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有界电务段修配车间治理前各倍频程中心频率平均吸声系数0.04-0.05,作业时车间内混响噪声较重,混响时间3-4s,经监测设备负载时1号点等效声级88.9dB(A),超标3.9dB(A),2号点85.4dB(A),超标0.4dB(A),车间内瞬间峰值106.5dB(A),频谱以中频为主。为了吸声降噪,采用一种从美国进口的矿棉装饰吸声板,利用吸声板对房顶进行吊顶,以达到吸声降噪、控制混响噪声的效果。结果显示,治理后车间内各倍频程中心频率平均吸声系数达0.15-0.24,实际混响噪声已基本消除,等效声级下降范围为1.7-6.1dB(A),瞬间峰值下降范围为4.4-17.5dB(A),瞬间峰值已下降到102.1dB(A)以下,车间内等效声级已下降到83.8dB(A)以下。  相似文献   

2.
针对铁路钢轨异常波磨问题,在某高铁线路两侧对未发生异常波磨和发生波磨路段进行了噪声测试.发生波磨与未发生波磨区段的测试对比结果表明:(1)对于300 km/h动车组,动车组通过时段的等效声级远轨侧前者比后者增加2~4 dB(A),近轨侧前者比后者增加5~7 dB(A);315 Hz及以下的低频噪声基本不发生变化,在630 Hz、1 250 Hz处出现增量峰值,峰值增量接近10 dB(A).(2)对于250 km/h动车组,动车组通过时段的等效声级变化不明显[1.0 dB(A)以内];315 Hz及以下的低频噪声基本不发生变化,在500 Hz、1 000 Hz处出现增量峰值,峰值增量2~3 dB(A).(3)根据理论计算,对于250 km/h动车组,一阶振动频率约在490 Hz左右;对于350 km/h动车组,一阶振动频率约在600 Hz左右,与现场噪声峰值出现频率的实测结果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高速铁路高架车站候车厅声学环境现场试验数据,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通过技术可行性分析,提出我国高速铁路高架车站候车厅声学环境要求的4项评价指标:受高速列车运行噪声影响的小时等效声级(LAeq,1h)、列车通过暴露声级(TEL)、候车厅内500Hz混响时间(T60,500Hz)和扩声系统语言传输指数(STIPA)。每项评价指标又划分为允许限值和鼓励限值2个等级;其中,允许限值建立在现阶段技术可控的基础上,它对应于LAeq,1h≤65dB,TEL≤85dB,(T60,500Hz)≤2.5s,STIPA≥0.45;鼓励限值旨在保障旅客候车舒适性,并需通过加强候车厅声学设计、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方可达到,它对应于LAeq,1h≤60dB,TEL≤80dB,(T60,500Hz)≤2.0s,STIPA≥0.55。  相似文献   

4.
通过8只灰鼠连续9天暴露于倍频带噪声(其中心声级在4.0千赫)的不同声级中(57.65.72.80.86和92分贝)。每日6小时的噪声暴露和18小时的安静期的试验。作者观察到: 1.动物通过连续7阶段的听阈训练后,其听力反应达到90~100%正确性。过长的训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2.灰鼠的最大听阈损失频率为5.7千赫;即暴露噪声中心声级4.0千赫以上的半个倍频程处。其次的损失频率为8.0,2.0和0.5千赫。 3.在一天当中灰鼠的最大阈移发生在噪声暴露后4分钟时;并且常常是这种最大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地铁列车以80 km/h速度运营下,隧道内轮轨振动噪声与车内振动噪声的关联性,针对北京某地铁线路,利用压电式加速度计、噪声传感器、数据采集分析仪等设备开展系统的振动、噪声测试。从振动加速度时域、频域以及振动加速度级、铅垂向Z振级、累计百分之十Z振级、最大Z振级、等效连续A声级等角度对测试数据进行评估与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建立轮轨振动噪声与车内振动噪声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车内振动加速度最大值约为道床的1/5;道床与车内的振动响应大致相同,两者的卓越频率均主要集中在300~350 Hz、500~700 Hz, 1/3倍频程中心频率均集中在512 Hz附近;轨旁噪声比车内噪声高28~30 dB。  相似文献   

