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乘用车怠速开空调工况产生的车内噪声"拍振"现象,本文根据拍振形成原理对问题声音进行分析,确定问题真因后,又建立了评价拍振问题程度的噪声指标,最后在不改变动力总成和车身总成的基础上,通过改善问题源和传递路径等手段,车内噪声拍振峰值平均降低5.4rB(A),主观评价结果7分,拍振问题得以解决,有效提升了怠速开空调工况的...  相似文献   

2.
某发动机冷却风扇存在明显的阶次噪声,冷却风扇噪声传递到车内主要有空气传递和结构传递两条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冷却风扇噪声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大,且在不同转速区间内,结构传递和空气传递贡献量不同。文章的研究对冷却风扇的阶次噪声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由电动冷却风扇和轮胎动不平衡导致的方向盘拍频振动问题,提出了通过调整转速和控制动不平衡量来降低拍频振动的控制方案,应用该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某商用车型的怠速车内噪声问题,通过怠速整车测试车内噪声的频率分析方法,识别了对于该车型怠速车内声品质有显著影响的噪声频率峰值。结合风扇转子动平衡的物理特点,应用三点加重法搭建发动机电子风扇动平衡测试台架,通过频率计算确认了风扇是该车型怠速车内噪声存在轰鸣感的直接激励源,并通过不同动平衡值的风扇与车内噪声测试的结果,确认了动平衡值与整车车内噪声的关联性,形成了完整的电子风扇动平衡值的目标定义方法。最终,通过降低风扇动平衡值进而显著改善车内噪声效果,并为整车车内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VH)性能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款车在加速工况下,发动机转速在3 600 r/min左右车内出现轰鸣噪声,文章利用试验和CAE相结合的方法,明确进气系统存在120 Hz声模态和空滤支架安装点动刚度不足是产生车内轰鸣声的要因。通过提升空滤支架安装点动刚度,出气管设计120 Hz谐振腔,降低了问题转速的噪声峰值,主观评价轰鸣声改善明显。另外,针对出气管隔振波纹的隔振方向对车内噪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验证隔振波纹解耦对车内噪声峰值有2 dB(A)的优化效果,此优化方向为工程化控制和解决进气系统噪声问题提供了有效可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汽车怠速工况车内噪声振动情况是影响整车NVH(噪声、振动和平顺性)水平的重要因素且影响乘车舒适性。以某款车型为例,对车内噪声源及传递路径进行分析,通过对悬置和冷却风扇等系统进行试验分析,确定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提出为保证悬置隔振和制冷效果,需对悬置系统和风扇转速合理匹配,同时提高转向柱的固有频率。验证表明车内轰鸣声消除,噪声及振动明显减小,效果良好,为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对旋转机械而言,其不平衡量控制至关重要,过大的不平衡量会导致一系列振动噪声问题,甚至引起客户抱怨。文章基于美国平衡技术公司(BTI)生产的硬支撑平衡机,对不平衡量的测试原理进行了介绍。应用振动力学相关理论,分析了系统共振对不平衡量测试结果精度和稳定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基于不平衡量测试系统传递函数,提出了避开共振区的风扇工作转速选取原则。  相似文献   

8.
传动系扭振引起的噪声问题是汽车NVH领域常见问题之一。文章以某长途大巴NVH售后问题为例,通过车内噪声、各测点的振动信号、转速信号的时频分析,阐明了传动系扭振引起的噪声问题表现、原因、排查方法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动力传动系统弯振与扭振是引起诸多后驱汽车车内轰鸣声的共性问题。某前置后驱柴油机汽车在全油门加速工况时,动力传动系统的多个耦合弯振频率及其3阶扭振造成车内多个转速下的噪声峰值。通过进行动力传动系统扭振计算分析与弯扭振试验研究,采用减小动力传动系统激励源与改变该系统弯扭刚度的方法,解决了由于动力传动系统弯扭振动特性引发的NVH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总贡献系数和的客车噪声源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中型客车中复杂噪声源对场点的贡献量不能完全代表该噪声源对车内整体噪声贡献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衡量多输入对多输出贡献量的方法。首先对某型客车车内噪声进行频谱分析,得到车内噪声信号特征,计算怠速工况下不同噪声源对不同场点的偏相干函数。接着通过车内声学模态试验,分析了该客车车内空腔声学固有频率。最后,基于偏相干函数提出了"贡献系数和"和"总贡献系数和"两个新的评价参数,并结合声学模态特征,评价进排气、发动机和冷风扇等各关键噪声源信号对整车噪声的贡献量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确定了主要的噪声源和需要改进的噪声频段,为有效降低车内噪声提供了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1.
双风扇冷却系统噪声特性的识别与控制,是NVH工程师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重要问题。阐述了风扇噪声的产生机理,介绍了常见风扇噪声的控制方法,对某车型冷却风扇(左侧风扇7片叶片,右侧风扇6片叶片)进行了NVH测试,研究了每个风扇及双风扇同时工作时的工作特性,并结合风扇的物理参数和结构特点,分析了风扇的主要噪声为7阶和12阶噪声问题,为风扇类噪声的分析与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车辆噪声主动控制系统中参考信号在车内容易受到次级声源的污染和以发动机转速信号作为参考只能控制发动机阶次噪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数据融合的车内噪声主动控制算法。首先根据传递路径分析结果选择对车内噪声贡献量大的车外测点信号,然后将发动机转速信号和车外测点信号进行数据融合作为参考信号,再利用迭代变步长FxLMS算法对驾驶员耳侧噪声进行主动控制。基于试验采集的不同工况车内噪声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相较于采用发动机转速信号作为参考信号的方法在总声压级上降低了4.4 dB(A)。  相似文献   

