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银屑病的发病机理和复发因素,许多作者对其病变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但多限于表皮.本文对11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真皮内毛细血管及浸润的白细胞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明确诊断的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7~43岁,病程10d~2年。11例分别于治疗前及临床治愈后两周内在躯干或上肢皮损处手术切取标本1次,并取3名健康人躯干或上肢的正常皮肤标本(手术室提供)做对照。按常规电镜样品制各方法进行标本处理,使用H-600型电镜观察并拍片。结桌治疗前皮损的超微结构变化,真皮浅层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蛋白及MCL-1mRNA在宫颈癌、癌前病变及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宫颈鳞癌、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IL-6和MCL-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组织中MCL-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IL-6和MCL-1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及CIN组织(P〈0.01),且IL-6和MCL-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566,P〈0.01);MCL-1蛋白与MCL-1mRNA表达呈正相关性(r=0.772,P〈0.01)。结论IL-6和MCL-1的表达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共同调节作用,这一发现有助于对早期癌前病变的筛查,并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了一个细胞因子靶点。  相似文献   

3.
瘢痕增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生性瘢痕(HS)和瘢痕疙瘩(K)临床表现明显不同,为探讨瘢痕增生的机理,对17例K、55例HS及55例正常皮肤(NS)标本采用actin、bFGF及其受体flg抗体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结合组织学淋巴细胞、皮肤附件变化情况的动态观察。结果:K和HS早期均有许多炎性细胞浸润在残留的皮肤附件和闭塞的毛细血管周围,随着瘢痕增生,皮肤附件、淋巴细胞和毛细血管逐渐减少,但在K组滞留的时间和数量远较HS组多。bFGF和flg在三组的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和附件上皮细胞均有表达,强度依次为:K>HS>NS(P<0.01),而K组flg表达明显强于bFGF。结论:组织中残留的皮肤附件、浸润的淋巴细胞和增生的毛细血管三者互为消长,由此,促进了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沉积,K对flg敏感性增加,可能是其侵袭性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妇科肿瘤中端粒酶的活性,探索端粒酶活化在妇科肿瘤形成中的作用,应用以PCR为基础的端粒酶测定方法(TRAP)对78例妇科肿瘤和对照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端粒酶活性在子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标本中阳性率为91%(30/33);子宫肌瘤、卵巢良性肿瘤和宫颈湿疣等良性增生病变中阳性率为15%(3/20);正常对照组全部阴性。恶性肿瘤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后两组(P<0.005)。提示端粒酶活化是妇科恶性肿瘤中的普遍现象,在妇科肿瘤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神经损伤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兔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不同病程阶段的角膜神经组织损伤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兔角膜刮痕接种HSVⅠ,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兔角膜感染,分期进行角膜美蓝活组织染色,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角膜神经的改变。结果感染HSK后第4天光镜下即出现角膜神经纤维稀疏、变细,中央神经网密度下降。至7~14d,神经损伤显著。第30天,仍未达到正常的神经网密度。电镜下,HSK后第4天,上皮内神经末梢轴膜不完整,轴浆部分溶解。第7~14d,神经损伤严重。第30天,神经轴膜仍不完整,轴浆内微管及小泡减少。结论HSK导致角膜神经纤维损伤及神经网密度下降,且角膜神经损伤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人乳头状甲状腺癌和良性腺瘤、桥本氏甲状腺炎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别。方法 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及表达峰度定量法,检测4处新鲜甲状腺手术标本组织中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TGF-β1 mRNA在4种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均有较高的阳性率(>83.3%),乳头状甲状腺癌中TGF-β1 mRNA的表达量较良性腺瘤、桥本氏炎及正常组织均增  相似文献   

