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轻量化汽车材料技术的最新动态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5  
减小汽车自身质量是降低汽车燃油消耗及减少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采用高强度钢、低密度的轻质材料是汽车减重的最重要途径。在查阅国内外近年来最新资料的基础上,叙述了轻量化汽车材料技术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并分别介绍了国内外高强度钢和铝、镁合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在汽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轻量化汽车材料技术的最新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小汽车自身质量是降低汽车燃油消耗及减少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采用高强度钢、低密度的轻质材料是汽车减重的最重要途径。在查阅国内外近年来最新资料的基础上,叙述了轻量化汽车材料技术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并分别介绍了国内外高强度钢和铝、镁合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在汽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汽车轻量化及其材料的经济选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汽车"减重节能"是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而汽车材料、设计和工艺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主要技术途径。本文回顾了汽车用材料的发展史,从材料的技术成熟度出发,对未来汽车轻量化材料的选用进行了预测,多材料是今后汽车材料选用的战略,高强度钢和轻质材料的应用将越来越多。结合我国汽车的发展和宝钢在高强度钢方面的实践,重点介绍了作为汽车轻量化主导材料高强度钢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当代汽车用钢和超轻钢制汽车技术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代汽车用钢和超轻钢制汽车技术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汽车轻量化、汽车用钢铁材料的高强度化趋势和"超轻钢制汽车技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等.介绍了轻量化结构设计技术和轻量化材料技术,重点介绍了10类高强度钢板概念、特点和强化机理,并对最新上市的典型车型高强度钢板应用比例的演变情况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5.
轻质材料的应用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研究国内外汽车公司在车身领域的最新成果,结合上汽的车型开发经验,提出了车身材料的发展方向:高端产品以全铝车身配合复合材料外覆盖件;中端主流产品采用超高强度钢板与多种轻质材料混合连接;低端产品仍采用钢制车身,同时加大高强钢的比例。针对这三大发展方向存在的成本、工艺、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定探究。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世界钢铁协会的汽车用钢组织一直致力于先进钢铁材料的应用研究,从汽车制造的角度对高强度钢的成形性能及相关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从2007年开始的未来钢质汽车(Future Steel Vehicle,FSV)就是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它集成了世界各钢铁企业高强度钢的最先进产品、世界著名设计公司EDAG的设计水平,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密西根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先进研究成果,针对先进动力系统的新能源汽车开展全新的设计研究,使该项目的成果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一个风向标。其所采用的高强度钢材料、成形技术、车身设计理念,以及全生命周期评估的思路,均为世界各汽车供应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7.
纪鹏飞 《专用汽车》2013,(10):53-54
作为汽车轻量化的关键材料之一,高强度钢茌减轻汽车自重和提高安全性等方面效果显著。近年来,随着先进成形工艺与计算仿真技术的发展,高强度IF钢、DP双相钢、TRIP钢和热成形钢等在汽车部件中的用量越来越多。高强度钢目前在专用汽车领域的应用情况如何?在专用汽车轻量化应用方面里?该如何缩小差距?8月3019,在十堰召开的安钢集团汽车用钢推介会上,记者带着这些疑问独家专访了安钢集团兆通型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阳兆通)总经理冯振华。  相似文献   

8.
汽车工业用含铌钢的技术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外近10年来汽车用高强度钢的技术发展情况,如高强度热/冷轧钢材、IF钢、新型多相钢、含铌铁素体不锈钢等,其应用越来越重要,而多相钢将是未来汽车用高强度钢开发的主体钢材。讨论了铌微合金技术及铌在这些钢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汽车用高强度钢热成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强度钢的热成型技术可解决传统成型高强度钢板在汽车车身制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介绍了汽车用高强度钢热成型的加工工艺、加工关键技术、热成型零件的检测方法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用于热冲压成型的高强度钢--硼钢为例,对我国热成型技术的应用情况及未来热成型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汽车用钢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钢板和特殊钢两个方面评述了汽车工业用钢现状和发展趋势。高强度,高耐蚀性和高质量是汽车用钢的主要发展方向,尽管存在代用材料对钢材的竞争,钢铁工业凭借生产工艺的进步,使钢材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汽车的主要材料。  相似文献   

