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分别选取H2,CO,苯,正庚烷作为实验的单一代表物质,苯-正庚烷混合气作为联合实验的代表物质,对2种铜锰混合型催化剂在不同条件下的催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种催化剂完全转化受试物质为CO2和H2O的温度低于260℃;催化活性和抗湿性能1号催化剂更优;苯的存在对正庚烷转化有促进效果,正庚烷则对苯的转化有所抑制;催化活性越高,苯-正庚烷之间的促进或抑制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苯、正庚烷、1,2-二氯乙烷、氟利昂22(F22)作为VOCs代表物质,考察了不同碳材料对VOCs的吸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碳材料对苯、正庚烷、1,2-二氯乙烷的吸附呈现出相似规律。在相同的吸附条件下,吸附能力是球形活性炭>常规活性碳>改性活性碳纤维>活性炭纤维,同一种碳材料对三种代表物质的吸附能力为:正庚烷>苯>1,2-二氯乙烷。几种碳材料对F22的吸附能力很差。  相似文献   

3.
Tenax TA对甲苯吸附脱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苯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吸附实验研究Tenax TA的吸附性能,考察进口浓度、流量和湿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热再生法研究Tenax TA的脱附性能,考察温度和再生次数对脱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enax TA的抗湿性能和再生性能突出,相对湿度90%的吸附能力为干燥时的85%以上,再生200次后再生效率在95%以上。实验结果表明,Tenax TA可用于高湿度且对再生性能要求高的特殊环境中有机物的去除。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快速断路器的驱动机构动作性能,采用Ansoft和ADAMS联合仿真以得到合适的设计参数。介绍了电磁斥力机构工作原理、数学模型及双稳态弹簧保持装置,对电磁斥力机构分别进行了电磁场和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了不同驱动电压以及不同储能电容容量对电磁斥力机构运动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试验数据,得出驱动电压越高,触动时间越短;电容量越大,运动时间越短的结论。本文研究方法对其他类型操作机构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型霍加拉特催化剂催化燃烧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CO、H2、苯、正庚烷作为单一代表物实验,选用苯-正庚烷作为联合代表物实验,考察了氟利昂(R12、R22、R134a)在两种催化剂上的分解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号和2号催化剂随着温度的升高,催化活性逐渐升高,且在260qC〉7,下都能够有效消除各种有害气体;1号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抗湿性能优于2号催化剂;苯对正庚烷的消除起促进作用,而正庚烷抑制苯的消除;在315℃,R12、R22、R134a在1号催化剂上的分解率高于2号催化剂;在260℃时,R12在1号和2号催化剂上的分解率分别降到了18.7%和1%,R134a的分解率降到了2%,而R22分解率降低较少。  相似文献   

6.
吸附空调系统船用的关键是其供冷量能否适应船舶空调舱室热负荷的变化。在实验室中建立了由锅炉低压蒸汽驱动的五吸附床,制冷系统使用氨-复合吸附剂。根据夏季典型空调工况下计算的热负荷,实验研究了制冷系统供冷量与空调负荷变化之间的适配性。结果表明:系统供冷量除受循环冷却水和蒸汽的流量、温度的影响外,还受吸附床加热和冷却时间的影响;必须通过优化吸附床结构、调整吸附床的吸脱附时间,才能使蒸汽驱动的吸附制冷系统实用化。  相似文献   

7.
刘锐  沈妍  周聪聪  姚寿广 《船舶工程》2020,42(12):113-118
针对电容去离子(CDI)海水淡化单元,建立了单元内吸、脱附过程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通过模拟分析了吸附及两种脱附方式(电压断开和电压反接)下,操作参数(工作电压、入口流速)和几何参数(电极厚度、流道间距)对CDI单元吸附脱盐及脱附再生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吸附效率随入口流速及流道间距的增大而减小,随多孔电极厚度及极板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吸附过程中,最小出口浓度随入口速度和流道间距的增大而增大,随工作电压增加而减小,与电极厚度无关;与脱附方式为电压断开相比,脱附方式为电压反接时,脱附完成所需时间较小。  相似文献   

8.
工业上通常采用成型活性炭用于SO2的脱除及硫资源回收,在这一过程中SO2的吸附脱附特性对于系统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文中采用适于工业应用的大颗粒活性炭,研究了SO2在其表面的吸附脱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的吸附特性受烟气组分、空速及再生的影响,在O2和H2 O存在条件下,低空速有利于SO2的吸附,而SO2的浓度则对活...  相似文献   

