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由于疏浚船舶排泥管中的泥浆在管道输送中阻力大,常常引起管道磨损、堵塞和输送功耗大等技术问题,限制了疏浚船舶作用的发挥.加气助送输泥方式是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小泥浆的管道阻力.通过试验研究了泥浆浓度、管道流量和加气压力等因素的改变对泥浆的管道阻力的影响关系,从试验数据得到在高浓度和大流量的泥浆中加入压力较低的压缩气体具有明显的减阻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凌榆 《中国水运》2009,(6):164-165
黄浦江排泥系统承担疏浚泥土处理,系统中的上海朝阳排泥泵站厂房中的工艺用水、消防系统、含油污水的处理、总体设计的问题加以分别介绍。工艺用水水源为河水,介绍了工艺用水的用途,其中有水循环系统。介绍了油库和柴油机房的消防要求。对含油污水进行的处理及排放。室外吊车、卡车作业区,对管道及检查井的井盖有特殊要求,进行了特别处理。排泥泵站的给排水设计与工艺设计密切相关,在给水及排水管路和构筑物、消防及室外总体方面的设计都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小型疏浚工程通常采用小型绞吸船进行施工,小型绞吸船由于泥泵功率较小,导致输送排距无法满足需求,本文探讨小口径排泥管加气技术对管道排距的影响。现场试验依托石门澳蓄滞浚清淤吹填工程,在吹填管上相距300 m的2个位置进行试验,分别使用空压机直接加气和射流器混合加气两种方式。试验结果表明,管道加气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输送排距。空压机直接加气效果比射流器混合加气效果更好,加气点靠近船端位置效果最好,平均增加排距22.2%,射流器混合加气平均增加排距12%。现场试验验证了疏浚排泥管加气技术的可行性,为疏浚工程排距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
疏浚排泥管是疏浚工程介质输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输送阻力是吹填排距和性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以细粉砂土质的三夹沙南航道工程为依托,针对疏浚排泥管开展2 m长橡胶管和12 m长钢制管在不同连接组合方式下的输送阻力现场试验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管道压力损失随着输送流速和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纯钢管组合下的输送摩阻最小,“4钢管+1橡胶管”组合的输送摩阻次之,“1钢管+1橡胶管”组合的输送摩阻最大,其相比于纯钢管组合的输送摩阻增大约6%。研究结果可为工程现场的排泥管布设与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自浮式和浮筒式排泥管的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自浮式排泥管的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均优于浮筒式排泥管,在相同的动力条件下自浮式排泥管的扭矩只为浮筒式排泥管的3/5,而系缆力仅为浮筒式的1/2-2/3。同时,钢材用量仅为浮筒式排泥管的40%,因此,自浮式排泥管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水厂沉淀池排泥是保障水处理工艺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排泥水量是水厂自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排泥设备的优化运行对处理效能及节水降耗有着重要影响。利用超声波泥位计测定和传统污泥浓度法间接校正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某水厂沉淀池的污泥沉降曲线进行研究,通过考察沉淀池积泥高度进出水区较高,中间较低这一变化规律,提出先对前32m进行排泥,再对全程进行排泥这样的优化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7.
介绍黄浦江第三排泥系统工程的建设规模,总体及工艺,泵房机电设备,排泥管线,吹泥码头,泵站及码头区土建工程,排泥场等情况  相似文献   

8.
在湖泊清淤、航道整治、港口建设和吹填造地等工程项目中,绞吸挖泥船远距离输送泥浆存在管道阻力大、磨损严重、能耗增加等问题,限制了疏浚船舶生产率的发挥。结合工程实例对疏浚排泥管道注气输送技术进行研究,对比分析注气输送技术对疏浚船舶油耗及生产效率的影响,得出“注气输送技术在远距离疏浚中能降低船舶能耗,提升船舶生产率”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绞吸船开挖输送黏性土时,如果不控制好吹填流速和浓度,就容易发生疏浚土堵管现象。为此,在总结传统防堵塞和疏通管道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试验对比等方法,设计一种特型防堵塞排泥钢管以及使用该种设备进行预防堵塞和疏通堵管的作业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针对粗砂、钙化物和细砂等不同吹填介质和典型管线铺设工况,开展了钢质排泥管(Q235-DN850)管壁磨损特性的现场测试与生命周期分析。研究表明,输送土质对浆体输送管道的磨损速度有明显的影响,输送介质越粗磨损速率越大;不同管线铺设形式条件下,上坡管段的磨损速率最大、顺直管段次之、下坡管段的较小。基于此,给出了不同土质吹填工况条件下DN850-Q235钢质管的最大磨损点位和最大磨损速率,给出了管道剩余生命周期的预测方法,形成了不同土质条件下排泥管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