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行人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人交通特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对行人心理、车辆行驶、道路通行能力等分析,提出了平面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距的分析计算方法。根据中国城市交通的一般情况,分别对城市中心商业区和城市一般地区的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进行计算,提出了相应的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的推荐值。  相似文献   

2.
行人交通是城市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行人过街设施更是城市交通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往在城市交通系统中重视车辆、轻视步行交通,对行人交通研究不足。许多城市存在行人过街设施设置不合理的现象,这是导致行人违章穿越街道,造成交通混乱与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对车辆与行人碰撞事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车辆与行人碰撞的特点,利用多刚体动力学方法和软件,建立车辆与行人碰撞的多刚体模型,并对车辆碰撞速度对行人伤害的影响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得出车辆碰撞速度对行人伤害的原因和规律,从而为车辆与行人碰撞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温哥华是加拿大西海岸最大的港口,全国第三大城市,人口有210万人.这个210万人口之众的城市,交通井然有序,不能不说是人家管理得好,市民综合素质高.当地导游告诉我们,你不必担心汽车会撞倒你,因为这里的司机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都是车让人,等行人通过以后才会通过.汽车再着急也要让行人和摩托车先过.行人在没有警察也没有车辆的情况下,也是等待人行道的绿灯亮了才在斑马线上通过.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5个城市11辆乘用车的自然驾驶数据中筛选出65例车辆与行人发生交通冲突的危险工况进行研究。通过车载诊断系统(On-Board Diagnostic,OBD)读取的本车车速和已有的图像处理算法及运动学公式,提取得到行人、道路、车辆三方面信息。首先,基于该65例样本对部分信息,如行人运动状态、道路是否拥堵、车辆运动状态进行定性分析,得到基于中国危险工况的行人交通冲突的特征。其次,利用聚类分析的多元统计学方法对其中的39例样本进行了危险开始时刻的典型场景提取。最后,将其与国内外已有的测试场景进行对比,并分析差异及原因。为建立中国的行人AEB评价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右转车辆与行人及非机动车的干扰,严重影响了交叉口的通行效率.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对行人、骑车人及机动车驾驶员在交叉口冲突时的行为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73.36%的行人或骑车人在发生冲突时让右转车辆先行,17.65%的机动车驾驶员跟随前方强行通过的车辆通过冲突点.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关注行人过街设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人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行人过街设施则是城市交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中国重视城市交通系统中的车辆交通,轻视步行交通,对行人交通研究不足,许多城市存在行人过街设施设置不合理的现象,这是导致行人违章穿越街道,造成交通混乱与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2011年起宁波公交总公司开展了“文明出行,礼让斑马线”专项活动,至今已有4年。礼让斑马线后对公交车辆运营所造成的影响,本文将从行人过街与公交车运行行为入手进行分析。 1 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分析 斑马线是城市路网中行人过街的最主要的平面设施之一,同时也是行人与机动车“争夺”通行权的重要冲突区域。斑马线上的行人与机动车的冲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人行道的主要功能是满足步行交通的需要并且不影响路面车流的行驶。在人行道被占用且仍有可供行人通过的宽度时,行人通行的空间变小,行人的行走受到限制,速度降低,舒适度减小。当人行道完全被占用时,行人利用最外侧的车行道来绕过被占用的人行道路段,直接与车辆发生冲突,车辆的行驶对行人的安全构成威胁,使人产生恐惧感,行人的出行安全没有保证。人行道被完全占用时,行人占用车行道通行,使道路的通行能力降低,同时使车辆的行驶速度降低,行车延误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为减少低能见度下无信号交叉口过街行人与车辆的交通事故,开展了考虑能见度影响的车辆与过街行人冲突识别研究.结合车辆行人相对位置、速度、加速度、车辆尺寸等信息,构建了过街行人与车辆冲突识别模型,确定了基于人-车间距的交通环境能见度测量方法,给出车辆速度与能见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修正,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城市路段存在的相邻人行横道行人过街信号控制不协调问题,以机动车相位持续时间、行人绿灯时间和相位差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基于车辆和行人平均延误最低的路段相邻人行横道行人过街实时信号控制模型,以使机动车与行人的综合通行效率达到最优。并根据每个周期内到达车辆平均速度的不同提出了信号周期浮动相位差。以南京某条主干道的两个相邻人行横道为例,将路段上采集到的实时交通数据应用于建立的模型中,以Matlab作为仿真计算环境,采用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出路段相邻人行横道的实时信号控制方案。运行结果显示:在研究的路段中,不同权值比例下实时信号控制方案的平均延误分别比现状缩短了11.7%, 13.7%,8.7%,且权值为机动车数量与机动车加行人总数量之比时优化效果最好,说明该方法能够提高城市干道车辆通行和行人过街的效率,且在所有路段行人过街信号优化中具备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严萍  张敏 《交通与运输》2006,(Z1):18-20
本文通过分析深圳市城市交通存在的右转车辆与行人的冲突现象,提出了解决二者冲突的方法.尤其是针对设置了右转专用车道情况下,通过设计右转车辆与行人相位分开设置情况下的流量临界模型,提出了设置二者的相位分开设置的临界值的计算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行人与右转车辆的冲突问题,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行人主动安全系统能够有效降低人车碰撞风险,但其对交通流长时间运行状态的影响有待探究.运用Net Logo软件,基于智能体建模思想设置车辆和行人运动模式,选择平均车速波动情况和车辆等待时间、行人等待时间、行人速度分布评估传统车辆、行人检测系统车辆和人车通讯系统研究车辆运行时的交通流稳定性和通行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行人主动...  相似文献   

14.
