机构的设计参数,根据已有的基本型双前桥转向的摇臂机构,用作图法计算出二桥节臂转角β2,再计算出二桥节臂理论转角β2理,根据β2-β2理=δ是否小于1°来判断该机构是否合理;如不合理,通过改变摇臂长度R的尺寸得到合理的数值后,再用三维模型进行了校核,得到了合适的设计数据。此方法缩短了设计周期,为双摇臂机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tyre steering torque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tyre rolling speed. In limited cases, i.e. parking manoeuvre, the steering torque approaches the maximum. With the increasing tyre speed, the steering torque decreased rapidly. Accurate modelling of the speed-dependent behaviour for the tyre steering torque is a key factor to calibrate th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EPS) system and tune the handling performance of vehicles. However, no satisfactory theoretical model can be found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model this important tyre behaviour, which includes three key factors: (1) tyre three-dimensional transient rolling kinematics with turn-slip; (2) dynamical force and moment generation; and (3) the mixed Lagrange–Euler method for contact deformation solving. A nonlinear finite-element code has been developed to implement the proposed approach.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main mechanism for the speed-dependent steering torque is due to turn-slip-related kinematics. This paper provides a theory to explain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the tyre steering torque generation, which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speed-dependent tyre steering torque, tyre road feeling and EPS calibration.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的空间运动学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计算了某轻型货车的前轴内、外轮转角关系,计算结果与实测的该车前轴内、外轮转角关系曲线吻合较好。应用不同的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的平面分析方法对同一辆货车进行了分析,对所得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我国目前采用较多的汽车设计教材中介绍的转向梯形分析方法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14.
多轴专用汽车转向传动机构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轴专用车为研究对象,在对转向传动机构的数学模型的分析计算的基础上,介绍了多轴汽车的转向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根据任意轴线下液压模块式组合挂车转向系统的优化设计原理,通过合并法、分开法、综合法三种孔位处理方法,实现了对优化后的换位孔的可制造化处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应用Pro/E机构运动仿真模块进行运动仿真的工作流程.通过应用Pro/E机构运动仿真模块对双前轴转向传动机构进行匹配设计的实例,论述了商用车双前轴转向传动机构的设计理论要求、初步的传动机构实体建模方法以及转角特性分析方法、理论模型与实体模型的转角特性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实体模型的优化设计方法,并简要介绍了转向传动机构与悬架系统的运动十涉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新的设计方法,对开发的某型双前桥载货汽车的转向机构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分别就转向梯形机构和转向摇臂机构进行了理论计算和ADAMS仿真,并对转向特性进行了优化。随后的道路试验证明,新设计的转向机构性能符合要求,新的设计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刚柔耦合仿真模型的汽车转向机构改进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SGA3550矿用汽车样车出现的转向梯形臂扭转变形问题,应用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应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转向横拉杆模型,计算其固有模态.结合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建立了汽车转向机构的刚柔耦合仿真模型,研究转向梯形臂在转向过程和车轮反向跳动过程中承受的扭矩,并与多刚体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刚柔耦合模型的仿真分析更为准确地反映了转向机构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