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路堤软土地基变形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育梁  叶朝良 《公路》2002,(12):35-40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路堤下软土地基的变形特性进行研究 ,探讨了软土层的厚度、荷载大小和加荷速率以及软土层的倾斜等因素对软土地基的侧向变形和竖向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工程实践意义的结论 ,例如 ,试验表明荷载作用下均质软土地基的最大侧向位移一般发生在软土厚度的 0 .2~ 0 .3倍深度处 ,因而施工中以地表观测桩观测的侧向位移来控制施工过程的稳定性的做法值得商榷 ;软土地基发生早期破坏时 ,仍然能承受较大的外加荷载 ,对周围土体的强度提高有利 ,为在软土地基上进行“促动法”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3.
4.
城市深厚软土路堤路基稳定性较差、沉降较大,即使采用粉喷桩加固后,有时亦难以达到满意效果。该文针对工程实例综合对比分析,认为软土层含水量高、塑性指数高、有机质及同结特性等主要因素导致水泥土强度较低,进而影响桩体质量和路堤路基稳定性及沉降,并提出改进措施,提出其它质量更可控制的地基处理方法和桥梁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软土强夯法联合堆载预压加固高填土软土地基的原理和工艺,结合实际工程,分析了经过该方法加固后软土地基的沉降规律。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和检测结果反映出,强夯后地基土一定深度范围内土体得到了有效加固,同时在浅层形成承载力较高的硬壳层。  相似文献   

6.
路堤软件土地基变形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育梁  叶朝良 《公路》2002,(12):35-40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路堤下软土地基的变形特性进行研究,探讨了软土层的厚度,荷载大小和加荷速率以及软土层的倾斜等因素对软土地基的侧向变形和竖向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到了一些有工程实践意义的结论,例如,试验表明荷载作用下均质软土地基的最大侧向位移一般发生在软土厚度的0.2-0.3倍深度处,因而施工中以地表观测桩观测的侧向位移来控制施工过程的稳定性的做法值得商榷;软土地基发生早期破坏时,仍然能承受较大的外加荷载,对周围土体的强度提高有利,为在软土地基上进行“促动法”施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建筑在软粘性沉积物上采用钢带进行了加固的路堤不排水性质,应用了路堤和基础的塑性破坏,钢带的抗拔力和加筋的潜在极限的有限元分析,以证明钢带加固能改善路堤的稳定性,在不排水抗剪强度随深度增大的土强度分布范围内,研究了钢带间距对破坏模式和路堤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分析钢带加固路堤的简单方法,并通过计算实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顾中华 《路基工程》2019,(6):185-190
从治理方案选择、轻质路堤设计及施工关键技术等方面,详细介绍轻质填料置换法治理类软土地基高路堤滑坡的工程实例。比较规范法和荷载法计算轻质路堤整体稳定性,给出路堤滑坡处治前后的深层位移监测成果,认为采用荷载法更为合理,并论证了治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路堤下河滩相软土地基变形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为总结河南省焦作至巩义黄河公路大桥连接线路堤下河滩相软土地基变形规律 ,保证工程质量 ,该工程选取 1 4个观测断面 ,采用沉降板和测斜导管 ,对填筑期和预压期软土地基进行了两年多的变形观测 ,获取有关数据 2万多个。根据观测结果并结合该软土地基特点 ,分析了河滩相软土地基的主要变形规律 :填筑期软土地基沉降较大且与荷载为线性关系 ;预压期沉降与时间符合双曲线关系。浅层型、夹层型和深层型软土地基表现出 3种不同的水平位移规律。根据沉降规律 ,计算并得出该软土地基可以不设预压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何云勇  向波  魏琨 《路基工程》2019,(2):110-113
通过对某软土地区路堤偏载作用下城际铁路桥梁桩基计算分析,得出了桩基受力变形特征,评价了桥梁桩基的安全性。提出了增设斜桩、增加横向桩排数、设置群桩基础保护帷幕桩墙及高压旋喷桩维护墙等结构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一个挖深17.5 m的多道支撑上海软土条形市政深基坑的变形进行实测分析,研究发现其围护墙侧向位移沿深度方向呈典型弓形分布,并存在一定踢脚变形,对在影响范围内“坑中坑”,深坑对浅坑围护墙侧向位移影响明显,在设计上增加匝道外侧围护插入比以及在匝道外侧围护与深坑第一道围檩之间设置混凝土传力带,可有效减小匝道外侧开挖变形;同时抗隆起安全系数与最大侧移关系之值处于经典的统计范围之内,围护墙最大侧移与挖深之比值基本介于0.30%~0.77%,处于二、三级变形控制线之间;墙后地表沉降分布曲线与上海基坑标准预测曲线更为契合,其与墙体侧移比值基本介于0.4~2.0,其均值为0.80,无匝道区域平均值相对偏大;立柱桩回弹具有明显的空间反应特征,基坑中间位置的回弹量约为均值的1.3~1.45倍和基坑边侧立柱桩回弹量的2倍,空间反应特征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结合蒙内铁路DMK7+660~+920软土地段高路堤地基实际工况,建立软土高路堤稳定与沉降计算模型并验算,同时比较“碎石桩加固”和“基底换填+强夯+反压护道”两种方案。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的松软土地段高路堤在沉降和稳定性方面不能满足要求;路基沉降最大位置位于路基中心,其次为左右路肩及左右边桩,且左右路肩沉降趋势相同,左右边桩沉降趋势相同;从沉降监测数据和运营状态来看,采用“基底换填+强夯+反压护道”方法,保证了蒙巴萨西站高路堤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高强力复合土工布在软基路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采用高强力复合土工布处理软土地基路堤的设计、施工与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横沥立交接人京珠高速公路的拓宽设计为基础,介绍了高路堤高速公路拓宽需注意的问题,包括旧路基坡面开挖、软基处理、路基填筑、新旧沥青路面拼接以及施工监测等。  相似文献   

