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企业之间的最后竞争将是优秀文化理念的角逐。具有恒久价值和社会认可的文化无论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愈来愈超过硬实力的比较作用。一个企业如果缺失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价值体系,就不会基业常青。因为,没有文化价值的企业解释不了自己的存在,也无法清醒认识、正确判断未来的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文化多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其中,交通文化遗产集历史、科学、文化、艺术、情感、经济、生态等多种价值特点于一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该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从文化路线角度讲,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研究区域文化在高速公路隧道洞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为出发点,在阐述徽州文化内容、特点及徽州文化在洞门景观设计中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之上,通过设计实例分析,解读徽雕文化、建筑文化、徽商文化等传统徽州文化元素在黄塔(桃)高速公路隧道洞门景观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提出在隧道洞门景观设计中应更多注入文化内涵,展示区域文化底蕴,实现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交通之魂,文以化之;交通之神,文以铸之。自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人类发展文化总是与交通相伴而生。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赵州桥……一个个交通的物质性实体,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创造了璀璨的交通文化。2006年11月,交通运输部部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交通文化建设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交通行业文化建设研究总课题组和22个子课题组,  相似文献   

5.
文化力在当代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而且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战略资源,同时也是一个行业、区域以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精神之根,对于一个行业则是活力之魂。道路运输行业的文化力是由全行业管理者和行业从业人员在长  相似文献   

6.
高铁开通运营以来,围绕高铁安全文化建设和管理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安全文化建设是进行有效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基于亚当斯理论分析了事故发生机理,深入剖析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面和注意事项,结合风险管理流程提出改进的安全文化建设管理模式,并将改进的模式运用到高铁安全文化建设中,提高高铁安全风险文化建设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从交通文化角度看荷兰绿色交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以荷兰1995年和2011年的自行车交通发展对比为主线,从交通文化的角度剖析荷兰绿色交通的特点,深入分析荷兰交通枢纽周边交通规划、路权分配以及自行车交通文化的形成,以期通过交通文化的阐释为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缓解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世界顶级企业领导与变革领域最权威的代言人约翰·科特说:"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企业文化打交道。"那么,我们在企业中真得能感知到身处文化氛围之中吗?企业文化究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平静而无形,还往下沉淀。就像水一样,柔中有秀、柔中寓刚,无形、不具有强制性。  相似文献   

9.
成长靠文化,发展靠品牌。行业文化品牌建设是引领行业科学发展的长远之举、是提升行业整体素质的有效之途、是满足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多年来,安徽省道路运输行业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公众满意度,全面提升现代道路运输业发展软实力,树立道路运输行业更好形象,开展道路运输文化品牌建设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把服务做成品牌让品牌创造价值道路运输文化品牌建设,是丰富文化内涵、促进文化落地、实现服务上水平的有效抓手与载体,是将文化力转化为经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公共交通车辆的外观设计不仅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而且有助于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和提升城市文化的影响力。本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公共交通车辆外观设计的作用,并结合我国各大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外观设计的案例,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公共交通车辆外观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1.
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国铁路公司都非常重视对铁路运营、安全、效益的管理及评价。国外铁路经过两个世纪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分析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普速、高速铁路,在运营效率评价、运营安全评价、服务质量评价、经营效益评价、安全保障法律法规建设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发展等方面的现状,从客户服务质量评价、安全评价标准体系建立、效率效益导向的经营效益评价机制建设、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发展等维度,总结对我国高速铁路运营安全效益评价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相似文献   

