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路治安防控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努力建立统一指挥、诸警联动、诸方联防、快速反应、互相策应,适应铁路治安特点和形势发展需要的新型铁路治安防控体系,增强铁路治安驾驭能力,为铁路政治、治安稳定和运输生产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速铁路和重载铁路的迅速发展,钢轨承受的荷载趋于复杂,尽管铁路在钢轨防断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钢轨的伤损数量和伤损类型明显增多,断轨事故和故障屡屡发生,给行车安全造成一定威胁。特别是随着高铁运营时间的延长和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高铁防断轨的需求更加紧迫。通过对钢轨防断工作存在问题的阐述和分析,从加强高铁防断安全管理、钢轨的使用管理、探伤专业技术管理、探伤队伍建设、探伤车的管理和使用等方面提出强化防断轨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城际高铁联调联试期间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在科学地确定联调联试周期、合理安排试验计划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施工、设备、治安等方面的安全管理,以确保城际高铁高质量地开通运营.  相似文献   

4.
联调联试在我国高铁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已形成较为健全的联调联试技术体系,促进了不同速度等级铁路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提升了高铁列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基于我国高铁联调联试具体情况,介绍高铁系统构成以及联调联试在新建高铁线路中的重要作用,分析高铁联调联试的安全风险,并研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铁路信息系统积累了与高铁运营安全相关的海量数据,如何对数据进行有效治理和利用,满足高铁运营安全规律分析的需要,是充分发挥数据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构建面向高铁运营安全规律分析的数据治理架构,阐述数据治理的目标、对象和措施,利用铁路数据服务平台和高铁运营安全规律分析系统的"平台+应用"服务模式,贯穿数据治理流程,对移动装备、工务、电务、供电等研究方向的相关数据进行治理及应用,为高铁运营安全规律的分析探索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高铁开通以来的运营数据为基础,结合大数据应用技术与数据挖掘方法,设计并建立了高铁运营安全规律分析系统,实现对运营安全相关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科学高效管理,利用文本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对数据进行深层挖掘与关联分析,对数据统计及相关分析结果进行综合交互性展示。该系统能够满足铁路移动装备、工务、电务、供电等专业对高铁运营安全相关数据的管理和分析需求,有力支撑高铁运营安全规律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7.
联调联试是新建铁路各项指标能否满足开通运营的重要检测手段和关键时段.从联调联试期间外部环境风险研判、风险管控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整改建议.梳理历年多条高铁线路联调联试期间及运营期间发生的桥下火灾、粉尘污染、轻飘物吹落线路等典型案例,警示新建铁路单位重视并落实安全措施,以保障联调联试工作顺利开展,实现铁路开通运营后安全运...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推进智能高铁重大科研攻关"是铁路总公司近年来的重点工作,相关部门正力争攻克智能建设、智能装备、智能运营等关键技术。本文初步研究现阶段智能高铁建设与运营的技术手段框架体系,以智能京雄为例阐述铁路智能技术的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智能高铁建设的智能化手段已经多样,通过BIM、CIM、GIS等技术融合使用,可在站房设计、线路测绘、桥梁建造、隧道施工等多方面实现"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全面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2)智能高铁运营维护的智能化手段丰富,目前在牵引供电系统、信号系统、动车组检测、安全风险管理等方面应用广泛;(3)智能高铁涵盖了高铁建设、运营到服务的方方面面,将在智能建设、智能装备、智能运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乘客出行体验感、推动信息开放共享;(4)本研究结论可为智能高铁的建设与运营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9.
1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实践科技创新工作必须围绕高铁运营安全,创新应用先进的技术及其手段与设备,增强高铁运营安全的可靠性,实现科技保障安全。科研所科技创新主要实践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1坚持问题导向,跟踪掌握高铁运营安全的关键项(1)多渠道收集"问题"构成科研攻关源谱。一是学习路局月度例会、周交班会精神,重点关注高铁安全、设备隐患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及时捕捉行动处室月度工作整治专项中强调的"问题"。三  相似文献   

