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建筑垃圾流动化回填材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试验手段对回填材料流动度与用水量的关系、回填材料中粉煤灰掺量确定方法、回填材料强度与水泥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确定建筑垃圾回填材料流动度与用水量之间的关系表;提出利用回填材料最大堆积密度确定粉煤灰掺量;建立了建筑垃圾回填材料灰砂比、水固比与回填材料强度之间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采用体积法或质量法建立了以回填材料中水泥用量、粉煤灰用量、建筑垃圾和水的用量为未知数的四元一次方程组,通过求解得到建筑垃圾回填材料每立方米组成材料的用量,形成了完整的建筑垃圾细料制备流动化回填材料的配合比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2.
今天,垃圾已不再是人们在城市郊外某地往一个大坑里一倒的废物。相反,它成为一种极其复杂的运输物资,不仅在收集而且在较长距离运输方面都成为汽车制造商需作特殊解决的问题。无论是大体积的封闭装运垃圾或是毒性大的污水过滤后的淤泥;也无论是可按颜色区分的旧玻璃容器或是可回收的材料,每一种废物的集运都需要专门的车  相似文献   

3.
陈华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4):232-233,245
为让更多工程从业人员了解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现状,推动其规模化应用,大量调研了再生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发现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再生特殊土、再生工程材料和基于再生骨料的衍生材料,其中再生固化土、骨料和砖砌材料比较成熟,得到了规模化应用,而再生绿植土、掺和料和水工材料尚处于研究或初步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4.
以某高速公路工程为背景,在湿软黄土地基现场进行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桩试验,通过改变击实试验的锤击数和桩体填料的类别(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灰土、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素土、纯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探索最优锤击数以及合适的桩体填料形式。结果表明:在保证桩体锤击数至少为8击情况下,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灰土桩的加固效果最好;其次是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素土桩。纯再生材料桩不适宜用于湿软黄土地基处理。  相似文献   

5.
采用塑料材料制作汽车后视镜的外壳已不是~件新鲜事了,但一直还未听到成功利用塑料材料制作汽车后视镜镜片的报道。其实,汽车生产者们早就想改变这种现实了。虽然用玻璃材料制作镜片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对于现代轿车,玻璃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都不那么令人满意,玻璃较重,而且易损坏。  相似文献   

6.
建筑垃圾与土工合成材料的界面剪切性能直接影响建筑垃圾作为填料在加筋土结构中的应用。通过大型直剪试验研究了建筑垃圾的含水率和土工合成材料的种类对建筑垃圾与土工合成材料界面剪切性能的影响。建筑垃圾的含水率为1%、6%、12%和18%的4种状态。土工合成材料分别为双向塑料土工格栅、双向玻纤土工格栅和无纺土工布。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建筑垃圾含水率会降低建筑垃圾与土工合成材料界面的峰值剪应力;对比不同的土工合成材料,含水率相同时,建筑垃圾与双向塑料土工格栅的界面峰值剪应力最大,其与双向玻纤土工格栅、无纺土工布的界面峰值剪应力接近;建筑垃圾与土工合成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系数高于天然填料与土工合成材料的相互作用系数。  相似文献   

7.
近几十年来,全球建筑垃圾的产量显著增加,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世界性问题。以温岭市某城市支路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试验,来评估回收建筑垃圾中的骨料用于城市道路路基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建筑垃圾经过简单处理后具有高强度和显著稳定性的特点,并进一步说明将这些材料用于城市道路路基是可行的。对合理有效地推广建筑垃圾再生集料在道路路基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环保性、快凝快硬性、抢修性是当前路用回填材料最亟需具备的性能。基于对路用回填材料的需求,该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建筑垃圾流动性回填材料。以建筑垃圾再生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快硬水泥或快硬添加剂技术,进行快硬、流动性回填材料基本性能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建筑垃圾流动性回填材料既可大量有效利用质量较差的建筑垃圾细料,又能因其较好的流动性和较快的硬化速度而快速解决紧急工程的回填施工难题。  相似文献   

9.
苏文英 《公路交通科技》1997,14(3):55-58,79
通过研究玻璃猫眼反射面的材料及工艺性能,可认定玻璃猫眼反射面的生产宜采用热喷涂(火焰)铝技术。文中给出其工艺流程,为实际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建筑垃圾稳定性能较差的问题,延长道路使用年限,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水稳性试验方法,对石灰与矿粉稳定的建筑垃圾路基材料强度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掺入石灰与矿粉明显有助于路基材料强度的提高,路基材料中石灰与矿粉的比例采用1∶2比1∶3更优;水养时,石灰与矿粉稳定的建筑垃圾路基材料强度略有下降,水稳性稍差。此研究结果对走出天然砂石材料日益枯竭的困境大有裨益,对缓解建筑垃圾围城的窘迫现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