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东先  李致远  徐启禄  董霓 《综合运输》2022,(1):122-125+144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客流预测"四阶段法"分析客流预测后评估理论的优势和可行性,得出了后评估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结合客流预测后评估指标选取的原则,运用指标权重计算和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出一套适应性较强的客流预测后评估体系。以青岛地铁3号线为实例剖析,通过挖掘数据中的规律和信息,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综合评价后对客流预测误差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地铁3号线客流预测后评价结果良好。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客流组织措施优化方案,给出不同客流预测情况及应用场景下的客流组织办法,为后续客流预测和城轨线网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强度及其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结合国内外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强度数据,分析了不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以及不同类型轨道交通线路客流强度的基本特征,从线路空间与网络演变角度剖析了线路客流强度演变的内涵,提出了改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路网客流实时状态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行日常运营及关键决策的重要基础,针对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中站点层次预测方法较成熟,而客流分布预测较少的情况,提出基于时序神经网络的量测方程OD客流动态预测方法。利用地铁AFC数据,确定时序神经网络预测的最优数据粒度为15mins和最优时间序列阶数为4,以此构建时序神经网络框架,对站点进站量进行预测;对于站点进站客流与OD客流间的时空关联性,主要体现在进站客流的不同去向以及相同去向下不同的到达时间,建立量测方程反应这一联系,将进站客流转化为OD客流,并以成都地铁为例,对路网条件下不同分布特征OD客流进行预测验证,加权相对误差为14.08%,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客流需求与运能供给的协调匹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实现客流需求与运能供给的协调匹配为目标,综述分析了网络化条件下高速铁路、既有传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铁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客流需求特征与运能供给特征,构建了面向乘客的轨道交通系统服务质量框架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客流需求与运能供给协调匹配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会展中心作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的现代公共服务业建筑类型,具有客流规模大、瞬时客流特征明显等交通特点,在此类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大型展会期间客流进行准确的预测,为会展建筑的规划设计,以及配套交通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数据的支持。基于对长春东北亚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的实践,探索一种支撑大型展会客流预测方法。在对国内大型会展案例中客流类比分析的基础上,以客流规模预测为目标导向,建立以会展客流分类和相关出行链分析为基础的会展客流规模预测方法,推导出会展客流规模、客流构成、到达时间分布等关键指标预测,为后续同类型的项目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进程的加快,与之相关的高铁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通过分析高铁枢纽片区的客流构成,分别利用弹性系数法和四阶段法预测模型,构建客流规模预测体系。以阜宁南站综合客运枢纽为例,验证了分析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苏州轨道交通目前仍未有整合地铁、有轨电车、城际铁路的客流分析预测系统。在对现有轨道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系统功能的定位和设计原则,将客流分析预测系统分为基于大数据及出行链的乘客出行特征分析、多场景需求预测及灵敏度分析、突发事件下影响多方式轨道交通客流分析、多方式轨道交通客流状态实时推演、客流分析与预测展示等5个子系统,初步形成了苏州轨道交通客流分析预测的系统框架。该框架为城市交通管理及控制提供了更好的辅助决策,为提升苏州市交通服务水平给予参考。  相似文献   

8.
客流预测方法可以帮助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部门根据客流动态变化调配列车资源,是实现精准列车动态控制的基础。研究提出基于注意力机制和时空卷积网络模型的客流预测方法,融合不同功能的网络单元,使得网络可同时捕获客流数据的时间相关性、空间相关性和时空相关性,并采用注意力机制以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能够同时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多站客流的动态预测。基于北京地铁的实际客流数据对该方法和模型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性能优于其他基线模型。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短时客流量具有随机性、周期性、相关性的特征,而短时客流预测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优化的关键技术,其预测数据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的合理性。本文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时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随机森林和XGBoost预测模型,对工作日和周末的客流分别进行预测,并以杭州地铁日均客流量最大的火车东站地铁站的进站客流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得到的预测数据与真实数据误差较小,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将两种模型的预测误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XGBoost预测模型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短时预测有着更高的精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客流预测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客流预测的目标、要点、年限和内容,建立了包含出行生成预测、出行分布预测、交通方式分担预测和交通分配预测的四阶段法预测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兰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四种方案进行了客流预测,得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1.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特殊时间段客流预测是列车运力配置和网络化运营决策的基础,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量,且其变化具有周期性、非线性和随机性等特点。因此预测的相关数据对其运营部门应对潜在的客流大波动或突发事件发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采用灰色理论,以西安市轨道交通2号线往年客流数据为分析依据,对往年2号线在国庆期间的客流情况进行预测,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表明灰色预测模型在此次预测中是有效的。以此类推对未来几年国庆期间客流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以《福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编制为实例,阐述了建设规划编制应加强必要性及紧迫性的分析论述、线网建设时序及近期建设规模研究、客流预测、近期工程方案、资金筹集与平衡等工作内容,建议加强近期建设项目的外部建设条件分析和可行性研究,对近期项目建成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的实际,介绍了轨道交通建设中线网规划、线路沿线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客流预测以及线路敷设方式的确定等前期工作对地铁造价不同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提出了降低前期投资的几个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对于充分发挥路网整体能力和综合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流的需求以及优化网络运能配置和建设方案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重点研究了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的产生、类型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对轨道交通客流的形成、影响因素以及单线客流成长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将两者相结合,建立了Logistic客流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5.
华炜欣 《综合运输》2023,(2):66-70+86
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一体化的持续发展,从区域轨道客流预测的复杂性作为切入点,在阐述粤港澳大湾区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进行湾区交通圈层划分,并论述了不同圈层出行特征的差异及联系;通过现有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客流预测方法的回顾及适应性分析,肯定了“四阶段法”类预测方法在轨道交通规划设计阶段应用的优越性;进而提出圈层分级的轨道交通预测思路,并以四阶段法为核心,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尺度下的轨道交通一体化客流预测框架。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上海轨道交通运营客流15年的发展历程,根据历年客流统计数据,对客流量变化和客流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就影响客流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及预测。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铁路目前票价单一、不能有效调节客流,票额分配对客流波动适应性较差的问题,根据收益管理理论,以铁路给定预测客流为依据,在基本票额分配中预留部分可灵活分配的票额作为全程通售票额,以应对客流预测误差等带来的影响;对区段剩余票额,按照尽可能分配长途票额的原则建立剩余能力优化模型,并为剩余票额制定动态票价来吸引客流、提高客运收益。算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票额分配模型能适应客流需求的波动,避免大量票额调整工作,根据不同购票时段的需求特点,对剩余能力进行动态定价来吸引潜在客流,提高铁路客运收益,为铁路票额分配和动态定价提供了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徐家汇功能定位为出发点,通过对交通现状的分析,结合轨道交通枢纽的规划布局,预测由轨道交通建设带来的区域交通及客流的流量、走向的变化趋势;结合徐汇区的区域交通规划,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目前处于飞速发展中,很多中等城市的轨道交通也在规划或建设中。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分析是城市轨道规划、建设和运营等环节中重要的基础数据。以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为例,对2018年开始今后三年的日均客流、单向高峰小时最大断面人次、客流强度、全日周转量以及平均运距、分时段客流分布等数据进行了预测。为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等环节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反思和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城市轨道交通在加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客流预测问题、线路长度问题、线路延伸问题、车站的建设规模问题、不合理工期问题、线路的敷设方式问题、技术装备的标准化问题进行了剖析,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给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