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肯尼亚蒙巴萨港集装箱大量堆积,后方铁路通道的建设发展迅速,为缓解港口集装箱堆存能力不足的问题,东非地区铁路内陆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迫在眉睫。在阐述铁路内陆集装箱中心站定义及东非铁路内陆集装箱中心站具有满足区域集装箱运输需求、便于开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利于集装箱集中到发、运输优势明显等作用的基础上,从东非铁路规划、集装箱运量预测2个方面分析东非铁路集装箱运输规划。最后结合内陆集装箱中心站的分工及选址原则,提出东非铁路内陆集装箱中心站的选址和运营管理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集装箱运输是世界各国货物运输的共同趋势,建设集装箱中心站是铁路货物运输发展的重要举措。合理选定郑州集装箱中心站站址,不仅可以实现铁路运输的高效率,而且对提高铁路运输的竞争能力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站址方案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推荐意见。  相似文献   

3.
2005年12月9日15时30分,伴随着一声汽笛长呜.首列满载着集装箱的列车从国内首个集装箱中心站芦潮港站缓缓启动,驶上刚刚建成的浦东铁路。至此.上海洋山深水港重要配套工程——浦东铁路一期工程正式投入运营.“海铁联运”实现“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4.
“十五”时期,铁路运输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铁路旅客周转量、货物发送量、运输密度、总换算周转量等主要指标已稳居世界领先位置。其主要成功经验和做法是:部党组紧紧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确立了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实施提速战略;始终坚持走挖潜扩能之路;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实现重大突破;全力以赴确保重点物资运输。“十一五”时期,客贷运输新的目标要求是:客运方面,要在高速铁路和既有线再提速、充分发挥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能力、全面提高客运服务质量,以及客运专线的运营管理上取得新突破;贷运方面,要在运输结构调整、推进大客户战略、贷运快捷运输、优化运输组织、深入挖潜提效上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5.
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站场配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芳 《铁道货运》2011,29(10):38-42
根据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规划,将在全路15个铁路局建成18个路网性集装箱中心站。根据集装箱中心站设备配置的总体要求,提出集装箱中心站主要设备的配置,重点分析探讨集装箱中心站基本站型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亢巨龙  闫伟 《中国铁路》2011,(9):18-20,24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集装箱枢纽中心,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简称成都中心站)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现代化的场站设施,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企业。成都中心站的投入运营,将带动地区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区域物流中心的核心地位。针对成都中心站的现状,从优化产品结构、转变运营组织方式、提高设备运用效率和建立EDI电子平台等方面提出成都中心站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尹建玲 《铁道货运》2006,(6):42-43,46
分析了青岛地区集装箱运输的现状以及制约铁路集装箱发展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制定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策略的原则,提出了转变观念,加强与多式联运系统的协作;深化改革,为客户提供全程“门到门”服务;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便捷的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内部资源,优化办理站分布;采用灵活运价政策,吸引适箱货源,加快中心站建设及建成集装箱调运中心等方面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2008年10月5日,位于货运北环线新筑站的西安集装箱中心站开工建设。西安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工程作为陕西省政府和铁道部确定的重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是西安铁路枢纽扩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9.
张静 《铁道货运》2013,(11):5-8
阐述贷运改革实行后灵活的受理方式、“一口价”收费、“门到门”运输、“前店后厂”等理念为铁路发展带来的优势;针对铁路贷运改革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铁路服务与市场要求存在差距,基层营销能力尚未真正形成等问题,提出强化制度完善和制定,提升铁路市场营销能力,根据市场合理浮动价格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重载铁路运输是国际公认的铁路货运发展方向,其特点是大轴重、长编组、大运量、高密度。重载铁路技术作业站是承担重载铁路安全运输及大能力、高效率作业的关键作业节点。结合大秦线4.0亿t、朔黄线3.5亿t扩能改造,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等重载铁路建设和运营的成功经验,从重载铁路运输车流特点及组织形式、技术作业站分类、影响技术作业站图型布置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出重载铁路技术作业站基本平面布置图型,分析不同图型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为我国重载铁路的建设、运营提供技术标准和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