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郑(州)西(安)铁路客运专线黄土隧道施工产生地表裂缝情况,调查了13座黄土隧道施工地表裂缝状态,开展了高密度电法、探地雷达、地震反射波、地震映像和面波勘探5种方法地表裂缝深度测试,进行了裂缝深度和裂缝面方向坑探实测,提出浅埋黄土隧道施工地表裂缝分布和深度规律。  相似文献   

2.
在中兰铁路沿线的靖远北站附近开展大型试坑浸水试验,对该黄土场地浸水后的地表沉降规律、浸水湿陷范围和裂缝发育特征进行研究,试验历时166 d,其中观测场地初值4 d,浸水142 d,停水后继续观测20 d。测试结果表明:浸水完成后,该黄土场地的最大水平影响范围为距浸水试坑边缘28 m左右,根据最终地表沉降结果可将试验场地分为浸水湿陷区、显著湿陷区、轻微湿陷区和非湿陷区,其中浸水湿陷区(试坑浸水范围)和显著湿陷区(距浸水试坑边缘0~16 m)地表沉降较大,轻微湿陷区(距浸水试坑边缘16~28 m)的地表沉降较小。地表沉降过程可按其沉降速率变化分为加速沉降段、减速沉降段和匀速沉降段,其中减速沉降段是水分入渗和场地黄土发生湿陷的主要阶段,占浸水时间的81%,完成了最终地表沉降量的87.14%。整个地表沉降过程连续,无陡降现象出现;试验场地的地表裂缝呈环状逐渐向外扩散,大部分产生于浸水后70 d内且主要集中在显著湿陷区,地表裂缝的分布规律为近密远疏,靠近浸水试坑边缘的裂缝分布集中、发育程度较好,而距浸水试坑边缘较远处裂缝则分布稀疏且多为微裂缝。单一裂缝的变化规律为先迅速发育,后呈现逐渐闭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结合郑西铁路客运专线黄龙村隧道地表裂缝的处理过程,对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中出现的地表裂缝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类隧道地表裂缝的防治措施,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表裂缝是浅埋黄土隧道常见的工程灾害之一,通过现场调研和理论分析,对董志塬区长段落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地表裂缝的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初步总结,并提出针对性施工建议。结果表明:黄土隧道地表裂缝沿隧道中线向两侧呈对称分布,地面整体呈"锅底状"下凹形。地表裂缝宽度与隧道埋深呈负相关,裂缝间距与隧道埋深呈正相关。隧道埋深分别在20,50~60 m内时,地表裂缝间距分别为1.5~2.1倍、1.9~3.5倍洞径。地表裂缝发育主要经历"孕育期-急剧变形期-平稳期"三个阶段。降雨当天及降雨后1~3 d内,地表沉降变形量达到稳定变形量的50%以上,降雨量对地表变形及地表裂缝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预兆性"和"前瞻性"。黄土隧道地表裂缝主要是由于开挖扰动而形成的潜在滑动楔形体向隧道内部临空面滑动、黄土层内的洞穴裂隙等压缩沉降、洞顶上覆土体自重与支撑体系强度不平衡等因素综合导致的。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多座大断面黄土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裂缝,尤其在隧道浅埋偏压段更为突出,因此对大断面黄土隧道进行深入调查及针对大断面黄土隧道的施工方法,支护结构和围岩的应力、变形情况、地表裂缝情况开展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研究结果:确定隧道产生变形的原因是由于黄土结构相对疏松、施工开挖面大、施工工艺控制不严格且隧道变形地段存在偏压等原因造成的,从而提出大断面黄土隧道在浅埋段宜采用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二衬紧跟的施工原则,并做好地表及拱顶下沉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暗挖黄土地铁隧道双线斜穿地裂缝时地表变形规律,以西安地铁3号线为依托工程,通过理论分析、FLAC3D模拟及实测,对地裂缝处地表纵向、横向变形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结论:地裂缝与掌子面关键体相交时,该阶段为控制掌子面稳定性及地层沉降的关键;穿越过程地裂缝处上、下盘将产生沉降错台及水平张拉,二者发展趋势较为接近,错台的发展及恢复分别集中在进度-1.25D~0和0~1.75D;受先行隧道扰动影响,后行隧道于地裂缝处将产生更大的沉降差和最终沉降;地表最终纵向沉降将在上盘距地裂缝约1D处出现最值点,沉降集中区范围可按已有规程进行投影确定;地裂缝处的地层沉降控制可采用减小导洞面积、留设核心土、增强超前支护、控制地表水下渗等综合措施进行。  相似文献   

