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5G通信技术对既有调车防护技术整体升级和既有通信技术不足的弥补为出发点,首先以STP应用为基础分析了既有车地通信、调车作业安全防护技术现状;其次针对既有技术不足探讨了基于5G技术的调车作业安全防护技术,设计了基于5G技术的调车作业安全防护的分层架构,并介绍了相关关键技术要点;最后对基于5G技术的调车作业安全防护技术进...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全球风力发电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风电整机研发技术现状以及与国外的差距,同时分析了我国风电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机质量、技术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并对整机研发技术新趋势,如大型化技术、新型传动链技术、新的控制技术等进行了技术展望。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大功率GTO变流器的设计技术,包括主电路吸收电路技术、GTO门控技术、油冷却技术以及模块化结构技术,给出了研究结果以及这些技术在其他变流器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张冬梅  裴伟 《铁道机车车辆》2011,31(Z1):318-322
对近年国内外新出现的先进柴油机试验测试技术进行了跟踪,并对其中较有代表性并且应用前景非常看好的几种技术进行了介绍.主要涵盖计算机辅助模拟试验技术,可视化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几个方面.通过对这几种技术自身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对柴油机试验测试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5.
通信及其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与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简要论述了通信技术、信息传输及其处理技术的发展过程,简要论述了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技术的差异,并围绕数字通信的可靠性和信息编译码技术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基于Internet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耿雪春  杜宏 《铁道勘察》2004,30(5):18-19,24
介绍了GIS最新发展技术WebGIS的概念 ,阐述了WebGIS技术的特点 ,并对WebGIS技术的多种构造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共振解调故障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构建了针对旋转机械的共振解调故障诊断理论,进行了该项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的比较,综述了该项技术在国内外铁路机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轨道交通中列车控制系统技术的发展过程及其框架体系,阐述了列车控制技术专利创新的重要性.作者将列车控制系统的地面设备和车载设备进一步细分为多个技术分支,给出了技术分支图,对其中重要的技术分支在中国的专利申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统计,结合专利技术图表对该些技术分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初步给出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重要技术分支的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正>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对铁路基础设施检测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和安全评价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检测技术和数据分析评价技术的创新为我国建立安全、高效、舒适、快捷的轨道交通运输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基础设施检测研究所(北京铁科英迈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十余年的磨砺坎坷,励精图治,已经造就了一只严谨务实,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的含义和目标,提出了制定环评技术评估指南的必要性。对比介绍了欧盟以及我国目前有关环评技术评估的相关指南。并结合铁路环评技术评估工作实践,指出了铁路环评技术评估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总结地铁车辆段振动噪声影响的特点及上盖开发振动噪声控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综合控制的流程及方法,包括工程条件特点的需求梳理及分析、振动噪声控制标准选择及确认、振动噪声影响分析及预测、综合减振降噪方案的确定及实施、振动噪声控制措施效果实测及评估等,最后提出下阶段需重点研究的内容,包括车辆段不同功能区域振动噪声源强、振动噪声控制指标、不同减振降噪技术措施的效果等。  相似文献   

12.
岩溶隧道安全设计、施工与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渝怀线圆梁山隧道、宜万线马鹿箐隧道发生了重大工程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岩溶隧道的施工安全,已受到铁道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岩溶隧道的安全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各环节,以期对今后岩溶隧道的安全修建提供借鉴。 研究方法:结合以往隧道施工中的经验与教训,对岩溶隧道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并对岩溶隧道的安全要素进行剖析,研究各安全要素的主要内容。 研究结论:为规避岩溶隧道风险,设计、施工和管理各环节都应进行风险辨识,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设计阶段,应对岩溶隧道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并依此进行相应的必要设计;施工阶段,应加强安全培训,将施工原则、施工方法、风险辨识、逃生系统有效地贯穿于施工过程中;对复杂的岩溶隧道应进行超前预测预报专项化管理,对岩溶的治理应进行程序化、制度化和专项费用管理。  相似文献   