6.
对无砟轨道吸声板降噪措施效果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框架型和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铺设吸声板前后进行了列车辐射噪声测试,结果表明:在距线路中心线3.75m、于轨面1.5m处,框架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噪声降低约2dB(A),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降低约1dB(A),该吸声板的吸声系数在315~3150Hz的中高频段有较好的吸声效果,能够有效吸收列车通过时主要分布在500~4000Hz中高频段的辐射噪声能量,具有一定的吸声效果。并对产生不同吸声效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该测试结果可供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铁路提速和今后高速化的需要 ,正在对现行标准GB/T 345 0 - 94《铁路机车司机室噪声允许值》进行修订。本文介绍了有关的国际标准情况和修订中考虑的一些问题。此次修订基于国际标准UIC 6 5 1OR- 2 0 0 1,拟将速度范围提高到 30 0km h ,评价量采用 30min等效声级 ,司机室内噪声的强制允许值规定为 78dB(A)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吸声材料布局对铁路声屏障降噪效果的影响,以3 m直立型声屏障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和声学边界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建模,分析6种非全吸声屏体布局声屏障的降噪效果,并与全吸声和全反射型声屏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吸声屏体在上部、中部、下部分别对高频(1 000 Hz左右)、中频(630~800 Hz)和低频(100~500 Hz)噪声的插入损失影响较大;在水平方向上,随着下部吸声屏体面积增加,声屏障总的插入损失逐渐增大,声屏障下部屏体2 m范围内吸声对插入损失的改善起主要作用;竖直方向上,受声点7.5 m以上时,声屏障中上部屏体1.5~2.25 m范围内吸声对插入损失的改善起主要作用;随着距离增加,非全吸声屏板布局与全吸声、全反射布局之间的降噪效果差值逐渐变小。当受声点高度为1.5 m,距离声屏障2 m时,非全布局与全吸声和全反射工况的降噪效果相差8.6 dB(A),距离20 m位置时相差2.6 dB(A),距离30 m位置时相差为1.1dB(A)。  相似文献   

9.
我国铁路声屏障应用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我国既有铁路声屏障应用状况基础上 ,探讨性地提出了铁路声屏障的评价方法和应用效果。建议采用列车通过时段的等效声级插入损失值作为铁路声屏障降噪效果的评价量 ,测点位置除应包括各保护目标外 ,还应增加测量距离铁路外侧轨道中心线 30m处 ,距轨面 1 5m高处的声屏障插入损失值 ,以利于统一比较不同场所的声屏障实际降噪效果。按照上述评价方法 ,目前我国铁路已建成的多数 2 5~ 3 5m高的直立吸声式声屏障 ,在铁路边界测点处的降噪效果为 3 6~ 6 5dB(A)。  相似文献   

10.
铁道机车风笛声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量的风笛试验测量基础上,比较了不同型号机车风笛的声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机车前方中心0°大约30m处的声级为105~112dB(A);风笛与机车正前方线路中心线夹角为0°~45°弧范围内,国产风笛声级波动范围在2~8dB(A)之间,0°~90°弧范围内,约为6~11dB(A)。而对不同测点的加拿大和谐式及美国风笛的声级比较,差值均在1~2dB(A)范围内波动。加拿大和谐式及美国的风笛声能主要集中在250~4000Hz;而国产风笛主要集中在500~8000Hz。提出了国产风笛与国外风笛在声学性能上的差距,强调风笛频谱特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一高速铁路的城市区域低速区段分别选取钢轨阻尼与声屏障组合措施区段、声屏障区段及对照区段3处进行降噪效果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67~146 km/h低速条件下,距离外轨7. 5,25. 0 m处的钢轨阻尼及声屏障组合降噪措施相比单一声屏障措施的附加降噪量分别为1. 6~2. 0,0. 6~0. 8 dB(A);钢轨横向、垂向加速度减振量为2. 1~2. 8 dB;钢轨阻尼对轮轨噪声主要作用频率具备减振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地面过渡段地铁振动的响应特性,对广州市坑口地铁站前所处地面过渡段轨行区以及其临近地面进行振动以及噪声测试,对所得振动加速度进行傅里叶变换,分析了列车振动在横向上的传播规律以及列车振动的影响因素,得到了以下结论:列车制动行为、钢轨接头以及列车载重的增加会增强列车振动,而碎石道床可以有效减弱列车振动的传播;上、下行线列车经过时,其轨枕测点振动加速度峰值分别为10.80和4.22 m/s2,地面振动加速度峰值为0.07 m/s2,振动加速度在横向上的传播呈现逐渐衰减的趋势;列车振动引起下方轨枕最大频响在110 Hz左右,频响范围为0~400 Hz;旁边轨道轨枕最大频响在80 Hz左右,频响范围为0 ~200 Hz;地面最大频响在50 Hz左右,频响范围为0 ~100Hz;整体车致振动传播过程中高频成分衰减较大,到了地面低频响有所放大;列车运行致使振动噪声在地面临近轨道一侧噪声最大值为95.5 dB,远离轨道建筑物楼底噪声最大值为87.9 dB,超过规范噪声限制75 dB,振动噪声在横向上有小幅度衰减.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噪声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我国高速铁路噪声实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速铁路噪声的特性。动车组高速运行时,在桥梁区段峰值均出现在低频段(f=31.5~63Hz);路基区段的噪声频谱呈宽频特性,在低频段(f=31.5—63Hz)和中高频段(f=500—8000Hz)声能量均较为集中。高速铁路列车辐射噪声随速度的关系式与国外辐射噪声随速度的关系基本一致,当高速动车组运行速度大于300km/h后,轮轨噪声、空气动力噪声和集电系统噪声成为主要声源。高速列车辐射噪声几何衰减基本遵守距离加倍,声级衰减3—4dB(A)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选6~12名听力正常的男学生(年龄18~22岁)为受试者,暴露于间断性和稳态连续性噪声(作用时间为8小时,噪声性质为粉红色噪声)后,测定其听力的暂时性阈移(TTS)和尿中的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作用噪声呈梯形形式。其上升和下降时间为500毫秒,作用时期为6.5秒。间断噪声的峰值是80和90dB(A)。噪声暴露类型为:(1) 对照试验。(2) 峰值为90dB (A)暴露2分钟。(3) 峰值为90dB(A)暴露1分  相似文献   

