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 案情介绍 甲公司与乙公司均为大型商贸企业。2010年3月,甲公司向乙公司采购35000t乌克兰铁矿粉,总价额为3300万元。货款支付方式为6个月承兑汇票。乙公司为保证交易安全,要求甲公司提供担保,后丙公司向乙公司提供一份保证函,约定由丙公司为甲公司与乙公司的交易提供保证担保。乙公司在审查丙公司提供的介绍材料中发现,丙公司为甲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丙公司提供的保证资料中附有甲公司同意的股东决议。  相似文献   

2.
行车数据集中化管理是铁路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案有效组织并管理了车站重要的行车数据,为统计行车数据提供了方便的方式,为运输合理化提供了参考数据,也为整理、存档车站行车数据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监控装置为保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为分析事故提供了依据,但对于手柄级位的记录却是一个空白,手柄级位检测装置则弥补了这个缺陷。实现记录级位和主断分合信息给乘务员平稳操纵提供了指导资料,也为事故分析提供了准确依据。介绍手柄级位检测装置的构成,主要功能和特点、参数以及运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浅谈信号系统与安全门接口控制系统(BID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地铁1号线信号系统与安全门接口控制系统(BIDI)是列车自动驾驶系统(ATO)的子系统,是基于射频技术对列车身份和列车编组进行自动识别的系统,它为站台安全门和列车门的同步控制提供必要的信息,同时也为ATS系统提供相关列车运行信息,从而为行车运营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铁路工程抗震规范提供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延性设计计算方法;并以昆明地铁6号线某桥为工程实例,对比铁路工程抗震规范提供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延性设计简化计算方法及时程分析法,能为今后8度地震区同类桥梁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城市铁路     
《世界轨道交通》2011,(9):15-17
庞巴迪联合体为南京地铁3号线提供牵引系统 7月27日上午,由庞巴迪运输集团和江苏新誉集团组成的联合体,与南京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同,将为南京地铁5号线提供最先进的牵引系统,合同总额近4800万欧元。庞巴迪联合体将为南京地铁5号线46列6辆编组地铁列车提供牵引系统。根据合同要求,  相似文献   

7.
铁路旅客服务信息系统直接为旅客提供服务,其导向信息子系统为旅客提供的信息是否及时、准确,关系到旅客行程是否顺利、舒心,以及车站的客流是否能够及时疏解等。因此,站在旅客的角度改进导向信息系统中存在的不足,为旅客出行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信息,使旅客能够舒心、便捷地完成旅程,是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高速铁路CFG桩沉降变形性能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现场CFG桩沉降变形测试,为研究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加固机理和沉降特性提供试验支持,并检验目前CFG桩设计采用的参数及方案,为确定CFG桩的设计方法和沉降变形的计算理论提供实测依据,并为工程方案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铁路桥梁的三维可视化为桥梁设计人员提供了交流平台,为技术人员对桥梁的管理维护提供决策支持。本文通过分析桥梁的三维数据模型和结构特征,基于Multigen Creator提出了铁路桥梁三维建模的方法,并以桥梁为例展现铁路桥梁三维实例。  相似文献   

10.
《铁道建筑》2011,(5):8
1外部电源——能量源头为高速列车提供能量的源头来自电力系统,通过牵引变压器实现从电力系统到牵引供电能量的转换。一般普通铁路,所接入的电压等级为110 kV,而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所接入的电压则为220 kV,为高速铁路供电提供更加完备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多跨连续曲线梁桥静力分析的有限段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能量变分原理,推导出平面曲线籀梁的基本微分方程、边界条件;采用微分方程的齐次解作为位移模式,推导出平面曲线箱梁有限段法分析的单元刚度矩阵、荷栽矩阵;编制了计算分析程序,计算结果与其他方法分析值吻合较好:探讨了抗弯刚度与抗扭刚度之比对连续曲线箱梁位移、内力的影响,为连续曲线箱梁的设计计算与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变高度连续曲线箱梁的剪力滞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能量变分原理,推导弯曲、扭转、剪力滞耦合的曲线箱梁弹性控制微分方程及其边界条件,得到微分方程的闭合解。利用所得的弹性控制微分方程的齐次解作为位移模式,应用刚度法和功能原理推导单元刚度矩阵及荷载列阵,建立一种考虑弯曲、扭转、剪力滞的曲线箱梁有限段模型。编制计算程序,对变高度连续曲线箱梁进行计算,探讨在不同荷载下的宽跨比和梁高比两个参数对剪力滞的影响,得到变高度连续曲线箱梁剪力滞效应的一些规律。进行剪力滞模型试验研究,并对模型桥进行有限段法和有限元法的数值计算,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本文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所得公式是对连续曲线箱梁剪力滞效应理论的补充,分析所得结果为连续曲线箱梁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曲线箱形梁兼具弯梁桥与箱形梁两者的特点,由于曲率的影响,竖向荷载作用下曲线箱梁弯矩与扭矩互相耦合同时存在。根据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对曲线箱形梁空间受力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以60m单跨单箱形截面曲线混凝土简支梁为例,利用有限元软件TDV建立空间板单元模型,分析自重作用下,不同曲线半径下主梁截面正应力及剪应力分布,根据弯曲变形与应变的关系,比较曲线梁桥与直线梁桥正应力横向分布规律,提出用应力增大系数来表征曲线内外侧弧长不同引起的应力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受剪力滞后效应影响,曲线箱梁桥截面正应力分布还与内外侧弧长不等引起的应力增大系数有关。  相似文献   

