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4 毫秒
1.
裴健  梁生武 《铁道建筑》2007,(5):114-116
“逆工序”吊顶施工技术,即不搭设脚手架,直接在钢结构檩条上面进行吊顶作业,然后安装屋面板,形成平行流水作业,该工序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可在站台不封闭、不停电、正常运营条件下进行施工。  相似文献   

2.
以金属吊顶在北京地铁10号线公共空间装修中大面积使用为例,探讨在现有条件下经济、有效地发挥金属吊顶效率,降低或减少因金属吊顶使用给工程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为今后公共建筑如何合理使用金属吊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异型高大桥墩钢模板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异型高大桥墩钢模板设计与施工的思路和方法,工程实践验证所采用模板设计与施工方案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为推进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结合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三期(东延伸)金海路站项目,运用BIM技术建立三维可视化施工模型,从控制施工风险、进度、安全、质量和施工全过程5D虚拟建造等5个应用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实践表明,BIM技术可以实现施工管理的精细化、信息化,在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以宜万铁路利川站的客运信息系统施工为实例,分析新型铁路客运站内高大空间的建筑结构特点给布线施工带来的困难,提出具体的布线施工方法及沉降伸缩缝位置的处理方法,总结在铁路客运站高大空间内的布线施工技术,供类似工程施工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锦屏二级电站引水隧洞群施工平台总体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锦屏二级水电站隧洞群建设海拔高、空间狭小、场地布设困难及其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及进度等问题,在分析隧洞群和平台施工地段空间条件、围岩地质、隧洞断面情况、施工方法以及平台必须满足的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按照隧洞设计与施工方法,运用系统工程与运筹学理论,提出了平台规划的要求、特点、重点与难点,确定了平台规划的三大原则及七大目标,把平台规划为轨道交通、无轨交通、材料周转场及材料仓库"四个基本区"和另外"六个预留区",给出了各规划区规划方案及其施工主要工程量.实践表明,按规划方案建设后的1 560 m平台能够很好地满足施工要求,为实现隧洞群工程顺利完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介绍反井钻机在引水隧洞竖井施工中的应用 ,阐述了反井钻井的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在适宜的施工条件下 ,反井钻机适用于 30 0m以下的竖井或大角度斜井的施工 ,该钻机具有施工速度快、工程造价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钢箱梁结构在桥梁设计中的广泛采用,施工单位对钢箱梁的施工技术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创新和尝试。结合无锡硕放至张家港港区高速公路硕放枢纽工程四跨连续钢箱梁的顶推施工实践,详细介绍空间曲线连续钢箱梁分段拼装、分段顶推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9.
高铁站房由于其自身功能属性,建筑空间设计体量大、层高较高,吊顶完成面距离结构面尺度较大,附着的受力结构形式多样化,一般需要设计吊顶转换层,不同体系所达到的通用性和安全系数各不相同,施工造价也截然不同。本文通过高铁站房的施工实例,简述高铁站房各功能空间的吊顶转换层体系做法并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通过详实的数据及实例支撑论证,使大家深入了解高铁站房吊顶转换层体系的构造形式,为后续高铁站房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暖管道井是实现建筑本体使用功能和工程创优的重要部位,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既能保证施工质量,又能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可方便日后物业的管理维护。针对目前各类建筑内水暖管道井空间狭小,造成水暖管道井的施工管理难度加大,严重影响水暖管道井的施工质量的问题,在分析狭小空间管道井传统施工技术缺点的基础上,通过多个项目狭小空间水暖管道井的施工实践,提出了一套关于狭小空间水暖管道井的施工技术,涉及管道套管一次成型技术,管道井土建反坎预留支管洞口技术及针对管道井墙体为空心多孔砖时的预埋混凝土预制块技术等;通过建立高层建筑狭小空间水暖管道井模型,对该技术施工工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提出相关建议。该技术优化了土建和安装的工序穿插,保证了土建和安装的施工质量,缩短了施工周期,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同时提高了现场的文明施工,可以拓展到类似的施工区域,如电井、设备用房、管道夹层的管线密集且空间狭小的部位。  相似文献   

11.
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东环段项目跨胶济铁路立交桥采用两幅T构箱梁(2×80 m T构与2×60 m T构)平行同步转体结构形式。根据高速公路项目结构特点、施工组织及管理模式,针对性地开展BIM建模、模型深化应用及部署BIM管理平台。通过BIM技术的综合应用,提高项目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协同化管理水平。本文结合跨越铁路转体桥高速公路工程实际BIM技术运用案例,在施工过程中以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从技术建模与管理平台搭建探讨BIM应用价值,为今后转体桥运用BIM技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施工,是指依托建立数字化地位基础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工地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工地现场机械控制系统等基础平台,整合工地信息资源,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建立一个开放的信息环境,从而为施工现场提供增值服务的施工模式。路基数字化机械施工就是在路基施工现场环境和常规路基施工机械,如推土机、摊平机、压路机、挖掘机等机械之间建立一个交换的数字化信息平台,为施工服务。  相似文献   