7.
无砟轨道裂缝产生原因与整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目前我国正在施工的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中出现裂缝的情况,首先对无砟轨道裂缝的类型和裂缝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温度和混凝土的收缩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通过优选原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采用二次振捣工艺以及强化养护环节来防止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结合哈尔滨地铁现场施工状况,对地表变化、隧道收敛、拱顶下沉以及建筑物下沉做了监测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暗挖区间单纯的围岩扰动对地表下沉影响不是很大,影响地表下沉较明显的因素主要是交通流量;三向(T型)开挖比单边扩挖造成的隧道收敛和拱顶下沉变化值增长接近一倍;雨水渗透对明挖的风道周边建筑物、地表变化有影响,对暗挖区间建筑物、地表下沉无影响;渗水影响围岩的稳定性,裂缝的出现也会加速渗水,造成围岩稳定性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结合福厦铁路站前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墩台施工实例,分析高性能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从桥墩构造、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工艺等阐述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措施,以控制高性能混凝土裂缝的产生。研究结果:有效地控制了墩台高性能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降低了施工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地裂缝影响区内存在可弱化土体的不利因素情况下,西安黄土地区地铁隧道暗挖斜穿地裂缝施工所诱发的地表及隧道相关变形规律。通过FLAC3D模拟预测施工变形规律,并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FLAC3D模拟表明,隧道暗挖施工穿越地裂缝时裂缝临近处收敛值会在初期出现短暂负收敛现象;(2)地表在地裂缝影响带的差异沉降发展集中在穿越前和穿越过程中,而拱顶上下盘差异沉降主要集中在穿越过程中;(3)当地裂缝影响带内存在可弱化土体强度的不利因素时,地表最终沉降的峰值点会向不利因素处移动;(4)拱顶最终沉降的峰值点基本在隧道轴线和裂缝的相交处,其受地表的土体弱化因素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裂缝是混凝土桥梁常见的缺陷,通过找出裂缝产生的原因并界定裂缝的危害程度,则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补强措施.分析裂缝产生的应力情况,从设计、施工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找出裂缝产生的原因,并介绍了裂缝处理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过一个冻融循环,青藏铁路清水河试验段出现了较多裂缝.不同工程措施的路基产生不同数量的裂缝.本文通过清水河试验段路基裂缝的详细调查资料,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并对裂缝进行了分类.同时分析了不同工程措施的路基裂缝产生情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爆破振动速度测试、地表量测、地表裂缝的产生机制及发展规律以及施工控制及防治技术,指导和组织娄邵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金石冲隧道在浅埋软弱地层中下穿村庄施工。通过优化爆破施工参数设计、加强支护措施,施工过程中及时变换施工方法和处理方案,以适应动态设计、动态施工、动态管理,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工作,大力推行信息化施工技术,总结形成软弱围岩条件下大断面浅埋隧道施工综合控制技术,可为以后的隧道建设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马红宾 《铁道勘察》2007,33(4):103-105
从材料因素、施工因素、气候条件等方面,分析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介绍了预防和控制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浏阳河隧道进口为人工填土的软弱地层,隧道施工时地表沉降大,出现多处裂缝,为此提出了地表减载,利用钻孔桩加横撑,支撑洞顶两侧填土,然后进行盖挖的施工方法,制定了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给出了施工注意事项。通过上述措施,地表沉降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顺利地通过了96 m人工填土地段,降低了施工风险,缩短工期4个月。  相似文献   

16.
水工隧洞衬砌混凝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裂缝,且裂缝的形式和种类多种多样。结合锦屏二级水电站1#引水隧洞实例,分析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按照裂缝分类对其进行了修复处理;介绍了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主要材料及其性能和修复处理效果;总结了施工经验,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7.
对某大厦转换层部位2根钢筋混凝土大梁的裂缝状态、施工情况和材料性能等进行调查和检测,并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裂缝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分蒸发,体积缩小,所引起梁的约束力超过一定程度而产生开裂。通过对转换层结构计算复核和裂缝理论计算,提出了裂缝处理方法及避免类似情况出现的预防措施。此方法可为防止和处理类似建筑物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无碴轨道裂缝产生原因与整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目前我国正在施工的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中出现的一些裂缝现象,首先对无碴轨道裂缝的类型和裂缝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温度和混凝土的收缩是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通过优选原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采用二次振捣工艺以及强化养护环节等来防止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广西某铁路浅埋偏压隧道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出现变形,体现为衬砌开裂、地表裂缝与边坡滑移等病害,影响行车安全。为明确变形原因并提出合理治理措施,同时探明综合加固措施对坡体和隧道的加固效果及其稳定性状态,通过地质勘察、现场监测试验与理论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该典型浅埋偏压山区铁路隧道进行变形特征、变形原因、综合治理措施及其现场监测试验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1)加固前隧道内水沟电缆槽侧壁、仰拱、拱顶等出现裂缝,地表相继出现纵向开裂和弧形裂缝,地表变形较大;(2)隧道边坡变形主要由于隧道通过丘陵斜坡中下部,呈浅埋偏压,洞身所在地层为全风化层,坡脚开挖造成应力释放,稳定性差,持续降雨强度大,地表水下渗较严重;(3)提出卸载反压、注浆增强、锚索桩相结合的综合加固处理方案。加固后,地表横向位移呈幅值小于4.7 mm的小幅波动状态,锚索桩深部横向位移最大挠跨比为1.45‰,有效抵抗地层下滑力;隧道径向、竖向相对位移稳定在较小值,有效控制了隧道和边坡变形发展,增加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混凝土裂缝进行了分类,说明哪些裂缝可视为无害的裂缝,并主要分析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