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铁路撷趣     
美国开设安宁车厢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由纽约开往华盛顿的Amtrak107号列车从3月起,正式开设了“安宁车厢”——在此车厢中,禁止使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此举受到多数旅客的欢迎。 “安宁车厢”是Amtrak为乘客提供的新服  相似文献   

2.
幽默     
反问 列车员:“您拿着二等车票怎么会坐头等车厢?” 乘客:“难道我拿着二等车票就该去坐三等车厢吗?” 六个大钟 一位旅客指着火车站里的六个钟问服务员:“你们这里六个大钟指着的时间都不一样,这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3.
幽默     
解除难受 一位男子跑进吸烟车厢,着急地嚷嚷: “隔壁车厢里有一位太太晕过去了,谁带了威士忌?” 乘客中很快有人拿出了威士忌。这位男子拉过酒瓶,立即打开,仰头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然后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轨道交通列车车厢号及车厢门不易被乘客发现,造成乘客登车时间浪费,易制约列车准点率。设计一种快速登车方案,包括车厢门及车厢号两部分。将车厢门设计成高亮标注显示,并将车厢号显示牌设计成与车体外侧墙垂直。通过该设计方案,乘客可快速锁定车厢并从对应车门进入列车,节约乘客登车时间,提高列车准点率。  相似文献   

5.
经过上海地铁、伦敦地铁有关部门和英国文化协会的全力合作,今天680幅英国诗歌海报首次出现在上海地铁车厢内,为乘客带来一股清新的文化之风。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并分析车厢服务需求,优化车厢服务设施配置,提升乘客在乘车过程中的综合体验。[方法]通过研究乘客对车厢服务配置需求,构建典型的乘客服务需求空间。以Kano模型为核心建立需求评价模型,结合满意度计算方法,将感性认知进行量化,分析乘客对车厢服务配置需求的效用水平。[结果及结论]基于Kano模型并结合Better-Worse系数分析,总结出了6个魅力属性、4个期望属性、2个无差异属性和7个必备属性的乘客车厢服务配置需求清单。通过此方法清晰地展示了各种需求的重要程度,提出了在长线路列车车厢中配置充电设施、在客流量较多线路列车车厢中配置可折叠式座椅、在机场线路列车车厢中配置置物架等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7.
将视觉广告设置在城市轨道交通车厢内乘客密集的区域才能发挥其优势通过分析得出:车厢设施的类型和布置是决定乘客分布的主要因素.将车厢内的站立区域分为不同的设施服务区,对北京轨道交通典型线路设施服务区内乘客数的变化进行实地调研.运用非线性数值回归的统计分析理论,拟合北京地铁4号线和13号线乘客密度与各区域人数的关系曲线,得到乘客在车厢内的分布规律,为车厢内视觉广告的设置提供理论依据,并对广告的合理位置和内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铁站台的乘客信息系统显示下一趟地铁每节车厢的乘客数量,不仅能够有效指导乘客乘车,还能使每节车厢乘客数量保持均衡,提高乘坐舒适性。文章针对现有车载乘客数量信息处理方式的缺点和不足,提出一种全新的实现方式,这种基于车地通信的显示方案既可以减少装车设备的数量、优化逻辑,又能提高系统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提出并设计一种通过铺设在车站站台的LED地标灯管理系统,方便乘客快速找到车厢号,用于取代当前车站站台的多套地标牌,系统由车站调度系统无线控制,亮灯指示每节车厢号信息,可缩短乘客登车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夏季高温天气,车厢内的温度冷热不均成为了地铁乘客反映最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地铁车厢环境温度对人体舒适率的影响问题。方法:对7条地铁线路强冷和弱冷车厢的温度及湿度平均值进行实测分析;建立车厢模型,并明确模型的边界条件;根据地铁车厢环境温度的实测数据,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针对强代谢率乘客和弱代谢率乘客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PMV(预测平均评价)热舒适性评价指标,分析地铁车厢内4种典型截面处的人体舒适率。结果及结论:强冷车厢内的温度约为23℃,弱冷车厢内的温度约为26℃,强冷车厢和弱冷车厢的温度差约为3℃,且同一节车厢内的温度也有2~3℃的上下浮动;强代谢率乘客在20.7~22.0℃温度范围内的舒适率较高,在22.0℃时的舒适率达到最高,车内舒适率为41%。强代谢率乘客在20.7~22.0℃温度范围内的车内舒适率较高;弱代谢率乘客在23.0~24.3℃温度范围内的舒适率较高,在24.3℃时的舒适率达到最高,车内舒适率为42%。  相似文献   

11.
法国阿尔斯通公司最近研制成功最新一代,即第四代Pendolino摆式列车——ETR600型摆式列车。该型列车,由于改进了设计,使车厢内部具有更大的空间,并且提高了列车的可靠性,乘客进出车厢也更加容易。  相似文献   

12.
铁路趣闻     
列车大学 在美国纽约,很多人每天要花一、二个小时乘地铁上下班。根据这一特点,近年来铁道公司和有关部门商定,在4条铁路上开设“列车大学”。 “列车大学”当然是设在车厢里,配有黑板、播音器材等教学设备。学生就是那些上下班的乘客,教师则聘请大学教授或工程师等  相似文献   