11.
高强度钢是车身轻量化的主要材料,高强度钢成形技术是其在车身上应用的关键。文章在介绍高强度钢分类的基础上,综述了冷冲压成形、热冲压成形、辊压成形、液压成形、变厚板成形技术的工艺原理、技术特点和发展动态,简述了高强度钢在国内外车身轻量化项目及欧洲车身会议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汽车用高强度钢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汽车用高强度钢板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对比,阐述了汽车用高强度钢的发展趋势。以轿车左/右侧B立柱加强板等4个高强度钢板零件试验模具为例,介绍了影响高强度钢板零件冲压成形过程的主要问题及调试方案,为国内汽车用高强度钢冲压成形技术研究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汽车轻量化是当今汽车发展的趋势,汽车采用合适的轻质高强度材料可以大大降低汽车重量,不但节能、环保而且安全性有保证。据统计,汽车重量减轻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油耗可降低6%~10%,并且排放随之减少,既节能又环保,因此汽车轻量化发展势在必行。但轻量化与安全性存在矛盾,因此采用轻质高强度的材料来替代普通钢板成为汽车轻量化及安全性的主要方向。高强板目前主要的高强度钢板有含磷钢板、烘烤硬化钢板、双相钢、析出强化钢及相变诱导塑性钢。高强  相似文献   

14.
轻量化技术在汽车制造中被广泛应用,轻量化材料及相关新技术的大量使用是汽车减重的重要途径。参考大众、奥迪等车型用材情况,分析了高强度及超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等轻质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的种类、性能特点、制造工艺以及在汽车上的应用现状,从成本、效率及工艺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并阐述了汽车轻量化未来发展趋势。旨在通过对轻量化材料及工艺的研究,为汽车选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汽车大梁用低合金高强度钢板的性能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低合金高强度和超高强度钢板生产汽车大梁,已成为发展趋势。介绍了汽车大梁用低合金高强度热轧钢板的性能,分析了低合金高强度大梁用板的强韧化机理和技术特性,对其生产流程中的关键工艺的控制进行了描述,最后较详细地介绍了汽车大梁所用钢板的国内外最新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对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等主要汽车生产国中的汽车轻量化发展政策推进历程和中国近期的汽车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汽车车身用钢强度分布和以日本新日铁住金及韩国浦项为代表的双相钢、TWIP钢、马氏体钢等先进超高强度钢产品的研发动态,介绍了日本神户制钢开发的汽车轻型化异材连接技术和中国汽车企业采用热成形钢替代原有材料实现汽车轻量化的应用情况。对未来超高强度钢的应用比例、车身减重与结构性能结合的多目标优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减小汽车零件的质量,对汽车上大量应用的紧固件——螺栓的强度要求越来越高。但螺栓强度超过1200N/mm^2时其延迟断裂的倾向增大.因此研究开发抗延迟断裂性能优良的超高强度螺栓用钢成为一项重要课题重点介绍了国内外螺栓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8.
杜红兵 《长安科技》1998,4(2):42-45
本文首先介绍了世界汽车工业新发展动态;其次分析了汽车新材料如:高强度钢、铝材、塑料、功能材料、智能材料等在汽车上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最后指出了为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我国汽车材料工业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EVI的概念、目的及意义,综述了热成形钢、淬火分配(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QP)钢及DH钢冷成形钢、和新能源汽车专用的高强度钢硅钢新材料方面的进展,以及可实现高精度碰撞模拟的材料断裂卡片和实现剪切边缘冲压模拟的材料成形卡片的开发进展,论述了在新材料开发和精准成形及碰撞模拟的基础上的乘用车车身正向选材,实现EVI的核心目标之一“合适的材料用在合适的地方”。探讨了热成形门环、一体化铝合金下车体、商用车热成形上装及车轮最新制造工艺技术。分析了“双碳”和“抗氢脆”两个共性需求,并提出了低碳排放汽车钢及铝合金零件的实施路径,以及抗氢脆热成形钢和冷成形钢的实现路径。对原材料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当前和未来基于EVI技术和服务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适应地球环境要求的汽车材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地球环境背景和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的措施,沦述了适应地球环境要求的汽车材料技术战略及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性,介绍了一汽集团高强度钢开发与应用、激光拼焊板坯应用与制造、内高压成形技术开发研究和镁合金开发与应用等轻量化材料技术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