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铁路选线将不可避免的会有部分站点设置在环境功能区划敏感、脆弱地段,车站日常排出的生活污水可能导致原有生态遭到破坏。人工湿地作为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生态治污技术,具有建设费用低、抗冲击负荷强、运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概述厌氧人工湿地的定义、组成、类型及流态以及净化机理、技术参数、工艺特点,介绍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工艺在横南铁路车站生活污水的应用设计,对该工艺日常运行管理及其在铁路车站推广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北一些平坦地区的铁路小型车站,一般分布于偏远地带,工作人员少,日污水量约1.5 m3,附近没有合适的自流排放口。结合设计实例,提出一种铁路小型车站污水处理及排放的解决方案,即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达标后采取渗井排放,对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植物选择、渗井设计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铁路车站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车站污水作为污水处理的一个特例,具有污水量少,一般建设时远离城市中心,无配套市政管网可以接入,需要自行处理达标后就近排放或贮存等特点。目前污水处理工艺繁多,而车站污水处理主要以SBR工艺、厌氧污水处理工艺、人工湿地工艺为主,这几种工艺中,各有优缺点及适用性,应针对不同的污水情况予以设计,以使所设计工艺能够达到良好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北方地区人工湿地冬季低温下处理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文献资料及北方地区人工湿地工程现场调研,分析研究低温对人工湿地系统中植物、基质和微生物等去污影响,总结人工湿地低温下运行的有效技术措施以及相关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5.
长春轨道交通4号线典型车站建筑结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春轨道交通4号线三期工程高架车站的设计研究,并结合其它工程实践,从建筑和结构两方面来比较高架车站方案.阐述了道路中央分隔带间修建高架车站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着重分析高架车站设计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以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朱莹 《铁道勘察》2005,31(4):69-73
西安南京铁路花园车站是一座设计为远期关闭的中间站,设计阶段工程量不大,除有230m长的线路穿过约20000m2湿地外,无其他不良地质。但施工中和运营后相继发生多次路基病害,导致多次进行变更设计,成为西安南京铁路的难点工程之一。而后进行的多次地质勘察表明,花园车站的设计存在如下不足:受越岭前展线控制,走行于黄土塬边的斜坡地带,线路位置不利;对滑坡的认识较晚;工程设置不尽合理。现行规范中明确规定黄土路基应避开滑坡、冲沟发育、地下水出露的塬梁边缘斜坡地带。建于规范实施之前的花园车站工程,正是违背了这条原则,因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7.
地铁车站综合接地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地网做为地铁车站综合接地系统,是我国地铁车站综合接地系统通常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地铁工程杂散电流的防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实现综合接地网“外引接地,绝缘引入”的设计思想,工程实践中应采用新型的接地引出装置,并在其穿越地铁车站结构底板时采取相应绝缘及防水措施,同时综合接地系统采用的材质也应有所选择。  相似文献   

8.
旅客朋友们:我们的列车很快就要到达古露车站了。古露车站位于西藏自治区的那曲县古露镇,是藏北高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说它小因为它还没有内地一个村子大。就是这么一个小镇,如今却因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施工单位的筑路工人们为了保护原有环境在这里人工再造了一片近7万平方米的人工湿地,使得它在国内外出了名。  相似文献   