15.
铁路承运稀土等放射性矿物的监测核查工作在全路已开展多年 ,为掌握放射性物质运输前环境放射性的本底资料 ,对途经稀土之乡尚未正式承运放射性物质的京九线赣南路段进行了铁路线路和站场环境的放射性本底调查。通过现场测试和实验研究 ,新修京九线赣南段线路和站场土壤中放射性比活度为总α平均 0 6 8~ 3 2 3× 10 3Bq·kg- 1 ,总 β平均 0 4 3~ 0 6 7× 10 3Bq·kg- 1 。水中总放射性比活度为总α平均 0 0 36~ 0 12 1Bq·L- 1 ,总 β平均0 0 8~ 0 2 3Bq·L- 1 。氡及氡子体为子体 (潜能 )浓度平均3 6 4~ 8 15× 10 - 8J·m- 3,氡浓度平均 14 1~ 2 9 0Bq·M- 3,2 1 884 Po(RaA)浓度平均 0 10~ 0 18Bq·m- 3。站场环境γ照射量率平均为 5 2~ 7 7× 10 - 9C·(kg·h) - 1 (μR·h- 1 )。站场表面放射性活度平均为α 0 0 2~ 0 0 7Bq·cm- 2 ,β 0 0 3~ 1 0Bq·cm- 2 。属于一般本底范围 ,所得本底资料 ,可为今后评价稀土运输对环境放射性水平的影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工人在噪声环境中工作时的各种机能状态变化,说明防噪耳塞的吸声效果。作者调查了机器制造厂的机器装配车间里的钻床与车床的稳态噪声。频谱图表明以500~8,000赫的声能占优势。A声级为85~87分贝。调查对象为16~18岁的青少年工人15名,其接触噪声的工龄为1~2年。在一个劳动日中主要劳  相似文献   

17.
为降低某地铁车辆辅助变流器的噪声,通过不同工况的振动噪声测试,获得了辅助变流器的噪声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噪声传递路径分析、优化风道结构和风道消声处理。对比测试结果表明:风机高速整机满载工况下的噪声最大,风机低速整机空载工况的噪声较小;1 250 Hz以下的噪声以风机气动噪声为主,1 250 Hz~10 kHz频段范围内,机械性噪声和电磁噪声贡献较大;多个振动主峰值频率与噪声主峰值频率基本吻合,振动与噪声的相关性显著;风机高速整机满载工况下,各测点优化后的噪声值较优化前降低8.6~12.2 dB(A),取得了明显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动车组噪声特性。方法噪声声级及个体剂量检测,噪声评价数计算分析。结果 (1)噪声频谱以31.5~1 000 Hz为主,频谱变化与线路有关。(2)噪声评价数<80 dB(A);列车长个体接触剂量LAeq,8 h为(71.983±3.2936)dB(A)、列车员LAeq,8 h(73.461±4.1342)dB(A)。结论动车组噪声强度可能不会导致列车员噪声聋,噪声频谱以中低频噪声为主,其变化与运行线路和车厢位置有关,应关注低频噪声的检测、评价和治理,并进一步研究其与气压瞬变现象对中耳气压伤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9.
铁路无砟轨道区段的噪声辐射比有砟轨道区段严重,常采用轨道表面铺设吸声板来降低轮轨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了控制铁路无砟轨道区段的轮轨噪声辐射,根据微穿孔板吸声理论建立多孔吸声板吸声系数计算模型,并将计算得到的吸声系数输入到轮轨噪声预测系统中,得出轨旁噪声的频谱和等效声级,分析多孔吸声板的空隙率、厚度和孔径对降低轮轨噪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多孔吸声板的空隙率越大,对轮轨噪声的吸声效果越好,但太大的空隙率会降低对中高频轮轨噪声的吸收,建议空隙率应该控制在0.4%~0.6%之间为宜;多孔吸声板厚度越大,对轮轨噪声的吸声效果越好,但板厚过大会影响到其他行车安全问题,板厚应控制在既能高效降低噪声、又能保证行车安全的限值之内;多孔吸声板的孔径越大,对轮轨噪声吸声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某地铁车辆辅助变流器的降噪,先后对安装和去除铝箔吸声材料的原型机和裸机进行噪声测试及特性分析。对比分析可知进、出风口传播的气动噪声为最主要噪声源,电磁噪声和由柜体各壁板传播产生的振动噪声对整体噪声有不可忽略的贡献,原型机在噪声贡献最大的250~4 000 Hz频段范围内噪声峰值降低量较小。通过降噪量计算,提出了更换吸声材料、增加消声通道和吸声面积等改进方案,并通过测试确认,改进方案在不同工况下的平均降噪量可在原型机基础上提高4.8~5.1 d 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