13.
为了消除某轻型客车在高速时产生的方向盘摆振现象,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的方法对该款轻型客车的方向盘摆振现象的产生机理及其振源进行了分析。试验和分析的结果表明高速时方向盘的摆振现象是由车辆前轴各旋转部件动不平衡所引起的,通过控制相关部件的端面跳动和动不平衡量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弱高速时的方向盘摆振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轿车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加速车内轰鸣声问题,通过ODS试验和模态试验,找出支撑梁和后悬置支架共振是造成加速车内轰鸣声的主要原因。在支撑梁上加装动力吸振器,同时提高后悬置支架的模态,然后将支撑梁和后悬置支架装到轿车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发动机转速为2 150 r/min和3 500 r/min时,驾驶员右耳的噪声处分别下降了2 dB和4 dB,加速车内轰鸣声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为了调教定置工况下的纯电动汽车子系统工作时的噪声及振动,通过测试数据及主观评价矩阵,提出系统性控制车内子系统噪声和振动的方法。首先设定合理的鼓风机子系统目标值,标定出符合目标噪声的鼓风机子系统转速,然后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电子风扇和压缩机扫频测试,确定随转速变化的振动、噪声曲线,锤击转向系统、压缩机本体模态分布,综合测试数据输出客观避频矩阵,其次依据客观避频矩阵结合声音的掩蔽效应,对子系统进行矩阵式主观评价得到矩阵结果,最后以车内温度差为联系变量,结合空调性能需求输出子系统转速控制表。此方法从系统控制的角度出发,综合性控制了子系统对车内噪声的影响,同时避免客观物理结构的影响,可适用于不同车型,具有较高的可复制性和参考性。  相似文献   

16.
风扇啸叫声在频谱上可看作是一条随转速升高的谐次噪声,风扇叶片数决定噪声的谐次,风扇叶片不规则分布能降低风扇啸叫声;风扇叶尖的形状影响风扇噪声,合理的叶尖形状设计能大大降低风扇啸叫噪声;不同风扇叶尖形状会使周围空气的流速变化量不同,并产生不同的湍动能,最终产生不同的噪声。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旅居车9 kW燃油驻车加热系统噪声开展降噪研究。9 kW燃油驻车加热器取暖性能良好,但噪声性能较差,基于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测试手段和消声理论,提出了4种降噪方案。结果表明:优化排气消声器扩张比和容积的组合方案效果最佳,车内噪声可有效改善5.5 dB,改善后噪声满足旅居车内部噪声控制要求(≤55 dB),可以实现燃油驻车加热器取暖性能和噪声性能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整车状态下副车架约束模态和油门全开道路行驶工况下的噪声振动测试和分析,确定了车内"嗡嗡"声的根源(发动机二阶激励引起副车架共振传递至车内)及其频段。在此基础上,采用在前副车架的悬置安装点附近安装一个动力吸振器的方案,在此之前为了确定吸振器的质量,讨论了等效质量的两种理论计算方法及阻尼比的设定,试验表明,吸振器的应用有效地衰减了副车架在该频段的振动,从而减小了对副车架垂向弯曲模态的激励,基本上消除了车内的噪声峰值,显著改善了加速工况下的车内噪声。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SUV车型加速工况车内轰鸣的问题,首先通过车内噪声和传递路径测试分析,识别出传动系统为问题产生的关键。对传动系统进行弯曲模态和扭振测试,确定扭振为车内轰鸣问题的原因。然后建立传动系统一维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识别传动系统不同部件参数对扭振的贡献。通过主减速器增加质量环,有效消除车内轰鸣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以某轻型卡车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转速在2000r/min以上车内噪声过大的原因,利用噪声频谱分析找到贡献较大的声源,采用优化噪声源及增加声学包装两种途径降低车内噪声,并试制样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车内噪声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