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本文以汕潮揭地区综合交通规划研究为依托,基于同城化发展趋势分析了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发展的要求,结合其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定义了规划原则与发展战略,梳理出交通网络布局研究的"二维演绎"技术思路,以"一张网"理念系统地谋划、整合和完善了地区交通网络规划布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区域同城化产生的背景和内涵出发,对同城化发展中交通运输需求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同城化区域的交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李彩霞 《综合运输》2009,(11):40-43
本文通过对广佛都市圈在珠三角城市圈的特殊地位分析,得出实现广佛交通一体化的必要性;针对广佛目前的交通现状问题,提出了广佛一体化的交通发展目标与任务,探讨了建构一体化交通的策略方案。  相似文献   

4.
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整合模式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毅  李华中  彭伟 《综合运输》2010,(10):43-49
本文在界定区域交通一体化、区域交通整合等内涵,明确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整合的理论基础、原则、具体准则和决策层次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区域交通规划整合的思路模型与方案模型,构建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整合模式框架,为区域交通一体化规划整合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交通预测模型是综合交通规划的重要工具。本文以汕潮揭地区综合交通规划为依托,以TransCAD为平台,构建区域综合交通预测模型,对规划方案进行量化研究,摒弃了传统"理性规划"交通需求引导滞后、与土地利用互动不强等局限。基于预测模型和"一张网"布局规划,构造了"情景假设+因子递进"方法,设计若干战略规划方案,通过对测试目标与决策评价结果的量化比较分析,展现了"情景因子"战略方法对于总体规划方案的贡献,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更显客观科学。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是江西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平台。立足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区位条件及发展阶段,对其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分析了城市群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从城市群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动力角度分析新常态下城市群交通发展呈现的新特征。以支撑区域开放发展为目标提出强化城市群面向区域的互联互通网络,提升航空通达能力,优化水运效率、降低水运成本等交通发展建议;从促进城市群内聚发展角度提出优化城市群综合运输组织模式,完善城际交通网络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一体化交通规划有利于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健康发展,在我国实现一体化交通规划的途径包括: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建设;科学设立区域综合交通规划机构;立法体现一体化交通规划原则以及多部门参与一体化交通规划。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由于人们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私家机动车总量逐渐增多,城市道路负荷逐步增大.同时,城市道路运转速度加快,人们对日常生活提出更高的需求.为减少城市交通拥堵的现象,保障人们正常出行,保证各种道路工程的顺利运行,道路规划工作者就要充分考虑道路的总体设计,同时为道路的后续管理工作做好铺垫.通...  相似文献   

9.
整合资源:推进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地处我国南大门,毗邻港澳地区,是我国通往世界各地的主要门户之一。土地面积4.16万平方公里,占广东全省的23.4%,人口总数达4280万人,占全省的49%。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城市与城市群发展的概况,指出目前我国城市群交通规划中普遍存在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规划前期研究不充分的问题。通过对城市群地区运输需求的调研,分析了城市间运输需求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规律。本文还从规划依据、发展目标、不同方式的功能定位、跨方式衔接、运营规划与补贴以及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等角度阐述了城市群交通规划的关键问题,分析了城市群交通规划不同于一般区域或城市交通规划问题的要点,提出了做好我国城市群交通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牛爱国 《交通节能与环保》2021,17(2):122-124,129
本文基于工程设计案例,从交通功用与环境融入统一的理念,探讨环境融入型湿地景观桥梁设计技术要点,提出满足交通功用需求、适应湿地环境特点和注意细节设计的湿地景观桥梁环境融入型设计思路,要求湿地公园桥梁设计必须落实环境融入理念,努力设计实现功用性和环境融合性相得益彰的景观桥梁,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设计实现既体现人文关怀也体现环境关怀的现代湿地景区桥梁。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广西交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从信息系统监理角度分析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并就如何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以后出现类似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某大跨度双曲拱桥的主要病害及结构性能验算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桥梁加固拓宽设计及施工方案。实践证明,该加固拓宽方案是合理可行的,可为其它既有双曲拱桥加固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崔愿  陈璟 《综合运输》2021,(2):40-46
推进交通运输与其他产业融合是贯彻党中央精神、加快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本文系统阐述了我国交通运输与其他产业的内在联系,剖析了融合的作用机理,对新时期交通运输与其他产业融合进行了定义,分析了融合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发展对策建议,对于指导交通运输与其他产业融合、推动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交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平流层通信是指利用位于平流层的高空平台电台代替卫星作为基站的通信。文章基于平流层通信的特点及发展现状,介绍了平流层通信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用途,阐述了平流层通信存在的平台搭载、频谱分配、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某城市桥梁声屏障设计实例,针对该桥两侧敏感点的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类型的声屏障,并通过科学的声学计算,从结构、排水、景观三个方面进行了声屏障设计,对类似项目的声屏障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单片机与上位机的数据采集与通信系统的速度与外扩展局限性,文章构建了一种基于ARM与以MATLAB为上位机的通信系统。该系统主要运用MAT-LAB新增的设备控制工具箱实现STM32与MATLAB之间的串口通信,简化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应用该系统对ADXL345采集的加速度信号与MATLAB进行实时通信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通信准确、运行稳定,可用于桥梁结构的健康监测数据传递。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广西交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现代交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分析了广西交通的现状,提出了现阶段广西利用后发交通优势和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机遇对交通进行重新布局与构建的发展思路,并针对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全站仪与PC-E500计算机的有线联机原理入手,介绍了无线通信模块的基本性能,阐述了全站仪与PC-E500计算机无线串口模块的改造连接工序及要点,并通过测量试验验证了全站仪与PC-E500计算机无线串口通信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A widespread deployment of vehicle auto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VACS) is expected in the next years. This may lead to improvements in traffic management efficiency because of the novel possibilities of using VACS both as sensors and as actuators, as well as of a variety of new communications channels (vehicle-to-vehicles, vehicle-to-infrastructure) and related opportunities. To achieve this traffic flow efficiency, appropriate studies, developing potential control strategies to exploit the VACS availability, are essential. This paper describes a hierarchical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framework that can be used for the coordinated and integrated control of a motorway system, considering that an amount of vehicles are equipped with specific VACS. The concept employs and exploits the synergistic (integrated) action of a number of old and new control measures, including ramp metering, vehicle speed control, and lane changing control at a macroscopic level. The effectiveness and the computational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are demonstrated via microscopic simulation for a variety of penetration rates of equipped vehi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