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批评与文学的生态环境伦理学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探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不少人文知识分子和文学批评家的关注.在这方面,文学的生态批评自本世纪初从西方引进以来已经逐步被"本土化",并演化成了一种文学的生态环境批评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在西方文学中古已有之,在中国文学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这些均为本文作者建构一种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提供了基本的保证.这里应当注意的是,人们在消解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后有可能滋生出一种新的"生态中心主义"思维模式,这也正是本文作者所要消解的.因此提倡一种亦此亦彼的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倒可以确保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进而确保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当今中国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20世纪以来全球生态危机而走向热潮的生态文学以生态主义作为主导思想,而生态主义的基本价值尺度是生态伦理与生态正义,这就促使生成生态伦理。生态伦理的文学镜像必然要求解构人类中心主义,这也必然引发两个层面的巨变:一是在现实层面上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二是在文本层面上对传统经典文学的检讨与反思。文学镜像通过干预和建构的途径实现生态伦理的镜像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透视《刺猬歌》《炸裂志》《狼图腾》《中国虎》中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唇齿相倚,荣辱与共的关系,对文本凸显的生态理念在当下境遇中重新进行反思审视是本文探讨的主旨所在。在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失衡导致疾病传染源日益猖獗的今天,这种现代性反思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世人应具有生态主义的整体思想,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纠正社会生态的片面化发展,使自然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失衡得以全面的恢复和纠正;人类要从思想文化的深层次树立、普及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创造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人类生态文化和生存发展新模式;生态文学还要走出创作与批评的瓶颈,为生态批评理论建设开辟新的研究思路,构建二十一世纪全新的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学作为当今文学研究中一个热门的话题,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对20世纪以来"黄河--长江文化圈"生态文学与环境的人文关怀的研究,在于对地域性传统文化精神的回顾,从文学意义上对人与社会的主观精神关注转入生态学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关注.其关注的重点应该放在地域生态理念的研究,生态文学类别的梳理,理论资源的开拓,具体文本的解读等.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对生态人文、人文精神的发掘以及围绕顺从自然,认识危机,反思文化根源三条线索去思考,为文学寻找更贴近自然,更为健康,更有生命力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当代甘肃生态文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甘肃生态文学指关涉甘肃地城及生命的生态文学,地城的独特性、多样性、生态危机的显著性、文本的独特内涵及精神使当代甘肃生态文学成为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篇章。黄河、黄土高原、沙漠地带都演绎着较为严重的生态危机。甘肃草原的荧丽及古老文化又传迭着宝贵的生态精神内涵。只有把整体生命系统及秩序法则看为核心,只有把人看为整体生命圈的构成元素,生态文学的基本思想才能得到全面阐释,自然生态的永续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从《乞力马扎罗的雪》管窥海明威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生态批评随着生态危机的出现已在国内外兴起一股浪潮,生态批评也有其不合理的因素.文学批评者在运用该理论时应采取批判的态度,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男女主人公为了寻找心灵荒漠里的绿洲,一同踏上前往非洲的狩猎旅途,此次非洲之旅说明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不仅仅是缩小人与自然的空间距离,而是达成彼此精神的和谐,而男主人公对自然的矛盾心理则向人们警示着生态主义的双重政治意向.  相似文献   

7.
反叛与超越: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审美文化,以推崇媚俗与感性狂欢、蔑视高雅与理性深度为其最显著的特征。昔日备受青睐的高雅文学正面临着“全面撤退”的尴尬。然而,伴随着生态危机的频频告急和人类生态意识的逐渐觉醒,生态文学正以一种清新和高雅的姿态迅速成长起来。它拒斥媚俗,重扬严肃、崇高的儒雅风范,积极倡导文学精神的回归;它超越感性,追求深度,叩问灵魂,探求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在当代审美文化的大背景下,生态文学正顽强地进行着反叛与超越的抗争。  相似文献   

8.
关于山区生态公路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京市整体城市规划中,将门头沟区定位为西部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组成部分,是首都西部天然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公路建设者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生态环境,山区公路建设则更要注重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以生态公路建设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使公路既能高效、快捷、安全、舒适地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  相似文献   

9.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研究环境问题与经济的关系是投入产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对生态经济型投入产出关系和生态化产业结构界定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一个生态经济型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
西部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在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方面,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生态的平衡。在公路建设与公路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破坏也必将对生态系统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必须加以控制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论加入WTO后我国工业设计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中国加入 WTO后对知识产权提出新的要求 ,阐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企业主和工业设计人员只有改变观念 ,与国际接轨 ,并不断进行设计创新 ,才能振兴我国的工业设计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环境法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对“环境公益诉讼”、环境NGO的研究热、实践热,2005年前后中国发生的数起重大的环境侵害纠纷争议案件、2005年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颁布,2006年“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会议的召开,所有这些促成本文对现行的环境法制建设和环境保护立法进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中韩贸易的基本状况是:中方逆差总额巨大,在有些年份中超过对韩出口额.产生中方逆差的原因有:韩国贸易政策和出口战略的调整(包括韩国进口的来源国和地区范围扩大、韩国主要出口市场的国家构成改变、韩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韩国政府在发展中韩经贸中的两种不同作用;中韩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韩国文化在中国的日益被认可;我国对开发韩国市场缺乏足够重视等.消除或减少中方贸易逆差的对策主要有:加强双边磋商;优化相互直接投资结构;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扩大对韩文化产品出口并带动相关出口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部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版图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学术史来看,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西部文学的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和方法,对西部地理大发现与西部文学的崛起、西部作家的地理分布、西部地理景观对西部文学的影响、多民族人口地理与西部文学的多元性、语言地理学与西部文学的语言等问题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会进一步拓展西部文学研究的视野,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是和近代科学文化输入中国的过程相一致的。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从“中体西用”、“进化论”到“阶级斗争论”,这是中国社会对近代科学文化的一种理解、一种选择,不是“误译”、“误读”。同时,在这选择过程中丢掉的不是伦理学,而是近代科学所确立的科学理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中西文化间的碰撞加剧。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交通文化也进入一个全新的互相渗透和融合的阶段。通过分析中西交通非强制性规范文化的差异现象,并提出不同的差异应进行分类策略,使全球交通文化能形成求“大同”存“小异”的生态体系,从而推动交通物质、科技、精神文化的全球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