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测定了67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氮质血症12例,尿毒症期55例)和13例肾移植患者血清骨钙蛋白(bone Gla Protein,BGP)水平。结果显示:尿毒症和氨质血症期患者的血清BGP水平均显著升高,后者显著低于前者(P<0.05),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肾移植组(P<0.01)。尿毒症进行各种透析对BGP水平无明显影响,BGP与甲状旁腺激素呈正相关(r=0.54,P<0.001),与全血碱性磷酸酶、血清钙、磷和肌酐等无相关性。提示慢性肾功能衰竭时BGP升高与肾脏清除率下降有关,也可能是肾性骨代谢紊乱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用诺和灵短期强化治疗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35例。并与诺和灵常规治疗组对照。结果表明∶经强化治疗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血糖控制理想,内生肌酐清除率显著上升,提示强化治疗糖尿病肾病可以延缓肾功能不全的恶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 (IntegratedBackscatter ,IBS)信号分析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超声组织定征新技术 ,目的在于协助研究者将超声图像中的亮度 (强度 )信号进行定量化。本研究观察了肾脏弥漫性病变的不同时期肾实质IBS的变化情况 ,并与病理改变进行对比分析 ,旨在探讨该技术对肾实质弥漫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4 3例肾病患者 ,男 2 6例 ,女 17例 ,年龄11~ 6 6岁 ,平均 35 .0岁。按内科学[1] 慢性肾功能不全分期标准分为三组 :尿毒症期组 (Ⅰ ) 8例 ;氮质血症期组 (Ⅱ )10例 ;…  相似文献   

4.
采用亚硝酸盐间接法测定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不同病变时期和透析前后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并与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相比较。结果发现:①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和氮质血症期患者血清NO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而尿毒症期则明显升高;②血液透析后NO浓度较透析前明显下降。提示正常浓度的NO对肾功能起保护作用,但NO浓度的异常升高则加重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
<正> 本文着重介绍Tenckhoff氏管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慢性肾功衰竭、尿毒症的插管方法、操作要点、临床效果和并发症的防治等,並附8例临床资料分析,以供开展这一疗法时参考。材料、方法和结果一、病例选择:本组选择8例确诊为慢性肾炎尿毒症的住院病人,其中1例合并肾盂肾炎。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17例非少尿型肾衰,并讨论了发病机理及治疗措施。提示其临床特点为尿量不减少;氮质血症明显;血清电解质正常或降低;尿毒症症状严重。我们认为:非少尿型肾衰病情也可很严重,并发症亦多,死亡率不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生化特征为高血糖症、高酮血症和酸血症同时存在,此时人的细胞外液中血糖、酮体的浓度可分别升高5和20倍,动脉血pH值可减至7.0以下。葡萄糖、酮体和氢离子的聚积是由于这些物质的产生、利用和排出率失去平衡所致。糖尿病酮症时酮体的产生和维持与此物质的代谢和激素分泌有关。本文观察1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现相对性胰岛素和儿茶酚胺类(我们测定尿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激素的过度分泌在发病机制上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进一步明确肢端肥大症患者胰岛素分泌与葡萄糖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 4例单纯肢端肥大症 (NDA)及 4例肢端肥大症继发糖尿病 (DA)患者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与胰岛素释放进行了分析。结果  NDA组 OGTT各点均与正常相似 (P >0 .0 5) ,DA组 OGTT各点均显著升高 ;NDA及 DA组空腹血胰岛素均稍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刺激后 NDA显著升高 ,DA呈低平反应 ;胰岛素释放指数 NDA组高于正常对照组 ,DA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NDA组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释放保持良好 ,DA组患者胰岛素 β细胞对葡萄糖刺激反应明显减退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98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血镁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作了观察,其中低镁血症31例,其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为93.54%(29/31)血镁浓度大于0.75mmol/L 者67例,其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为70.15%。13例低患血症合并心律失常者接受硫酸镁治疗,12例心律失常在治疗当天或三日内控制,无效者1例,系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结果提示低镁血症易致心律失常及洋地黄中毒,镁剂对心律紊乱有显著疗效,本文还就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自2000年11月至2004年7月,11例肾移植术后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接受卡托普利治疗,其中男9例,女2例,均因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而行同种肾异体移植术。11例患者均为连续2次以上检查显示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0.51(2次检查间隔时间在1周以上),血红蛋白均大于150g/L。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不同高危患者术后应用 Cs A免疫抑制治疗的特点 ,摸索高危患者肾移植术后的早期临床监测及处理。方法 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 ( FPIA)对 30例高危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后早期的全血环孢素 A( Cs A)浓度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高危尿毒症患者肾移植术后早期的全血 Cs 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低 ,但是容易发生 Cs A的肝脏及胰腺的毒副作用。结论 早期动态监测全血 Cs A浓度有助于预防和减轻 Cs A的毒副作用 ,维持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0例出血热重危型并发急性肾衰时血透析疗法进行了分析,提出早期施行透析疗法可予防并发症,并对透析时机,出血热肝化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有条件血透单位应首选血透析疗法以减少出血热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氚标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102例各种类型乙肝病毒感染者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反应(AMLR)、并以单克隆抗体(McAb)Wu35(HLA-DR)和Wu22(HLA-DQ),经PAP免疫酶组化技术测定非T细胞表面HLA-DR及HLA-DQ抗原。结果表明:除HBsAg携带者及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AMLR接近正常对照外,其它类型HBV感染者AMLR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尤其以重症肝炎和肝硬化降低明显。各类乙肝患者DR~+Mon和B细胞及DQ~+Mon和B细胞百分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最显著。提示乙肝患者AMLR降低与刺激细胞(Mon和B细胞)表面DR和DQ抗原表达障碍有密切关系,与反应性T细胞无关。这可能是乙型肝炎疾病过程中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及免疫调节紊乱之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14.
