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高速铁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没有标准化方法的现状,明确测试理论基础,规范测试方法。运用到达车站间隔时间的分析计算方法探讨高速铁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理论,提出高速铁路列车速度与密度合理匹配关系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的理论基础,计算结果符合我国高速铁路实际情况。指出司机操纵差异、咽喉长度、线路条件等是影响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出现偏差的重要因素,从测试组织过程、测试结果以及结果的动态分析角度规范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方法,方法可操作性较强,能够体现线路实际列车追踪运行能力,已应用于10余条高速铁路的运行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2.
高速铁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动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基本定义,对常见的8种情况进行分析。结合一次制动模式曲线,着重讨论区间内追踪运行列车的间隔时间,前后车均到达车站的追踪列车间膈时间和前后车均从车站出发的追踪列车间隔时间,井推导出相关计算公式,归纳出追踪列车间隔时间具有实时动态变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以CTCS-5级列控系统为例,重点研究电分相设置形式和位置对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提出在CTCS-5级列控系统控车模式下受屯分相影响的列车区间追踪、车站出发和车站到达5种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模型,分别计算电分相不同设置形式、不同设置位置在不同车站站型和线路条件下的5种追踪间隔时间,得出车站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受电分相影响最大,区间追踪间隔时间次之,车站到达追踪间隔基泰无影响的结论。建议高速铁路尽量采用“短分相”和车站“短咽喉区”方案,以减少电分相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并且电分相设置位置应尽量远离车站咽喉区。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普速铁路按固定闭塞方式组织列车追踪运行的控车模式不同,高速铁路由于装备了CTCS-2/3级列控系统和调度集中设备,故采取以车载信号作为行车凭证、按一次连续速度模式曲线监控高速列车运行的控车模式.基于高速铁路的这一控车特点,综合考虑列车的长度、运行速度、常用制动距离、安全防护距离、车站作业时间和闭塞分区长度等影响因素,借鉴普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给出高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4种追踪间隔时间和7种车站间隔时间)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为制定规范和统一的高速铁路列车间隔时间计算办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追踪控制的实时性需求,提出列车追踪动态间隔时间指标,并对列车追踪运行时该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种在满足列车间实时通信的情况下,对追踪运行的2列车进行整体考虑的列车追踪方案。该方案先通过改变追踪策略,达到在追踪列车减速进限速区的过程中,间隔距离减小的同时后车速度也逐渐减小,减缓追踪间隔时间实时的变化情况,从而增大最小追踪动态间隔时间,降低列车追踪运行的安全风险;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通过适当减小图定追踪间隔时间,提高效率。针对该运行方案,进一步设计模糊决策预测控制的分层控制器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6.
概述了传统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式,并指出其在复杂的铁路系统中并不能保证轨道交通运营能力,更不能保证运营稳定性的缺陷。探究UIC406的能力分析方法,研究其能力分析模型,并通过其能力分析模型建立固定闭塞与移动闭塞下的追踪间隔时间模型,推出理论计算方法,最后通过railsys软件验证追踪间隔时间模型算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由于外界因素影响而使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列车追踪间隔偏大的问题,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算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表达式,分析了影响列车运行追踪间隔时间的本质因素,提出了基于提前减速法的追踪间隔时间优化方法.以兰州地铁1号线线路数据为例,对提出的理论计算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得出了相应的追踪间隔-距离曲线图.仿真结果表明,提前减速方法能很好地优化线路中关键区段的追踪间隔偏大的问题,提高了整条线路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8.
综合考虑列车性能、线路条件、信号系统、运输作业等影响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因素,深入分析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构成,将其分解为列车性能运行时间、线路条件附加运行时间、信号附加运行时间和其他附加运行时间,给出各运行时间及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贡献率的定义。以CR400BF型动车组及其运行参数为例,采用仿真计算软件计算不同运行速度、不同坡度、不同闭塞分区长度等组合条件下各运行时间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贡献率,定量分析各因素及其组合对不同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对于区间追踪间隔时间和通过追踪间隔时间,运行速度较低时主导因素为信号系统,运行速度较高时主导因素为列车性能;对于出发追踪间隔时间和到达追踪间隔时间,主导因素为线路条件。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测试是在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阶段,验证新建高速铁路是否满足线路通过能力设计的一个重要测试项目。借鉴以往追踪测试实践经验,剖析追踪测试场景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TAX箱通讯卡和高精度GPS进行运行数据采集的有效性。从列车出发追踪间隔卡控、列车运行速度控制、列车区间追踪间隔调控、测试项点分析等方面,研究列车追踪间隔测试过程控制。在此基础上,研究二分查找与信号影响时间补偿相结合的测试分析方法,提出一套完整的高速铁路运行试验列车追踪间隔测试体系,为列车追踪测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型车站的到达追踪间隔时间是列车追踪间隔的限制要素.以压缩列车到达间隔时间为目的,在接近车站的指定闭塞分区实施速度控制,引导列车通过分段制动的方式,平衡其区间和到达间隔时间,从而优化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在速度控制条件下列车到达间隔时间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分析速度控制值和速度控制位置对到达间隔时间的影响,并总结相关规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内外运营自动化级别、高速铁路列控系统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明确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的概念,结合高铁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分析,高速铁路自动驾驶功能应用范围是高速铁路正线,列车进出动车运用段(所)是在ATP安全监控下,由司机人工驾驶进、出动车运用段(所);提出现阶段对我国高速铁路自动驾驶ATO系统进行分级设计的实施技术方案,分级原则以地面设备为基础,车载设备与地面设备统一设计,高速铁路自动驾驶ATO系统能根据高速铁路不同的线路情况,实现相适应的ATO功能;探讨实现高铁无人驾驶功能需要信号、通信、站台门等进行技术方面的适应性升级措施;自动驾驶技术作为智能高铁的重要创新点之一,其应用探讨对后续智能高铁工程项目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移动闭塞系统已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移动闭塞系统列车追踪间隔问题,建立了移动闭塞间隔控制模型,分析了列车追踪间隔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结果说明了移动闭塞系统具有缩短列车运行间隔,提高运行效率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维修和维修性的概念及相互影响,指出改善高速列车维修性的必要性,说明了高速列车维修是高新技术的集中体现,是提高高速列车效能的重要途径,讨论了高速列车的维修制度,阐述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及制订高速列车预防性维修大纲的意义及方法,对于高速列车寿命周期费用分析及其在维修领域的应用,建立高速列车维修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及维修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高速铁路列车控制中心概况和应用系统中列车超速防护控制信息码位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京沪高速客运专线的修建工作正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各项科研工作正在广泛而深入地进行,为了进一步研究京沪高速铁路的运营组织工作,开发了京沪高速铁路分段运行图计算机编制系统.对该系统进行了介绍,并研究了该系统中的各种处理模型,给出了算例.  相似文献   

16.
17.
高速铁路轨道区段长度是列车控制系统中最关键的数据之一,介绍轨道区段长度参数的重要性以及对列车控制系统的影响,同时介绍轨道区段长度的测量方法,以确保工程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号自动识别系统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实现了列车机车、车辆标签信息的自动读取,提高了铁路车辆的管理水平.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系统的概要情况以及系统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