13.
铁路轨枕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本文对轨枕的主要功能和分类方法加以论述,同时简述我国铁路轨枕的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国铁路轨枕及城市轨道交通轨枕的发展历程;总结轨枕分类方法;介绍木枕、混凝土枕及城轨交通用特殊轨枕的主要特点,并调查研究了各类轨枕在设计、制造、使用、养护维修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提供了先进国家适用于高速铁路轨枕的发展动态,以及我国已运营4年的秦沈客运专线用轨道板和正处于设计招标阶段的京津城际轨道交通用轨道板等信息。研究结论:我国铁路轨枕及城市轨道交通轨枕的发展应遵循:增加混凝土枕类型以满足不同铺设条件的需要;提高混凝土枕的使用寿命,并开发研制轨枕新品种,适应我国铁路高速、重载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动车组整车和零部件等产品的不同特点,按照不同车型、不同产品、不同运用条件、不同故障后果和不同置信度要求等分类评估的原则,研究动车组产品的可靠度评估方法,包括可靠度置信下限评估方法和故障率置信上限评估方法;以提高验证效率、效益为目标,从最少验证样本、最短验证时间、最低验证成本的原则出发,研究无故障状况下动车组可靠度和...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了直线电机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采用Simpack和Simulink联合仿真的方法,考虑实际作用在车辆上的牵引力、制动力和电磁力,以工程实际需要为背景,对比分析了该地铁车辆将铸铁制动盘更换为铝基复合材料制动盘前后,在惰行、牵引、制动工况运行时的电机气隙、电机和轴箱振动以及各项动力学指标.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6.
基于Carson理论建立简单链型悬挂接触网电流分布模型;结合铁路现场的实际供流数据,分别对受流点位于跨中和跨端2种情况下的接触网各导线实际受流情况进行仿真计算;基于电致塑性效应理论,采用对断裂吊弦进行SEM形貌分析、成分分析及对新旧吊弦的金相组织进行对比观察等试验手段,研究吊弦断裂过程中电气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 表明:...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地铁轮轨的真实尺寸外形,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滑移过程中轮轨摩擦生热的二维弹性接触模型。该模型选取轮轨单元为热结构耦合单元,利用瞬态热分析求解器对摩擦热进行计算。该模型考虑轮轨间的热传导率和表面换热系数,通过仿真分析摩擦生热的基本现象,以及不同的速度、滑移率和摩擦系数对轮轨表面温度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轮轨温度和等效应力主要表现在轮轨表面,且受限于轮轨深度,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和等效应力逐渐减小;但随着速度、滑移率和摩擦系数的增加,轮轨表面的温度均增加。  相似文献   

18.
随着铁路沿线综合开发研究工作的开始,能否促进铁路可持续发展、达到铁路与地方经济发展共赢是关键所在。从铁路和城市互动发展的高度出发,结合铁路贯穿的区域城市分布、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站点特点等,提出了城市中心、城市边缘和新城区两种商业定位方法以及站点开发的3种方式,即:结合车站本体的综合开发,枢纽上盖综合开发,车站周边地块开发。通过分析研究和归纳总结,指出铁路沿线综合开发应多层面、多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在逐步探索中科学有序推进,对国内铁路沿线综合开发的推广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通过对深惠路既有立交、桥梁、路面等道路设施的利用、拆迁条件、地铁共线等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对改建方案路线平、纵、横及立交方案的研究,对深惠路改建控制条件、总体设计原则及主要方案进行探讨。研究结论:本项目以立交利用、地铁共线影响、减小拆迁为改建总体设计主要控制因素。总体设计方案结合道路功能定位的转变,横断面采用两块板形式;充分利用原道路较高的技术标准,灵活确定平面线位;纵断面设计严格控制填挖高度,以利于与周边环境衔接;立交设计充分结合周边路网的完善,合理确定立交功能、服务等级和改建方案。  相似文献   

20.
重点研究铁路行业BIM标准和造价标准在模型构建上的一致性,探讨实现模型基础标准一体化的可行性。通过应用文献调查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调查铁路行业BIM技术和应用软件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中的应用情况,分析目前阶段BIM应用在铁路工程造价领域的不足,对比分析铁路行业BIM标准和造价标准的制修订现状。根据对铁路工程造价标准定位和工程定额模型的分析,提出模型构建上的一致性,论证铁路BIM标准与造价标准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得出协同发展可以扩大BIM应用覆盖范围,提升铁路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