用HA方案(H:三尖杉酯碱,A:阿糖胞苷)治疗2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10例,与马利兰治疗组相比,白细胞开始下降及降至<10.0×10~9/L(马利兰组降至<20.0×10~9/L)所需时间,脾脏开始回缩及缩至最小所需时间,自觉症状的改善均较优。对缓解后再复发及缓解后的维持治疗也敏感有效。维持治疗的时间选择及间隔时间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5.
以单克隆抗体补作溶解法分离T4、T8细胞亚群,PCR检测65例各型乙肝患者T细胞亚群和PBMCs中的HBVDNA,结合细胞免疫功能改变探讨HBV侵犯免疫细胞对其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BMCs中HBVDNA阳性24例(24/65,36.92%),不同类型乙肝患者阳性率差异较大;T4、T8、细胞亚群中HBVDNA阳性分别为16例和21例,HBVDNA阳性组IL2R表达明显降低,抑制细胞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提示HBV对T8细胞可能更具亲嗜性,HBV对免疫细胞的侵犯是乙肝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TTV)感染对肝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技术检测了 92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TTVDNA ,并对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2例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DNA阳性 15例 ,阳性率 16 .3%。其中乙型肝炎 10例 ( 6 6 .6 7% ) ,丙型肝炎 2例 ( 13.33% ) ,戊型肝炎 1例 ( 6 .6 % ) ,原因不明的肝炎 2例 ( 1.33% )。 92例患者临床分型中慢性肝炎中度 2 3例 ,阳性 3例 ( 13.0 4 % ) ;慢性肝炎重度 2 7例 ,阳性 4例 ( 14 .81% ) ;肝炎肝硬化 4 2例 ,阳性 8例( 19.0 5 % )。各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中TTVDNA阳性与TTVDNA阴性患者的肝功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病毒性肝炎合并TTV感染不影响肝功能及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时122例各型小儿克山病的心脏X线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心脏X线改变的病理学基础进行了初步的阐述,从各型克山病心脏大小的动态观察结果表明:心脏扩大的程度对克山病的转归及其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自身血清对骨髓红系祖细胞的抑制作用及红细胞生成刺激素(erythropoietin EPO)的临床疗效。自身血清加入培养体系与胎牛血清加入组比较,半数病例集落数减少,自身血清用活性炭吸附后,这种造血抑制作用被解除。EPO治疗后的血色素增加程度和自身血清的造血抑制活性呈相关性,可见,如果能设法有效地去除患者体液中的造血抑制因子,EPO的临床疗效就能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吗啡在慢性染毒大鼠体内死后再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吗啡在慢性染毒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特性。方法 在室温条件下 ,将对吗啡形成依赖的大鼠处死 ,分别在死亡当时和死后 2 4、48、72、96h采集心血及心肌、脑、肝、肾、肺组织 ,用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法 (SPE GC)检测吗啡含量。结果 除肺外 ,心血和各组织吗啡含量在大鼠死后 96h内有不同程度增加。肝增加幅度最大 ,肾在 72~ 96h呈现下降 ,心肌在 2 4h有所下降 ,以后逐渐上升。各组织与死亡当时心血中吗啡含量相比 ,在大鼠死后 96h内脑中吗啡含量与其相差最小。结论 吗啡在慢性染毒大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 ,脑组织能较好反映死亡当时心血中的吗啡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