13.
地铁车厢热环境研究常将人体边界设置为恒定热流量,无法反映人体热调节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很难准确地评价车厢环境的热舒适性。为有效地分析车厢内环境的热舒适性,提出一种57多节点人体热调节模型与车厢热环境耦合计算方法,对北京地铁15号线列车车厢内环境的热舒适性进行模拟计算。同时,采用该方法研究3种工况送风格栅型车厢内的热环境和乘客热舒适性,得到工况1的车厢内温度和速度分布均匀,乘客具有更好的热舒适性。相比恒定热人体边界条件,该方法能更全面地分析乘客的热舒适性,对改善实际车厢内的热环境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空调列车硬座车厢内污染物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检测手段很难从整体上了解列车车厢内污染物分布情况。本文以空调列车硬座车厢为研究对象,采用κ-ε湍流模型和组分输运模型,对车厢内污染物CO2的扩散情况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条缝通风模式下,车厢内在地板上方110 cm到170 cm的高度范围内,CO2质量分数基本上都超标,除了座椅间通道,整体上处于客车空调设计规范TB1951-87的上限1.7倍左右;靠近座椅间通道的两列乘客区受送风气流旋涡的影响,在110 cm的高度上,CO2浓度沿车厢长度方向呈脉动状分布;在靠近车窗的乘客区,由于上升气流的带动,乘客头部高度上的CO2浓度低于车厢中上部的浓度;在同一高度上,车厢中部CO2浓度高于端部的浓度;双人座位乘客区的CO2浓度低于同排相同高度上三人座位乘客区的浓度。研究结果可为空调列车硬座车厢内污染物的检测测点设置和气流组织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铁10号线乘车舒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的乘车舒适性,针对列车运行过程中比较敏感的振动和噪声进行研究。建立车辆-乘客耦合振动模型,推导系统振动微分方程,并编写相应计算程序进行求解,对车辆及车厢内部不同位置乘客的振动响应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乘客与车辆的振动响应间存在明显差异,车厢中部乘客振动响应峰值会较两端偏小。对北京地铁10号线部分区段车厢内部噪声进行实际测量,数据证明空气动力噪声会使得车厢连接处噪声值较车厢中部明显偏高,曲线轨道处的轮轨尖啸噪声造成列车转弯时的瞬时声压最大值略有超标。通过振动计算及噪声测试可知,车厢中部振动较小、噪声较低,乘车舒适性会优于车厢两端。  相似文献   

16.
<正>法国SNCF国营铁路公司与阿尔斯通公司签署了一份34列Coradia Liner型双动力源动车组的采购合同,合同价值3.46亿欧元。从2015年12月份起,这批动车组将替换SNCF公司某些国际线路上由机车牵引的列车。Coradia Liner型动车组介于TER型城际快车和TGV型高速列车之间。6节编组的动车组长100 m,可载乘客267人。可从站台上车。新型动车组的特点为门宽,每节车厢之间留有通道,宽敞的旅客车厢可降低噪音。车厢内窗户宽敞,采光良  相似文献   

17.
以地铁列车车厢内空气流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多条线路不同车型的车厢内风速进行实车测试,同时对车厢内乘客进行舒适度调查,分析了地铁列车车厢内环境现状。基于实测及调查结果,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法,建立地铁列车B型车满载车厢模型,分别对未加载幅流风机且空调送风温度20℃、加载幅流风机且空调送风温度20℃、加载幅流风机且空调送风温度22℃等3个工况的客室流场进行模拟,研究幅流风机对车厢内环境与乘客舒适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载幅流风机能改善车厢内气流组织,提高流场均匀度,从而大大提高车内乘客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8.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白俄罗斯近日仿效日本推出女性专用车厢,但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防止女乘客被色狼侵犯,而是由于不少女乘客投诉,受不了男乘客的臭袜子味道和满嘴的酒气。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PMV-PPD(预测平均投票数-预测不满意百分比)热舒适性指标,基于夏季列车内环境参数,计算最舒适热环境下空气温度与乘客新陈代谢率的关系。发现列车内不同新陈代谢率的乘客达到最舒适状态时所需的温度不同。地铁列车采取同车不同温的空调设定模式后乘客的平均不满意率降低。以某市地铁为例,分析了强冷车厢和弱冷车厢不同分布方案的平均不满意率。研究结果表明:列车前3节车厢为强冷车厢、后3节为弱冷车厢时,整车的不满意率平均值最低。  相似文献   

20.
广州地铁3号线在初期运行时,因二氧化碳超标曾经出现乘客不良反应的情况。结合该问题进行思考,对6号线的初期运行条件进行建模计算,分析其最不利区间的换气量和新风量,结果满足要求。经与3号线比较,认为6号线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结果表明,“活塞”风量小、区间空气品质差、列车密闭性能太好、车厢内送回风方式设置不合理等,是导致3号线乘客“晕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