14.
结合集包第二双线霸王河1号大桥小半径连续弯梁转体工程实践,介绍一种新的合龙段施工方法,合龙段采用预埋与梁体外形相同的钢壳,使后续的合龙段施工在封闭钢壳内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对既有铁路的影响;同时采用球铰设横向预偏心解决曲线梁偏载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曲线薄壁箱梁的翘曲扭转理论和微分几何为基础,导出了曲线箱梁的应变一位移关系.基于能量原理,通过引入单元变形模式,建立了相应的有限元列式,给出了曲线箱梁单元刚度矩阵及等效节点荷载列阵.数值算例结果表明,该理论正确,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6.
以跨径比(计算跨度与曲线半径的比值)和横隔板数目为参数,对6片钢-混凝土简支曲线组合梁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曲线组合梁跨中集中荷载作用下的荷载-变形曲线、应变分布和钢梁与混凝土板间的相对滑移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曲线组合梁的抗弯刚度和抗扭刚度均随跨径比的增大而降低,横隔板数目对其受弯性能影响不大,但端横隔板对受扭性能影响较大;有横隔板处切向应变在曲线内侧小,外侧大,无横隔板处则相反;钢梁与混凝土板结合面上的切向滑移随跨径比的增大而增大,横隔板数目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考虑不同力学因素的有限元模型,对不同曲率半径的波形钢腹板曲线箱梁桥的静力特性进行计算,分析了结构主要部位在活载作用下的内力、变形和应力分布随其曲率半径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波形钢腹板使得曲线箱梁桥抵抗翘曲的能力减弱;波形钢腹板箱梁截面正应力横向分布不均匀,钢腹板和混凝土板相交处正应力发生突变;钢腹板剪应力沿腹板高度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8.
以新建蒙华铁路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大桥北引桥40 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为背景,介绍了基于移动模架的铁路简支箱梁施工工艺。依据线路的具体布置,开发了适应于曲线段以及公铁合建段过孔的ZQMS1200上行式移动模架,并详细介绍了该移动模架的结构。从移动模架的提升、预压以及特殊工况下的过孔角度出发,对移动模架的制梁技术进行说明。该工程实践结果表明新开发的移动模架能够保证梁体混凝土的浇筑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武汉到咸宁的城际铁路中采用了大量的小曲线半径连续梁桥,最小半径达320 m,为目前我国曲线半径最小的铁路连续梁桥。本文采用ASCB和BSAS建立平面模型以及采用Midas2006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对跨径组合为(24.65+24.65)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分别进行施工阶段及运营阶段分析,计算恒载、活载、预应力、收缩徐变、体系温度、局部温差、支座不均匀沉降等荷载,得出支反力及内力、应力、强度、变形等,并进行了分析比较。由于"弯-扭"耦合作用、剪力滞效应及畸变挠曲效应、预应力损失等,使得曲线梁腹板内侧和外侧受力不同、支座的内侧和外侧受力也不同,因此不能单一采用以直代曲或者平面代替空间的计算结果,尤其是当曲线半径较小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多种计算手段相互校核。并且通过采用箱形截面设计、加横隔板、降低曲线上车辆通过速度等可降低曲线效应对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站区内高架桥多受铁路、站台和景观等限制,在跨度和线形等方面不尽合理.在设计受限的情况下,站区桥梁常设计为失稳风险较高的单支点曲线箱梁的形式.本文以天津西高架桥为例,研究提高其稳定性的合理措施,以保证站区高架桥的安全性和景观性的协调.研究结论: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计算模型,并进行针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空间模型可较真实地模拟曲线钢箱梁的受力特点,选择适宜的墩梁固结措施可有效降低曲线钢箱梁的倾覆风险,同时合理选择结构的支点偏心值亦可提高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文中研究结果对类似工程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