9.
以醋酸钠为矿化剂,通过水热法制备金属有机框架MIL-101,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气体吸附仪等对材料进行表征,利用静态吸附法对苯、甲醇、甲苯和水的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MIL-101形貌为八面体,颗粒尺寸约为500 nm,其VOCs吸附性能与220℃制备所得的MIL-101(HF)性能相当,优于210和200℃制备所得的产物,明显优于商业活性炭,在25℃下,对苯、甲醇和甲苯的吸附量分别达到1 300、1 127.7和750 mg/g.通过比较吸附等温线的初始斜率发现,甲苯/水的吸附选择性最好,苯其次,甲醇最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氢燃料电池用钒基固溶体合金的充放氢性能及其吸附热力学、等温线及等温模型进行研究。采用P-C-T测试仪对钒系储氢合金进行活化并测试其充放氢性能,验证压力和温度对钒系储氢合金充放氢性能的影响,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其充放氢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吸脱附等温模型、热力学模型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钒系储氢合金在673 K、4 MPa的条件下可实现完全的活化,属于易活化类型储氢合金。在吸附反应第一阶段的吸附等温线拟合结果表明,从相关系数来看,钒系储氢合金的吸氢类型更接近Freundlich模型,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钒系储氢合金的放氢过程为吸热反应。  相似文献   

11.
生物法净化船舶舱室有害气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塑料鲍尔环和圆柱状活性炭作为填料,采用生物滴滤塔对于船舶舱室低浓度苯的生物净化效率和去除负荷进行了研究。实验测定了填料种类、填料高度、进气浓度、停留时间等操作因素对净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操作范围内,生物滴滤塔Ⅰ、Ⅱ、Ⅲ对于苯的最大去除负荷分别达到36.97,79.14和185.42 mg/(L.h),组合填料的净化效率和去除负荷都优于单一填料。  相似文献   

12.
周斌  蒋文新  李欣  毛天宇 《水道港口》2012,33(3):251-255
文章考察了活性炭吸附-微波再生技术对船舶化学品洗舱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微波再生不仅可以恢复活性炭的吸附效果,而且可以提供活性炭的吸附容量,经微波再生后活性炭的吸附容量由原来的196.4 mg/g增加到271.1 mg/g;微波再生后活性炭比表面积由原来的746.1 m2/g增加到888.4 m2/g,累积孔体积由原来的0.37 cm2/g增加到0.42 cm2/g;微波再生后活性炭羧基数量明显降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水分子簇的形成,促使有机物容易扩散到活性炭的微孔中,进一步微波对活性炭的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先进的碳纤维、芳纶纤维和高性能的环氧树脂为原料,研制适于制造赛艇的预浸料,介绍制备设备和技术,分析表明树脂溶液浓度和预浸料的线速度是影响预浸料树脂含量的因素,改进浸渍工艺后赛艇质量和性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实验室自制离子螯合纤维和商用D113交换树脂对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吸附等温线,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吸附速率和再生速率实验数据,结果显示螯合纤维及D113树脂对铜离子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螯合纤维的准一级和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分别是D113树脂的12和30多倍,再生速率常数分别是D113树脂的7倍和6倍。浓度影响实验和中断实验结果显示,螯合纤维对铜离子的吸附速率由膜扩散控制,而D113树脂对铜离子的吸附速率在低浓度(<200mg/L)的时候由膜扩散控制,较高浓度(>300mg/L)时由膜扩散和粒扩散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5.
苯乙烯系离子交换树脂中间体的粒度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苯乙烯、二乙烯苯悬浮共聚制得了离子交换树脂中间体,研究了搅拌桨形状,分散体系和分散助剂浓度、升温速率对白球收率的影响,有效控制了共聚过程中液滴的聚集与粘结,得到了所需粒径的白球中间体。  相似文献   

16.
就真空状态下对真空绝热板芯材——玻璃纤维空隙中水分迁移和汽化的机理进行研究,并采用真空干燥的方式增强气体分子真空状态下的运动,尤其是加速水分汽化,避免空隙粘连,克服吸附阻力.文章还设计了真空干燥装置,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实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用硝酸为氧化剂对活性炭进行了处理,考察了硝酸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对改性活性炭进行了表征,考察了以改性活性炭为载体制备炭催化剂对氯化氰的消除性能。结果表明,硝酸浓度和处理时间是影响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重要因素,低浓度硝酸氧化改性提高了活性炭的表面亲水性而对活性炭的结构没有明显影响,制备的炭催化剂对氯化氰防护时间明显增长。当硝酸浓度为8%,处理时间5h~8h消除氯化氰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的性能特点,并对CFRP在舰船鞭天线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