15.
软土堤岸支护锚索预应力损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预应力锚索已广泛应用于岩土支护工程中,但对于其在锚固后的预应力损失问题研究较少,特别是对软土中锚索张拉锁定后及后续工况影响下的预应力损失研究更鲜有报道。通过现场试验对软土堤岸支护工程中锚索预应力变化进行全程监测,研究与对比分析了锚索在张拉锁定、土体开挖和土体堆载后的预应力损失特征。结果表明,土体蠕变与钢绞线松弛是引起软土中锚索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原因;锚索在锁定后30天预应力损失趋于稳定,预应力损失为10.5%;后续工况中的土体开挖与土体堆载对预应力锚索的影响作用相当于对张拉锁定后的锚索预应力损失进行荷载补偿张拉,经荷载补偿张拉后,锚索预应力初始值越大,预应力损失量越小。  相似文献   

16.
赵新益 《路基工程》2012,(6):138-140
路基工后沉降合理控制已成为影响路基工程方案、投资和运营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典型高路堤工点的设计,结合实际施工填筑及沉降观测资料对中低压缩性土地基高路堤变形特点及工后沉降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对于地质条件良好、填高10.0~16.5 m的高路堤,采取相应措施后工后沉降能满足规范要求,路基平顺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基于摩尔-库伦本构模型以及分层总和法的基本理论,推导了路基下地基土的变形计算方法。基于MATLAB数值计算软件的程序编写,实现了依据不同土层参数的变形计算。结合益阳市东部新区外环路的路基工程,对勘测深度内处理后的路基下地基土进行变形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处理后的地基土,勘测深度内总变形量为14.8631 mm。最大变形土层为粉质黏土层,总变形为6.8594 mm,占勘测深度内总变形的46.15%,占该土层厚度的0.21%。提高粉质黏土层强度可有效增加路基的稳定性和整体刚度。  相似文献   

18.
结合上海F-1国际赛车场工程赛道轻质路基的施工,介绍轻质填筑材料聚苯乙烯泡沫(EPS)的材料特性和填筑施工方法,及其在软土地区高路堤填筑中与普通路基填筑材料相比在工后沉降、施工进度等方面体现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桥头深厚软基经CFG复合地基处理后,能满足工后沉降的控制要求,对高填方桥头路基尤其有效。CFG复合地基的施工实践表明:振动沉管法施工CFG桩的挤土效应明显,影响范围可达2.5m。地基处理前后原位测试结果和施工期地表沉降与水平位移的观测结果表明:CFG复合地基对软黏土地基的加固起到了效果,地基土强度明显增强,施工期加载快但地基沉降速率小,保证路基稳定性的同时缩短了工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