13.
基于工程管理平台V1.0(数字郑万),提出平台V1.1的深化思路和建设内容,以及面向工程建设管理的8大功能体系。8大功能体系分别为安全、质量、进度、投资、设计、环保、监督和综合管理,对其建设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并对平台推广情况、应用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初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手段创新升级,助力我国铁路建设管理进入新时代,为全生命周期工程管理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智能化是世界铁路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孪生是建设智能铁路的有效途径,实景三维空间信息平台则是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中孪生铁路全生命周期精准映射与融合协同的重要基础和“铁路大脑”的神经中枢,也是复杂环境下铁路建设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与品质保障的关键支撑。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铁路的发展背景和数字孪生铁路的潜在应用;然后提出了实景三维空间信息平台的总体架构与功能组成,探讨了多模态时空大数据高效组织管理、灾害风险信息自适应汇聚与智能服务等关键技术;最后,面向川藏铁路建设的紧迫需求和主要挑战,对数字孪生川藏铁路实景三维空间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作出了归纳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隧道围岩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新七道梁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本文对复杂条件下长大隧道影响围岩变形的施工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有限元法模拟施工中围岩的力学特征,表明隧道施工对围岩变形影响显著。同时,在隧道内布设大量收敛值量测断面,并长期监测,对隧道围岩收敛测量数据进行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具有时间相关性和空间相关性。变形包括三个阶段,即急剧变形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基本稳定阶段。同时分析开挖方法、支护结构、邻近施工、施工工序等施工因素对围岩变形的影响。结果认为施工中开挖初期对围岩变形影响最大,而设置仰拱可减小隧道围岩变形,因此应选择对围岩扰动小的开挖方法,并及时进行后序施工。将围岩变形施工因素分析动态反馈于施工中,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6.
关于细化铁路曲线上建筑限界加宽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某中间站低站台与SS9G型机车脚蹬刮擦事故,指出铁路曲线上建筑限界垂向加高及降低的重要性。根据《铁路技术管理规程》和GB146.2—1983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罗酚相关规定,建议加入铁路曲线建筑限界垂向加高及降低的规定和计算公式,细化曲线上建筑限界加宽办法。  相似文献   

17.
自锚式悬索桥猫道设计及架设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长江隧道工程江心洲右汉大桥缆索系统为空间结构,相应的高空施工平台,即猫道,也必须随空间主缆线形设计架设。对于这样特殊的猫道,经过合理设计,科学计算,规范架设,可为缆索系统施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  相似文献   

18.
在网架工程施工中,经常会遇到因提升就位空间受限,不能按常规工艺施工的问题。本文针对此问题,以哈尔滨至牡丹江铁路客运专线牡丹江站侧式站房网架工程为例,提出了独脚拔杆群外扩拼装提升施工技术;重点阐述了拔杆结构设计、提升系统的布置、外扩拼装、同步控制及体系转换等关键技术;阐明了该技术在特殊网架施工中的技术特点、应用优势;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方案合理、安全可靠、使用设备简单,施工成本低,对类似工程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综合应用TSP地震波检测、CFC超前探水和现场岩石的点荷载试验等多种手段,对新疆某引水隧洞敞开式TBM穿越软弱地层发生的大塌方原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绢云母片岩和黑云母石英片岩在刀盘切削作用和震动影响下沿节理面和裂隙面岩层松动、错落,导致围岩大面积失稳坍塌。针对敞开式TB M穿越软弱围岩大塌方的成因,提出松散岩体初步加固,强化初期支护体系,建立喷射混凝土作业平台,建立刀盘覆盖层,塌方空腔回填的完整综合处理措施。敞开式TBM穿越软弱围岩大塌方段的空腔内部施作拱顶"保护壳"的处置技术,充分利用腔体内部空间,提高了拱顶保护壳的施工效率,成功指导了塌方段的处理和后续段的安全施工,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提倡"节能减排"大环境下,从城市交通出行、城市低碳发展、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等级划分、新城公交导向型开发(TOD)、提升城市形象以及体现新城面貌的需求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建设中运量公交系统的必要性。中运量公交系统的建设同时应结合客流需求、投资成本等做出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