7.
我院近年共完成经文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68例,其中单支病变37例(54.4%),双支病变22例(32.4%),三支病变9例(13.2%)。PTCA共扩张79处病变,A型病变39处(49.4%),B型病变30处(37.9%),C型病变10处(12.7%)。3例采用邓导丝技术,5例采用灌注球囊导管,8例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三例进行了冠状动脉内膜斑块定向切除术。PTCA的病倒成功率97.1%,病变成功率93.5%,本前平均狭窄(878±8.4)%,术后平均狭窄(14.1±46)%。1例死亡,无息性心肌梗塞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者。讨论了PTCA的适应症、影响成功的因素以及并发症的预防,表明PTCA是冠心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soriasin(S100A7)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皮肤组织及皮肤基底细胞癌皮损中psoriasin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在18例正常皮肤组织中,仅有2例psoriasin蛋白表达阳性;在26例皮肤基底细胞癌中,24例psoriasin蛋白表达阳性,阳性产物表达于角质层及棘层,而不表达于基底层。Psoriasin蛋白在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1)。结论 Psoriasin可能通过改变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参与皮肤基底细胞癌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子宫颈癌组织HPV16E6、E7基因,同时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E6、E7抗原,以免疫酶联吸附法检测其血清抗体。结果表明,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E7DNA检出总阳性率为71.8%,E6、E7基因检出率分别为37.5%(12/32)和65.6%(21/32)。HPV16E6、E7血清抗体反应阳性率为68.18%(30/44)和56.18%(25/44)。结果同时显示HPV16E6、E7DNA分布并不均一,存在E 6、E 7、E 6E 7和E6-E-74种模式,并且其血清抗体反应和DNA存在情况也不一致,E6抗体阳性的24例患者中,仅9例可检出其DNA,E,同样如此。这些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人酒精性股骨头坏死(ONFH)股骨头骨组织中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TLR4/NF-κB)的表达,初步探讨自身免疫在酒精性ONF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酒精性ONFH组织标本16例。根据Ficat分类法分为FicatⅣ期组9例,平均年龄(65.761±8.316)岁,其中男8例,女1例;FicatⅢ期组7例,平均年龄(64.832±6.814)岁,其中男6例,女1例。取9例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标本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4.515±7.834)岁,其中男7例,女2例。通过HE染色法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定量PCR(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标本中TLR4、NF-κB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标本中TLR4、NF-κB表达情况。计数指标进行卡方(χ~2)检验,三组间方差齐的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的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三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病理学显示,对照组骨组织正常,坏死的股骨头骨组织内骨小梁减少、稀疏,甚至中断。TLR4、NF-κB在3种组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两种蛋白在股骨头骨组织细胞胞质内表现为棕褐色,FicatⅣ期组表达最强;对照组两种蛋白的表达较弱。RT-PCR及Western-blot结果显示,FicatⅣ期组股骨头骨组织的TLR4、NF-κB mRNA及蛋白含量表达最高,对照组表达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LR4/NF-κB在酒精性ONFH股骨头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提示TLR4/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自身免疫可能参与了酒精性ONFH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由临床表现、基础生殖激素测定及阴道超声,虽可对大多数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iansyndrome,PCOS)患者做出正确诊断,但部分病例仍有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对7例泌乳素(prolactin,PRL)水平升高的PCOS患者(HP-PCOS),12例PRL水平正常的PCOS患者(NPRL-PCOS),7例单纯PRL水平升高患者(HP)及10例正常妇女进行GnRH和TRH刺激试验。结果:刺激试验前,4组基础LH/FSH比值无显著性差异;刺激试验后,两组PCOS妇女峰值时LH/FSH比值显著高于HP及对照组,而HP-PCOS与HP组的PRL反应无差别。提示:GnRH和TRH刺激试验有助于PCOS的确诊及鉴别。  相似文献   

12.
用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子宫颈癌组织HPV16E6、E7基因,同时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E6、E7抗原,以免疫酶联吸附法检测其血清抗体。结果表明,宫颈癌组织中HPV16E6、E7DNA检出总阳性率为71.8%,E6、E7基因检出率分别为37.5%(12/32)和65.6%(21/32)。HPV16E6、E7血清抗体反应  相似文献   

13.
作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并对照核酸斑点杂交法对10例口腔恶性肿瘤组织中HPV16E6转化基因进行了检测。这些肿瘤包括6例口腔粘膜鳞癌(SCC),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ACC),1例涎腺恶性多形性腺瘤(MPA)和1例腭部软组织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R)。对照组为10例非肿瘤组织,包括唇裂、腭裂粘膜组织标本各5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肿瘤组阳性6例(6/10),包括4例SSC,1例ACC和1例ER(除外1例ACC用核酸杂交法检测为弱阳性),其余为阴性;对照组用核酸杂交法检测4例,除1例唇裂标本为弱阳性以外,均为阴性(0/4);用PCR法检测10例均为阴性结果(0/10)。两组间HPV16E6转化基因的检出率有明显差异(P<0.05)。这一结果为开展口腔癌的HPV病因学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的超微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以圾这种改变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对日本大耳白家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做SAH模型。动物随机分为SAH组、盐水对照组、穿刺对照组和正常组,于注血后1h、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灌注固定,留取基底动脉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动态观察基底动脉的病理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光镜下SAH模型组的主要表现是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内皮细胞变性、肿胀,染色质不均,空泡形成;内弹力膜迂曲皱褶或断裂。电镜下超微结构的主要表现是基底动脉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消失,胞膜部分或完全脱落,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溶解呈空泡,致密颗粒增多,细胞核内染色质边集、浓缩,异染色质增多;平滑肌细胞变形、核扭曲、染色质不均匀,肌丝排列疏松紊乱,出现断裂或溶解,胞浆内可见大量空泡形成,线粒体增多、肿胀、嵴紊乱或溶解;血管外膜神经纤维肿胀、结构模糊。光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与电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相类似,均在SAH后1h时可发现结构的微小改变,从第3天开始明显的结构改变,在第5天至第7天结构变化最明显。结论SAH后脑血管的超微结构会发生损害,并在病程发展中呈明显的动态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是导致迟发性CVS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流行病学及鉴定HCMV核酸在尿中分布,我们用HCMVAD169株HindⅢ-EDNA片段制备探针,采用核酸杂交技术对取自西安地区180例3岁~5岁正常儿童的尿标本进行了HCMV相关序列的检测。结果显示出西安地区HCMVDNA阳性者3例(50份尿标本)占6%;咸阳地区HCMVDNA阳性者7例(50份尿标本)占14%;兴平地区HCMVDNA阳性者19例(80份尿标本)占25%。在不同的地区之间,阳性检出率有较明显地差异。  相似文献   

