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尾流自导鱼雷齐射极限射距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对尾流自导鱼雷齐射的极限射距计算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对尾流自导鱼雷单雷射击的极限射距的计算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与直航鱼雷射击极限射距的本质区别。在此基础上对尾流自导鱼雷齐射的极限射距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尾流自导鱼雷的齐射极限射距主要取决于瞄点最远离目标一雷的极限射距;该雷的极限射距是齐射各雷中最小的,因此齐射极限射距可能会小于单雷射击的极限射距。此外,同单雷射击类似,尾流自导鱼雷的齐射极限射距也不能唯一表达,随最远离目标—雷的瞄点修正距离变化。  相似文献   

2.
《舰船科学技术》2015,(10):151-154
准确识别来袭鱼雷制导方式是水面舰艇在鱼雷防御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对抗措施的前提。本文分析直航鱼雷、声自导鱼雷、尾流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在潜艇攻击征兆、鱼雷齐射数量、航速变化次数和累积方位变化量上的差异,选取这4个变量作为特征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来袭鱼雷制导方式识别模型。计算实例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可为水面舰艇的鱼雷防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舰载反鱼雷鱼雷单雷射击作战能力的不足,提出了双雷齐射的作战使用方法.通过ATT作战能力模型的分析,建立ATT攻击弹道、自导检测、射击诸元解算、来袭鱼雷弹道及舰艇的规避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法进行研究,运用Matlab工具仿真计算,定量分析了射击距离、报警舷角及展开角对反鱼雷鱼雷拦截命中概率的影响.仿真结果对反鱼雷鱼雷作战使用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反鱼雷鱼雷的设计与研制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鱼雷被动声自导反舰时,搜索深度的设定决定了鱼雷效能的发挥。采用鱼雷被动自导作用距离作为鱼雷搜索深度设定依据。被动自导方程各项中,鱼雷自噪声级与传播损失随深度变化,二者在深度上的分布决定了不同深度上自导作用距离的差别。采用声散射模型计算鱼雷自噪声级,采用Bellhop模型计算传播损失,结合被动自导方程其他各项的仿真和计算,定量分析4种典型水文条件下自导作用距离随深度变化情况,并提出被动自导系统搜索深度设定原则。  相似文献   

5.
舰艇回转规避尾流自导鱼雷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面舰艇反鱼雷对抗技术角度出发,建立了鱼雷弹道、舰艇尾流、尾流检测,以及水面舰艇对抗尾流自导鱼雷等相关模型.通过大量仿真计算和分析,研究了舰艇回转规避对抗尾流自导鱼雷的效果,得出了有参考价值的结论,可为舰艇反鱼雷水声对抗作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声自导鱼雷互导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声自导鱼雷自导系统对目标检测模型,在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互导分析数学模型,仿真计算确定了互导产生的边界条件。对进一步研究声自导鱼雷连续射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战效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双速制鱼雷发射提前角和声自导装置的开机时机是鱼雷发射重要参数,通过对双速制鱼雷直航搜索阶段速度配置策略的分析,提出特定战位条件下双速制鱼雷射击有利提前角范围的概念,建立在选定射击提前角的前提下鱼雷变速时机和声自导装置开机时机的计算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法思路清晰、步骤简单,结论合理,为双速制声自导鱼雷有利提前角和声自导装置开机时机计算作了理论探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指信息保障下潜射线导鱼雷远距离攻击时,采用线导+尾流自导鱼雷捕获目标概率较低的问题,提出当鱼雷越过目标推算航向线后将尾流自导转换为声自导的制导方式。介绍目指信息传输模型、目标运动假设模型、鱼雷曲线转向模型和线导+尾流自导推算前置点导引模型;提出一种鱼雷尾转声制导方式,分析目标推算航向线、尾转声时机、尾转声鱼雷航向和鱼雷到达目标散布中心后的机动搜索方案。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线导+尾流自导、线导+声自导和线导+尾转声等3种制导方式在不同初始态势下的鱼雷捕获概率,验证了采用尾转声制导方式兼具尾流自导鱼雷抗干扰能力强和声自导鱼雷捕获概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水面舰艇规避来袭自导鱼雷过程的分析,建立了水面舰艇规避鱼雷的战术基础模型,对水面舰艇规避来袭自导鱼雷效果进行了建模计算,给出了水面舰艇防御鱼雷的组织方法,对研究水面舰艇规避鱼雷战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大型水面舰艇防护结构的重点保护部位,本文建立了基于概率分布的声尾流自导鱼雷进入尾流位置和航向模型,结合较贴近实际的尾流声学仿真模型、鱼雷声学自导检测模型和弹道模型,设计了基于模拟法的声尾流自导鱼雷仿真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声尾流自导鱼雷命中区域的仿真计算,并据此优化大型水面舰艇防护策略。上述方法对实现舰艇轻量化设计,提高其防护能力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