正斑马线前,车辆的一次驻停,驾驶员的一个手势,行人的一抹微笑,共同构成了城市文明的靓丽风景线。青岛全市上下齐心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关键时刻,城运控股公交集团近万名驾驶员以文明礼让斑马线引领城市文明新风,擦亮城市"流动名片"。今年4月30日,一名女学生在四流南路过马路时,四下张望、犹豫不决。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车辆冲撞行人案件呈现危害性大、碰撞机理复杂、现场痕迹混乱等现实问题,由于事故过程不具有现场复原性,因此,加强面向车辆冲撞行人案件分析和碰撞再现验证平台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有效开展车辆冲撞行人动力学建模研究,搭建一个与已有行人发射台相匹配的车辆碰撞实验台架,从而对典型车辆和行人模型之间冲撞特性进行研究,并开...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深圳市城市交通存在的右转车辆与行人的冲突现象,提出了解决二者冲突的方法。尤其是针对设置了右转专用车道情况下,通过设计右转车辆与行人相位分开设置情况下的流量临界模型,提出了设置二者的相位分开设置的临界值的计算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行人与右转车辆的冲突问题,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最大限度的减少绿灯时车辆无谓的等待,提高交叉口整体运行效率,通过内嵌热成像传感器的视频检测技术用于交叉口行人过街检测,以宛平南路—中山南二路为应用示范交叉口,研究了交叉口行人和车辆排队检测的组合式布置,提出了基于行人和右转车请求的信号控制逻辑关系,制定了交叉口信号控制分级响应方案。经现场实施验证,可以有效地减少行人/非机动车对进口右转车辆的干扰,提高右转车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四、交通管制作为的实践 (一)路口人车冲突的改善 号志时相的设计,一般多采取同向右转车与行人同时开放方式。虽然相关法令规定相应车辆均应暂停,"礼让行人"先通行,然而部分右转车辆不遵守交通规则"礼让行人",以致交通伤亡事件时有发生。为落实"人本交通"并兼顾整体交通顺畅,台北市于人车交织冲突严重的路口,设计更细腻的交通管制规范,规划行人绿灯早开、行人绿灯早关与行人专用时相等号志时制,以交通管制手段减少行人及转向车辆间的交织及冲突。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行人对全自动驾驶车辆的接受度,确定影响接受度的关键因素,掌握行人对全自动驾驶技术的关注点,首先,建立优化后的车辆技术接受模型(Car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CTAM),基于此模型和现场调研观测到的行人行为设计调查问卷,从个体属性、行人行为和行人对自动驾驶车辆技术接受度3方面对行人...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台行人交通特性,以北京市地铁2号线西直门站站台视频资料为基础,观测站台区域行人交通行为,分析行人速度、候车位置分布、密度时空分布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与街道环境相比,站台区域行人自由流速度均值偏高,且站台与楼梯邻接区域行人速度随密度的增大下降较快;车辆到达之前行人候车呈队列形式,车辆到达后呈扇形分布在车门两侧;站台区域行人密度时空分布受轨道交通车辆班次影响,表现出规律性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