16.
56例食管癌切除标本应用S-100蛋白抗体对癌组织及其区域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DC)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癌组织中DC浸润密度同淋巴细胞反应强度有关(P<0.05),癌细胞分化较好者组织中DC浸润较多(P<0.05),在淋巴结转移癌灶和正常淋巴组织之间常见到一条高密度DC浸润带,提示DC与机体局部抗肿瘤免疫有关。癌组织及淋巴结中DC浸润密度愈高,癌复发转移愈少(P<0.05),提示DC浸润强度对判断食管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用MG7-Ag和AgNOR法对30例胃癌、20例胃粘膜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31例肠上皮化生及20例正常胃粘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胃癌组MG7-Ag强阳性率高于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P<0.05)。胃癌细胞核内AgNOR形态和计数与良性病变明显不同。以MG7-Ag强阳性表达和细胞核内AgNOR计数明显增多(>9.12)或大小不等是团块状分布为阳性指标,MG7-Ag和AgNOR联用,胃癌检出率达90%,显著高于单项使用的检出率(P<0.025)。结果表明,MG7-Ag与AgNOR联用,对区分胃癌与癌前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20例经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肿瘤患者用活化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治疗,检测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其中8例治疗后PBL对同种异体相同组织学类型靶细胞的细胞毒性从43.2升高到1249.0溶解单位(P<0.05),而NK活性无明显变化;T4、T8淋巴细胞亚群荧光强度明显升高,从1.9到3.9(P<0.05)及4.4到7.2(P<0.05)。所有患者PPD及PHA反应性明显增强,从10.9mm到13.6mm(P<0.01)及7.9mm到12.7mm(P<0.01),15例有一过性寒战、发热,其中10例伴轻度恶心、呕吐。结果提示:TIL和rhIL-2治疗后可明显提高进展期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而无明显毒副作用,可能成为进展期肿瘤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观察了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对14例未治疗的Graves甲亢(A组),12例治疗后甲功恢复正常的Graves病(B组),10例未治疗的桥本甲亢(C组),13例来治疗甲功正常桥本甲炎(D组)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E组)者血清TSH及T3、T4的影响。发现TSH反应正常组(B、D、E组)血清T3、T4均显著上升,其中MCA和TGA阳性的桥本甲炎组上升幅度最低(D组)。而TSH无反应组(A、C组)血清T3、T4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下降幅度以MCA、TGA最高的桥本甲亢组最大(C组)。并简要讨论其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Bcl-2、Bax、Fas、FasL、穿孔素和粒酶B 在移植肾急性排斥时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急性排斥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选取30例移植肾穿刺活检标本及18例正常供肾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2、Bax、Fas、FasL、穿孔素和粒酶B 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根据Banff97病理诊断标准,急性排斥标本30例,其中ⅠA 12例,ⅠB 11例,ⅡA 5例,ⅡB 2例;②所有组织中均可发现细胞凋亡现象,急性排斥标本中更为明显;③Bcl-2在急性排斥标本中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织(P<0.05),与急性排斥的病理变化呈负相关(P<0.05);Bax在两组的表达水平无差别(P>0.05);Fas、FasL、穿孔素和粒酶B在急性排斥组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并与急性排斥的病理变化呈正相关,以FasL和粒酶B 最为明显(P<0.01).结论 ①Bcl-2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达减少提示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②Bax对于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意义不大;③Bcl-2、Fas、FasL、穿孔素和粒酶B的表达变化均与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尤以FasL和粒酶B明显,可作为监测移植肾形态学变化、功能状态以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