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本论文在获取路域区域不同环境生态原貌信息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路域原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环境的生态原貌(本底)和退化程度进行了综合多目标、多属性、多层次复杂系统评价分析,所探讨的高铁生态本底评价指标和方法,对于高铁选线、环境影响评价以及高铁建设生态恢复及重建工作,建设绿色美丽高速铁路,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意义。为此以长益城际铁路为例,对高铁路域区域生态本底和退化程度评价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研究结论:(1)高铁路域区域生态本底评价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等方法来进行系统评价分析;(2)正常和轻度退化的高铁路域区域地段,适宜修建高铁,但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和充分的生态恢复和重建措施;(3)严重退化和已经恶化高铁路域区域地段,必须绕行;(4)该研究成果对于高铁环评和环保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以其运行速度高、运输能力大、安全性能好、舒适程度高、能源消耗低的优势,被誉为绿色工程,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青睐。但高速铁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高速铁路线带状结构对生态环境的深度阻断和切割是最为严重的一种人为干扰方式。针对现行高铁生态环保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构建以优势度变化值、适时绿化率、水土流失量、动植物保护度为核心的高铁建设生态环保目标规划指标体系,并采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对高铁建设生态环保指标进行目标规划。以某高铁项目为例,对该铁路的生态环保目标规划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并将ANFIS预测结果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论:(1)在不具有大量训练样本的情况下,将神经网络的学习机制引入模糊系统,采用ANFIS方法对高铁建设生态环保进行目标规划,构建人类感觉和认知成分自适应系统,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2)与BP神经网络方法相比,ANFIS方法预测精度较高,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3)构建的高铁建设生态环保目标规划指标体系,采用ANFIS法可合理地对生态环保指标进行规划,研究成果为可持续发展型绿色高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3.
分析高铁智能安全保障技术需求,研究总体架构构建、关键技术预测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其技术发展路线。结合物联网新技术形成联网监控和信息综合应用全面感知系统,在防止自然灾害、周界侵限及线路周边环境影响等方面,建立完整的高铁外部环境智能安全监测技术体系;突破高铁自然灾害预警及报警信息的自动处置技术,提升高铁风、雨、雪等灾害报警的处置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利用高分辨遥感变化检测技术,周期性地监测高铁沿线周边环境安全状况;利用物联网新技术,形成联网监控及信息综合应用全面感知系统,通过多源信息输入,加强复合技防技术支持,构建人机智能交互,建立基于动车运行及基础设施和周边环境监测的"人防、物防、技防"全方位一体化高铁智能安全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高铁")车站选址方案评价的多属性决策问题,从经济因素、路网因素、功能因素、协调因素和环境因素等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已有研究评估信息表征不完整和集结不准确等不足,提出1种直觉乘法偏好信息下的高铁车站选址方案评价方法。该方法运用直觉乘法数表征方案偏好评估信息,结合偏好信息隶属度和非隶属度交叉影响下的直觉乘法数运算规则,提出直觉乘法交叉加权平均(IMIWA)算子和广义直觉乘法交叉加权平均(GIMIWA)算子与其相关性质,然后利用GIMIWA算子对高铁车站选址备选方案的偏好信息进行集结并确定最终方案排序。算例结果证实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铁路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铁路建设项目作为大型非污染型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和难点,对其评价体系研究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本文就铁路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火车站区生态影响,从生态学、景观生态学、视觉美学和相容性4个评价准则展开讨论,依据不同评价主体的生态环境特点、服务功能和社会特性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铁路建设项目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火车站区3个敏感地带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以新建铁路白河至和龙段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为例,对指标体系应用及综合评价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对国内外路域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按照铁路生态防护类型、环境影响评价和铁路路域微环境的状况,对铁路路域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并对其结构、功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南、北方区域铁路路域生态系统构建的对位配置,干旱、半干旱区域的生态系统生境构建体系和脆弱生态区的保护性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7.
根据研究地区2008年9月的卫星影像解译数据,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资料,现场调查数据,环境状况公报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制定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对拟建新街-恩格阿娄铁路两侧各300m的沿线带状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拟建铁路沿线的生物丰度指数为12.2,植被覆盖指数为14.7,水网密度指数为0,土地退化指数为62.4,环境质量指数为100,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34.3。根据国家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标准判断,沿线环境现状属于较差级别,意味着沿线植被覆盖度较差,严重干旱少雨,物种较少,存在着明显限制人类生存的因素。沿线自然条件严酷,土壤贫瘠,植被稀疏,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以风力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是沿线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提出了改善沿线生态环境质量、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前人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并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综合分析建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的、合理的和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大城市枢纽型高铁站站区是人员、信息、资金等要素快速流动的地区,兼具交通节点和城市场所双重功能。文章基于节点-场所模型,选取我国20座大城市的枢纽型高铁站作为研究对象,构建节点-场所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测度,对以高铁站为中心、半径为1500m站区空间的一体化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枢纽型高铁站充分发挥潜能,带动站区空间、城市乃至城市群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西北寒旱地区的高铁桥梁绿色施工环境影响进行客观、量化的分析评价,提出适用于高铁桥梁在该地区施工阶段环境影响的区间分析方法。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从施工阶段入手,结合铁路桥梁复杂特点以及西北特殊地理气候环境,先建立高铁桥梁绿色施工环境影响的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为克服单一决策者的自身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然后采取群组专家共同评价,并对共同评价结果进行区间化,最后提出灰色关联TOPSIS法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得到评价结果。结合兰新高铁桥梁工程进行环境影响的实例运用,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资料高度吻合。因此,利用所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可为今后高铁桥梁施工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也为桥梁绿色施工评价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