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沿海港口建设作为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为了考察港口建设与区域经济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将港口建设投资作为模型中技术无效项的核心解释变量,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沿海港口建设投资对区域经济技术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港口建设对区域经济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别.在港口建设规划与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将区域经济技术效率因素和不同港口群之间的发展差异特征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2.
在空间统计相关理论基础上,利用ArcGIS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对江西省县域人口分布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2009-2011年人口分布主要特征是江西北部地区密集,南部呈现分散分布,并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聚集效应,其中,以南昌为中心存在高密度空间集聚效应,而在抚州东部存在低人口密度的空间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高速公路建设到运营全过程对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从多个角度研究了湖南高速公路对沿线地区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和对沿线经济、社会经济和投资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1949~2012年的数据,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中国交通运输、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和交通运输对碳排放的贡献存在"拐点效应",即二者在短期内对碳排放的贡献表现出上升趋势明显的现象,然而从长远角度看,这一影响逐渐减弱;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刺激效应较为突出,而长期方向上则表现为递减的现象,同时,在样本区间内,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业冲击的响应较为微弱,缺乏敏感性;经济增长和碳排放均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正向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5-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要素市场扭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效应,呈现倒U型关系,即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现象.对全国分地区样本检验发现,东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倒U型关系不显著.为进一步探索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本文引入要素市场扭曲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影响.本文从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的视角,探讨了经济增长最优条件下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选取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协整检验和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交通运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交通运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两两之间的互动效应呈现倒U型;高经济区的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交通运输和碳排放对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影响关系;低经济区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明显,碳排放随着经济增长和交通运输水平提升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2008,(7):16-16
中国将沿塔克垃玛干沙漠南缘,在喀什与和田间修建一条铁路,以加快开发新疆南部地区的矿产与旅游资源,改善沿线地区投资环境,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江苏交通工程》2003,(F09):59-61
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已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对环境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高速公路沿线地区的环境景观、生态环境及生活环境读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宁杭高速公路江苏段所穿越的南京、常州、宜兴三个地区,自然环境优美,生态保持良好,同时也是热点旅游地区。如何在建设高速公路的同时,保护利用好沿线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者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黑龙江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给沿线的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协调好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保护自然环境、协调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黑龙江省公路建设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本文对黑龙江省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影响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结合黑龙江地区的自然气候特点、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情况,介绍了黑龙江省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工程建设期和运营期间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并从生态环保、噪声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为黑龙江省高等级公路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兰新高速铁路的建设对于西北地区铁路网的完善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区域通达性、区域经济以及旅游业三方面入手,对比兰新高铁开通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探析其对沿线地区的影响。结果表明,兰新高速铁路对沿线地区的通达性、产业布局、旅游业等方面的格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和优化,其中地理位置的中心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表现出一定的虹吸效应,会弱化某些中小城市的功能,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中国各城市小汽车增量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利用政府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数据,根据人口与环境关系理论构建定量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小汽车增量调控政策对抑制私人汽车的过快增长有一定作用,但政策效应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实证分析发现,贵阳市政策效应并不显著,而杭州市的政策效应比较小,因此,小汽车增量调控政策可能并不适合二、三线城市.尽管人均私人汽车增长是人口、经济和家庭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但人均GDP是最首要的驱动因素.许多一线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库茨涅茨环境曲线拐点,人口和家庭条件也不支持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这也是未来政策调整需要考虑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城市机动化发展模式与路径,首先从机动化的目的和效应两个方面界定了机动化内涵,分析了个体机动化和公共机动化两类模式特征及相应的衡量指标。