10.
新建高铁引入既有铁路枢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势必会对既有铁路枢纽的运营产生一定影响,本着"铁路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铁路运营,铁路运营为铁路建设创造适时便利的施工条件"这一互惠互利共赢原则,应采取过渡工程方案和运输调整措施减少铁路建设过程中对既有铁路枢纽运营的影响,同时为铁路工程的安全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京张高铁引入北京枢纽过渡工程方案为例,为类似高铁建设引入既有铁路枢纽过渡工程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回顾201O年铁路电务系统在安全生产、高铁建设、提高设备质量、加强通信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绩。2011年全路电务工作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全国铁路工作会议和运输安全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确保高铁持续安全为核心,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完善高铁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安全基础,提高设备质量,加强专业技术管理,保持电务安全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以武广铁路客运专线为例,对铁路客运专线运营初期运量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它的运营绩效进行了评价,目的在于对铁路客运专线运营初期的运量结构和水平有所认识,并促使运营部门有针对性的开展客运专线运输的组织、协调和市场营销工作.研究结论:结果显示,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运营初期运量结构具有岳阳以北各区段诱增运量大于转移运量,岳阳以南各区段转移运量大于诱增运量的特点.虽然不同区段客座上座率在36.37% ~ 80.01%之间,但承担的铁路地方运量、设计能力利用有效性都不高.指出,高速铁路是公共资源,在运营初期旅客上座率和能力利用有效率还很低的情况下,政府应将高铁客运看作公益事业给予适当补贴,促使高铁运营部门降低票价,最大限度释放高铁客运能力,发挥其作用,使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得起高铁快捷的出行服务.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工务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深入推进安全风险管理,促进工务安全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努力做好高铁安全和运营维护管理的各项工作;以贯彻《铁路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办法》为契机,推进维修综合配套改革;毫不懈怠,科学防范,夺取防洪工作新胜利;加强桥路管理工作,保持桥路设备状态均衡良好;加强工务机械化专业管理,确保机械设备运用安全;统筹兼顾,认真抓好日常各项重点工作,为全路的运输生产和铁路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从2008年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到率先建成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商业运营速度最高、运用场景最丰富的高铁网,再到2017年"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 km商业运营,中国铁路竖起世界高铁建设运营新标杆。2016年4月,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BIM等先进技术,通过信息的全面感知、安全传输、融合处理和科学决策,实现"旅客智能出行,铁路智能运输,软硬件相得益彰"的京张高铁开工建设,中国铁路开启智能高铁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运行安全检测监测与监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铁运行安全风险源识别、研判、防控,是确保高铁运行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从高铁综合检测、牵引供电检测监测、通信信号监测预警、列车运行状态监控、线路基础设施监测及环境与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全面介绍我国高铁运行安全检测、监测与监控关键技术,提出要不断完善高铁安全技术体系建设,增强科技保高铁运行安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新标准、新要求不断推出,加深对提前介入工作必要性的认识,积极探寻有效的提前介入方法和途径,是铁路运营企业与相关职能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为做好新建高铁建设项目的提前介入工作,根据国铁集团、郑州局集团公司相关要求,结合郑万、郑阜、商合杭等高铁线路设备介入验收工作经验,制订了新建铁路提前介入工作方案,提出问题与建议,分析取得的效果,并进行总结与下一步打算,为新建铁路提前介入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是中国高铁运营十周年,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2.9万公里以上,"交通强国,铁路先行",高铁建设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高铁通信信号系统作为支撑高铁安全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十年里其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对保障我国高铁的安全运营和运输效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据《经济日报》上海铁路警方日前宣布,铁路世博安保工作提前启动,确保世博期间铁路治安秩序井然和旅客乘车安全。  相似文献   

19.
铁路通信系统是铁路信息化及自动化的基础,是高铁正常运营的神经中枢。通信系统技术层次多、结构复杂,与各系统接口关系密切,与铁路安全的关联程度极高。高铁通信组网及运用方案的合理规划设计对减少建设投资和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京广高铁全线开通运营,高铁、普速双“十”字郑州铁路枢纽运输生产布局形成,既有京广、陇海线部分货运能力得到释放.通过分析郑州铁路枢纽在郑西、京广高铁开通运营后运输生产布局调整变化,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客货运输能力、改编通过能力变化,提出目前郑州铁路枢纽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