12.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引汉济渭秦岭隧洞、滇中引水香炉山隧洞等工程的相继开工建设,使富水破碎极软地层带来的TBM卡机、高地应力极硬岩地层带来的岩爆等TBM施工问题日益凸显。文章首先对比阐述了国内TBM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常遇到的软弱破碎、极硬花岗岩等典型不良地质及其对TBM掘进所带来的影响,在总结分析辽西北供水、引松供水、引洮供水等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隧道局部塌方、TBM卡机等案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极端复杂地质条件TBM掘进关键技术为对象进行了系统研究论述,结果表明:(1)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是TBM施工应对极端复杂地质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尚无法对前方中远距离地质状况进行准确量化预测;基于微震监测分析结果,根据可能发生的轻微、中等、强烈等不同等级的岩爆,制定对应处置措施;节理发育、炭质板岩、断层破碎带等不同软弱破碎地层,应采取针对性的防卡机措施,同时可根据不良地质段的长度来选择合适的脱困方案;(2)TBM推力、推进速度、刀盘转速及扭矩等掘进参数的异常波动,是表征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状态的重要指标,TBM掘进前,根据前期预判的全断面硬岩、软弱破碎等围岩条件,分别选择合适的掘进参数;TBM掘进过程中,应基于掘进参数异常变化,纠正地质条件预判并采取对应的调控措施,进而确保TBM处于最佳掘进状态;(3)针对既有TBM难以适应现有地质条件的情况,以引洮供水隧洞、引红济石隧洞、引汉济渭隧洞等工程为例,对TBM改造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述。最后,针对极端复杂地质条件下的TBM隧道工程建设新问题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展望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绿色出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实现出行"安全、畅通、高效、舒适、环保、节能",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交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绿色出行的概念、内涵、特征和实现途径等相关理论进行解读,确定绿色出行系统的主要构成;采用计划行为理论、交通需求管理理论等多视角,对影响和制约城市绿色出行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识别,并研究提出围绕保障能力、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营服务等方面的绿色出行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4.
构建美丽服务区应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智慧化以及满足出行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为出发点,从节能建筑、清洁能源应用、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固废处理及循环利用、生态服务、人性化服务等环节综合考虑,从而提升服务区整体形象,加强服务区设施的人性化和标准化服务管理。本文从高速公路美丽服务区构建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从节能建筑、清洁能源应用、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固废处理及循环利用、生态服务、人性化服务等方面构建美丽服务区。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国内外节能技术应用的现状,更好地采用节能技术以不断降低管道能耗,对比了近年来国内外油气长输管道在输送工艺、运行设备及新能源3个方面的各种节能技术。结果表明:油品输送减阻剂技术、含蜡原油降凝剂技术、天然气管道减阻剂技术、输油泵变频调速技术、超声波防/除垢技术以及太阳能阀室供电等技术在油气长输管道上的应用有着明显的节能效果。因此,开发并利用新的节能技术,特别是新能源技术,将是油气长输管道节能降耗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的背景下,本文以交通运输行业能耗特点与统计监测方法为基础,建立涵盖了公路客运、公路货运、城市公交、城市出租、水路运输、港口生产等行业的能耗碳排统计监测系统,分析了省级交通运输能耗与排放特点,明确了能耗数据统计对象与内容,并对能耗数据采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省级交通运输能耗统计监测系统,并以辽宁省交通运输为依托,对全省交通运输行业能耗统计监测系统进行了验证与应用,同时也为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提供了决策支撑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西部交通基础设施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研究主体,以西部地区社会经济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基础设施评价的理论基础和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主体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交通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从区域经济影响、社会环境、自然环境3个方面评估交通基础设施对西部地区的影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计算,得到分项评价结果和总体评价结果,并作出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适用完善是北欧公路的鲜明特点。本文介绍了北欧公路在总体设计、路线、路基路面、排水、桥遂、交通工程及服务设施、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并结合我国公路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9.
State Departments of Transportation (DO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responsible for a large portfolio of transportation modes and services, including passenger and freight systems. These responsibilities include operations under routine conditions and during incidents and events that result from various natural and human-caused hazards. During unexpected events, disruptions and reductions in service result in requiring the reallocation and reassignment of personnel, modal, and economic resources. To better prevent and respond to the effects of service disruptions,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 has emerged as an important framework, within which, DOT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are using to pla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reats. In this paper, the key findings of recent reviews of literature and practice related to resilience among state DO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re summarized. The review effort focused on a range of risks faced by transportation agencies including climate change, terrorism, cyber-attacks, and aging infrastructure and the ways in which DOTs are confronting them in practice. The topics of this paper range from the fundamental, including definitions of transportation resilience; to the more complex such as examinations of risk, vulnerability and threats; to the most sophisticated topics including administrative-level efforts to conceptualize evolving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policies within a resilience framework.  相似文献   

20.
为阐明岩爆机理,减少岩爆灾害,对岩爆的定义、分类、研究方法、特征、形成条件、预测方法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的工程实例,对岩爆的时空特征和发生部位的岩性特征进行了剖析,对已有的岩爆研究方法和预测方法进行了合理分类和简要介绍,指出了部分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和预测工作的发展趋势。综合现有研究表明:岩爆分类采用的标准各有不同,其研究方法还具有改进的空间;适用于大部分工程的岩爆预测方法仍在探索和完善中;有效的岩爆防治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