然后,应用历史数据研究了中国汽车产业政策、道路运输市场政策和城市交通政策与机动化发展历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个体机动化政策效果明显优于公共机动化政策,发挥效应时间为1-2年,非机动交通政策对个体与公共机动化模式都有重要影响。最后,针对中国机动化发展在能源、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制约,提出了统筹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合理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把握公共机动化政策推行时机和优化非机动交通政策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区域公共交通与小汽车间出行竞争力的定量化评价和影响关系解析,利用公共交通动静态数据、出租车运行数据及出行调查数据提取公共交通个体出行链和小汽车出行用时等信息,结合路径规划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计算公共交通及小汽车全过程出行耗时,基于全过程出行时间可达性视角构建公共交通竞争力评价模型;考虑公共交通竞争力的空间效应,分别选取土地利用和交通设施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提出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公共交通竞争力影响模型;以北京市为例,探究早、晚高峰等不同时段下区域公共交通竞争力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早、晚高峰期间公共交通竞争力的平均值均在1.50以内,平峰时段约为1.74,市中心区、地铁沿线和大部分居住社区周边区域的公共交通出行竞争力相对较高;各时段下公共交通竞争力呈现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且存在“低-低聚集”“高-高聚集”的典型聚集区域;土地利用混合度、办公就业密度和地铁站点密度等因素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道路网密度和绕行系数则表现出显著的正向效应。综上,所提出的评价模型能够定量化评估公共交通竞争力,所建影响模型能够在考虑空间依赖性的基础上解释竞争力与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级城市群中边界最复杂的地区,其多种隔离、多重边界的格局是建设国际一流大湾区面临的核心挑战。边界的存在使得大湾区各城市最大化地保持了差异。准确评估这种差异性如何影响城市间的要素流动,用以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对促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基于通勤交通流建立大湾区城市边界效应的分析框架和计算模型,以深圳为起点城市,利用多元数据对边界效应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与大湾区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符,解释了大湾区边界效应的规律和特征。在对边界效应影响程度定量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湾区城市之间成本边界、政策边界、地理边界三种边界效应的基本特征。大湾区应优化政策和资源投入,强化市场机制,降低政策边界障碍,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地理边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结构经过调整发展到更高级状态的过程,调整产业结构与发展低碳经济是内在统一的.基于此,选取西部地区2005~2018年11个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碳排放数据,以人均GDP、外商直接投资以及人口数量作为控制变量,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碳排放的关联程度以及长短期动态关系并据此提出相应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正向空间自相关,即技术水平越发达、产业结构越趋向高级化越有利于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数学模型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及其波动比较大,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长三角内部,江苏省和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比较大,上海市则相对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长三角及其沪苏浙三省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的6年中缩小的幅度更大,已进入主要由三次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推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对上海市尤其如此.长三角及其沪苏浙三省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其产业结构变动幅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在较长时段的截面上与GDP年均增长率的关系也较密切.最后,论文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变动及其高度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描述公路交通设施的空间分布状态,评价其与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效应,引入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中国公路交通设施的空间相关性和收敛性,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公路交通设施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显著性不断增强,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东部沿海地区及中部的长江流域地区聚集程度高,西部聚集程度低,东西差异明显;我国公路交通设施不存在α 收敛和绝对β 收敛,而引入控制变量后,存在条件β 收敛并显著,说明我国公路交通设施发展还取决于其他影响因素;公路交通设施和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正相关并高度显著,显著性高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川、云、贵地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存在α 收敛和绝对β 收敛,而引入控制变量后,条件β 收敛显著.说明公路交通设施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法律对公用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之规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用企业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由于长期的政企不分 ,行业垄断严重 ,公用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现象普遍 ,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们的普遍关注。公用企业的改革将是我国下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从探讨公用企业的法律特征入手 ,分析了我国公用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表现及存在的原因 ,提出了规制我国公用企业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立法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空间运输联系反映了地理单元间的经济联系,是考察区域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依据。首先,基于全国和省域层面运输联系数据,对中国区域尺度运输生成、增长、交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家尺度空间运输联系呈现明显的分区差异特征:东部沿海地区面向全国的中心地位突出,运输联系呈现明显的区域化态势;中部地区受沿海经济中心吸引影响,运输联系处于离散状态;西南地区表现出与经济封闭性相对应的边缘且相互孤立的运输特征;全国层面呈现明显的以沿海为中心、以中部地区为主要腹地的大尺度物流运输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从外源导向的经济特征、距离约束、运输成本的变动三方面解析空间运输联系特征的形成机理。最后,从交通角度对川渝、中三角地区未来发展态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外部效益内部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有着明显的外部效益,其效益主要流向交通利用者、沿线房地产商或沿线居民,而轨道交通建设及运营的投资方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外部效益。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外部效益存在着外溢效应,接着对外部效益内部化的模型进行研究,最后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外部效益内部化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