9.
地铁沿线周边市政环境复杂,给城市地铁车站设计带来非常大的难度.文章以杭州地铁2号线部分车站设计为背景,阐述地铁车站在复杂边界条件下采取的一系列针对性、适应性的特殊设计措施,以解决复杂边界条件下地铁车站设计困难的问题,以期为国内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建筑的影响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向群 《铁道建筑》2004,(8):50-53
地处闹市区的地铁车站深基坑的建设是高风险工程,在建设过程的各个阶段均应进行风险识别.通过地铁车站深基坑设计施工实例介绍该工程风险的发生、发展及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节能的污水处理技术,由于具有建造和运行管理费用低、处理效果良好等优点在日益广泛地用于处理各种污水。但人工湿地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单一类型湿地运行效果差、湿地内溶解氧水平低、湿地基质堵塞等问题,制约着湿地净化效率的提高。为此,研究者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人工湿地强化处理污水研究,本文总结了这些强化措施,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人工湿地运行效果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部沿海高盐度地区人工湿地植物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解决我国北部沿海高盐度地区微咸水采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时所需要植物类型和种类的问题。研究方法:选定几种具有耐盐性的植物,采用在实验室内模拟人工基材无土栽培植物的方式进行试验筛选,在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出所需要植物类型和种类。研究结果:得出了可以用作中国北部沿海高盐度地区微咸水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植物,选出了耐盐性和脱氮除磷效果均好的植物。研究结论:(1)香蒲、睡莲、水葱、美人蕉、千屈菜和黄花鸢尾都可以用作中国北部沿海高盐度地区微咸水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植物,其中以黄花鸢尾耐盐性最好。(2)香蒲、睡莲、水葱、美人蕉和黄花鸢尾都具有较高的脱氮除磷效果,其中以黄花鸢尾处理效果最好。(3)黄花鸢尾耐盐性和脱氮除磷效果好,并且具有很好的景观效益,可以在我国北方土壤盐碱化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进行了生活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222 mm/d的条件下,总磷的去除率可高达80%以上,而且去除效果随水力负荷的降低而增加,总磷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下行流池中,而在上行流池中存在磷的释放现象;温度和溶解氧对磷的去除效果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大型溶腔岩溶发育隧道处理方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在建铁路某隧道所揭示溶腔结构处理与工程环境间的整体性、相关性及有序性分析,依照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提出溶腔处理方案,对类似工程的溶腔处理有借鉴意义。同时,希望对于隧道工程建设要考虑工程结构本身及其赋存的环境间各个要素间的整体性、相关性和有序性.从而建设与环境和谐的隧道工程。  相似文献   

15.
介绍处于连云港软土地基区域的铁路工程项目以往的地基加固的经验,结合目前正在实施的徐连电化工程的中云车站的地基加固措施,论述粉喷桩、旋喷桩这2种常用处理方式的特点。粉喷桩是利用水泥等材料作为固化剂,将水泥粉和软土拌和形成柱状固结体,使软弱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地基。旋喷桩是用高压喷射注浆,依靠压力使浆液与土搅拌混合凝固形成固结体,与周围软土共同承受荷载。针对这2种处理方式,从其施工工艺、适宜环境以及处理措施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这2种方法的工程造价做重点说明。  相似文献   

16.
复合型人工湿地对铁路站点污水处理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优化铁路站、点污水的处理效果,结合铁路污水的特殊性制定复合型人工湿地处理工艺。该工艺较传统人工湿地增设前处理构筑物,且由表流型、潜流型湿地和生物氧化塘两种或多种形式优化组合。通过建成武广客运专线清远站现场测试数据的对比,验证复合型人工湿地工艺在铁路站点污水的处理效果,并详细分析复合型人工湿地在车路站点甚至环境敏感地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广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首期工程的复杂地段,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地进行明暗挖结合车站的设计实践,全线10座明暗挖车站中,有9种不同形式的明暗结合方式。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各站明暗结合特点进行分析:文化公园左线采用暗挖以免影响地面古树;海珠广场站是国内首次采用上明下暗结合的车站,丰富了明暗结合的形式;一德路站、沙河站车站暗挖区间的施工确保全线的运营开通,突出了明暗挖车站的优点;团一大广场站,地面附属与广场景观融为一体;东山口站先隧后站,确保工期;区庄站超浅埋大断面暗挖,其难度为国内之最;黄花岗站地下站厅与周边环境的充分结合,做到地铁参与各方多赢的格局;燕塘站基底处理成为范例。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新建铁路原州区至王洼线程儿山长隧道工程通过第三系砂岩时出现的施工地质问题,在全面分析隧道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比拟在建兰渝线条件相近隧道工程、结合我国隧道勘察、设计现状和取样试验资料,深入分析第三系砂岩的工程特性,叙述砂岩黏粒含量、易溶盐含量2个因素对砂岩工程性质的控制作用和两者与含水率的关系,对地下水对砂岩稳定性影响及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性地提出工程处理措施,为隧道设计提供依据,为在第三系砂岩中的隧道施工安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俄输油石油管道工程冻土环境保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没有稳定的冻土环境,就难有冻土工程的稳定。文章通过对中俄原油管道工程沿线冻土环境特征的分析,论述了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冻土环境问题,针对冻土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展开技术研究,为拟建中俄原油管道工程冻土环境保护设计原则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